一种病理过程,脉络膜新生长的、异常的血管
主要表现为中心视力减退、视物模糊、视物变形、视野中心暗点等
常由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炎症性眼病等引起
治疗因基础疾病而异,通常包括抗VEGF药物、光动力疗法、激光治疗等
定义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从脉络膜新生长的、异常的血管,也是多种眼内疾病的重要病理现象。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破裂和渗漏,导致眼睛里出现水肿、出血和
瘢痕。
脉络膜位于视网膜和巩膜之间,是一层柔软光滑、具有弹性和富有血管的棕色薄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与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高度近视和炎症性眼病等多种疾病有关。常累及黄斑,可导致视力减退、中心视力严重损害。
分类
根据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隐匿性
新生血管生长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是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最常见的类型。大部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是此类型。
典型性
新生血管生长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内,主要发生在湿性年龄相关黄斑变性患者中。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
新生血管起源于视网膜内毛细血管,最常见于炎症性眼病患者。
发病情况
尚无明确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流行病学资料。脉络膜好发于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炎症性眼病。以下是这几种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50岁以上人群首位致盲原因,我国50岁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为15.5%,其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占11.9%。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致盲和致低视力的比例分别为5.1%和31.1%。
高度近视
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70亿人患高度近视(占总人口的2.8%)。而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高达6.69%~38.4%。预计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近视患者将会增长到9.38亿(占总人口的9.8%)。
炎症性眼病
脉络膜炎、
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均可能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葡萄膜炎多见于青壮年。一项研究显示,葡萄膜炎患者单侧和双侧失明发生率分别为每年2.93/1000和 0.42/1000。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什么意思
脉络膜新生血管指脉络膜出现新的增殖血管,多是病理性的,因为血管壁不完整,容易出现出血。
脉络膜新生血管也称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在黄斑部位更为常见,可因此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为致盲原因的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黄斑变性、高度近视性眼底疾病等有关。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疾病进展,可出现渗漏和破裂出血等问题,可致患者出现视力减退、视物变形或出现中心或旁中心暗点等不适症状,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可造成永久性视力障碍。
建议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及时正规医院就诊,评估病情,遵医嘱进行治疗。
多种疾病可以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其中最常见的是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高度近视(PM)和炎症性眼病。
致病原因
变性类疾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
眼底血管样条纹、卵黄样黄斑变性(Best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引起黄斑区的组织发生退化和损伤,如色素上皮细胞损失、Bruch膜变性等,从而导致局部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
高度近视会导致眼球拉长,眼轴过长可导致眼底组织(视网膜、脉络膜和Bruch膜)过度拉伸和变薄,从而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受损。
炎症性眼病
包括脉络膜炎、慢性葡萄膜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弓形虫视网膜脉络膜炎等。
炎症会导致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等)异常释放,这些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扩张,从而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
外伤或医源性
如外伤引起的脉络膜破裂、眼内异物以及眼部激光手术后等。
肿瘤
其他
其他一些病也可能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如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等。
发病机制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推测与以下过程有关。
各种因素导致眼底组织损伤和功能受损,眼底局部出现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的状况。局部缺氧和组织损伤刺激生长因子(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异常释放。
VEGF等生长因子刺激脉络膜毛细血管产生新生血管,这些新生血管穿过Bruch膜,突破了脉络膜和视网膜之间的屏障。发生渗漏或出血时,可导致视力丧失。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一项或多项危险因素者,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高危人群:
年龄大于50岁。
患有AMD、高度近视、炎症性眼病。
有眼部创伤或手术史。
有AMD、高度近视等家族史。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色觉障碍等。并发症有
黄斑水肿、
视网膜出血等,可能进一步加重视力损失。
主要症状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主要症状如下。
视力下降
由于新生血管的渗漏和出血,视网膜会出现水肿,导致视力减退。这是脉络膜新生血管最常见的症状。
患眼视力逐渐或者突然下降,严重者可下降至光感或者失明。
视物变形
视物扭曲变形,直线变得弯曲。
暗适应减退
在光线变暗的环境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周围环境。
中心暗点
由于黄斑区受到损伤,视物时视野中心有暗点或暗区。
色觉受损
对颜色的感知减弱,特别是对蓝色和绿色。
并发症
黄斑水肿
由于新生血管有液体渗出,可能导致黄斑区域水肿,进一步加重视力损失。
视网膜出血
新生血管破裂可能导致视网膜出血,这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
视网膜脱离
严重的黄斑水肿和出血可能导致
视网膜脱离,表现为眼前有大量漂浮物、闪光感、被黑影遮挡感等。若脱离在黄斑区,中心视力会急剧下降,甚至仅存光感。需要紧急治疗以防止永久性视力损失。
出现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就医时需详细告诉医生症状、病程及近期的相关活动,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视力降低、视物变形、视野中心固定暗点等眼部不适时,建议尽快到眼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及时就医,避免耽误病情。
就医前不要戴隐形眼镜,眼部不要化妆。
建议家人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前往医院。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力下降?如有,持续多长时间了?
是否视物时感觉物体扭曲变形,直线变得弯曲?
是否视物时视野中心有固定性暗点或暗区?
是否视物时辨认颜色困难?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黄斑变性或高度近视?
是否进行过眼部激光手术或眼部受过外伤?
是否有眼部肿瘤史?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常规检查:视力及验光检查、裂隙灯检查等。
眼部影像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雷珠单抗、康柏西普和
阿柏西普。
症状、病史和眼科常规检查可以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提供初步依据,但是确诊还需结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有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视野中心有暗点或暗区、对颜色感知减退等表现。
眼科常规检查
视力检查
视力检查是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最基本的一项检查,检查结果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诊疗和预后。
检查时遮盖其中一只眼睛,由上至下指出视力表的字符,受检者能正确看清的那一行的标志数字为受检者视力。
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史的患者还需要使用Amsler方格表来检查中心视力情况与黄斑功能。
验光检查
近视患者可做验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高度近视。
视野检查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常有视野中心暗点或暗区。
视野仪检查需要患者按医生要求判断闪烁光标,手动按压按钮。根据结果明确视野缺失部位。
眼底检查
常用直接检眼镜、双目间接检眼镜或90D前置镜检查眼底。需要散瞳后进行。
影像学检查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眼科成像技术,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眼底组织结构图像。
OCT能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并对其进行分类(如典型性、隐匿性),有助于制订更为针对的治疗方案。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FFA能够准确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也可以对脉络膜新生血管进行分型和评估疗效。
医生会在患者的手臂中注射一种特殊染料。染料通过血液从手臂传播到眼睛。医生会在染料流过视网膜血管时使用相机拍照。
其他检查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患者还需行视觉系统电生理检查、基因检测等。
葡萄膜炎患者还需性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常规、
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结核菌素试验、
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
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C-反应蛋白等检查。
分期
脉络膜新生血管通常依据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分期。
早期:新生血管较小,症状较轻。
中期:新生血管范围扩大,症状加重。
晚期:病变范围广泛,可能伴有严重视力损失。
鉴别诊断
以下疾病可通过荧光素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鉴别。
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干性ADM)
干性AMD的主要特征是黄斑区的色素上皮细胞退化及
脉络膜萎缩,没有新生血管。
糖尿病黄斑水肿
糖尿病引起的
黄斑水肿主要为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渗漏,与脉络膜新生血管不同。
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是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形成的纤维膜,可引起视力下降。在OCT可观察到视网膜表面反射、视网膜皱襞,从而进行鉴别。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预防病情恶化,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视力。
一般治疗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戒烟。
可配戴防蓝光眼镜或低视力助视器等工具帮助改善视力。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
适合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性和
葡萄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通过向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疗效确切。常用的药物有康柏西普、雷珠单抗、
阿柏西普等。
大部分患者可能会在数月内接受多次抗VEGF注射,通常需要重复抗VEGF治疗才能持续获益。
营养补充剂
选择性补充
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素、维生素C、
维生素E以及锌、铜等,可能有助于延缓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进展。
维生素E具有抗凝活性,可增加出血性卒中的风险,不宜长期大剂量服用。单次摄入过多维生素C可能会发生溶血现象。
光动力疗法(PDT)
利用非热能激光和光敏剂来闭塞新生血管,减少渗漏。主要针对晚期的并发病变。但也有研究认为,光动力疗法适合病程短、病灶小的患者。PDT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各种参数的设定还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治疗后需要避免阳光暴露,以免光敏反应。治疗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可能需要与抗VEGF联合治疗。
激光光凝治疗
使用激光破坏新生血管,阻止其进一步生长。但是激光治疗会破坏正常的视网膜组织,仅适合病变不在黄斑中心凹且边界清晰的病灶。
术后可能存在
视野缺损、视觉敏感度下降等并发症,需要谨慎评估风险。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复发或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动力治疗费用是多少
脉络膜新生血管光动力治疗费用一次在2000~3000之间,具体跟患者所在地消费水平、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机构有关。
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是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一次治疗具体费用在2000~3000之间,有些可能会更高,费用往往受到地区医院级别,医生级别等因素影响。
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及级别较高的医院费用往往较高。此外病情严重患者费用也比较高。具体费用患者可咨询当地医院相关人员。
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导致患者出现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视野中心出现盲点等症状,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患者可选光动力治疗等方法防止视网膜损害。
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身的治疗方式。
脉络膜新生血管,早期诊断和治疗通常可预防严重并发症,延迟治疗可能导致视力永久损伤。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预后相对较好,非经典型较差。
治愈情况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预后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病因、类型、治疗方法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通常,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保护视力,但CNV可能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总体来说,经典型CNV预后相对较好,非经典型较差。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引起的CNV
湿性AMD的预后相对较差,因为新生血管可能导致视力迅速丧失。但是,及时的抗VEGF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减缓视力下降。每个患者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定期的检查和治疗至关重要。
高度近视引起的CNV
高度近视引起的CNV预后可能较差,尤其是当黄斑区受到严重损害时。然而,抗VEGF药物治疗和定期检查可以降低视力丧失的风险。
葡萄膜炎引起的CNV
由
葡萄膜炎引起的CNV预后因病因和治疗反应而异。在葡萄膜炎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CNV的预后可能较好。对于反复发作或难以治疗的葡萄膜炎,CNV的预后可能较差。抗VEGF药物治疗和炎症控制可以帮助改善预后。
危害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通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
患者日常生活受限,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引发家庭矛盾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注意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并遵循医嘱进行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用药。
日常管理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控制饮酒、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取足够的蔬菜、水果和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以降低患病风险。
定期检查视力
留意视力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变性或中心视野模糊等症状,及时就诊。
遵循医生的建议
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
防护眼睛
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强光下,以减少视网膜氧化应激。
随诊复查
如果出现眼睛剧烈疼痛、眼前大量黑影飘动、视力急剧减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复查时间和项目因患者的病情而异。一般来说,治疗初期可能需要更密集的复查,随着病情稳定,复查间隔可能会逐渐延长。
复查项目通常包括视力检查、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眼底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
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控制饮酒、均衡饮食和适量锻炼。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40分钟,休息10~15分钟。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控制体重,保持适当运动。
平时注意休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压力过大。
定期体检
40~60岁的人群,每2年至少进行一次常规眼科检查;6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科检查。
有高度近视、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史的患者,应更频繁地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