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角膜炎是由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引起的以角膜基质多灶性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早期症状为畏光、流泪、眼红、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显;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下降。典型体征包括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状浸润、无痛性
角膜溃疡及基质脓肿。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激素。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属于需氧杆菌,分布于自然环境中,抗酸染色阳性。NTM可以引起人类很多疾病,包括颈淋巴结炎、角膜感染、肺部疾病及皮肤溃疡等。非结核分枝杆菌可污染医院中的试剂和冲洗液,已成为院内感染中常见的细菌之一。大多数NTM
角膜炎都与角膜手术、外伤及配戴角膜接触镜有关。
起病缓慢,病灶迁延不愈。早期症状为畏光、流泪、眼红、部分患者有眼痛,但不明显;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视力下降。典型的临床体征包括角膜基质多灶性点状浸润、无痛性
角膜溃疡及基质脓肿;少数患者可发生角膜穿孔;进展期出现卫星病灶及前房积脓。
1.一般检查
包括涂片染色镜检、培养及动物实验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对于
角膜溃疡可直接刮取溃疡处组织进行抗酸染色镜检及培养;而LASIK术后瓣下浸润的患者则应掀开角膜瓣取材进行涂片和培养。NTM培养时间比普通细菌长,判定结果一般需7~60天。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是PCR技术)可快速、敏感、特异地对NTM作出诊断。
2.细菌学检查
对疑为NTM肺病患者,可取痰液涂片作抗酸染色、痰液培养、支气管灌洗标本培养。如抗酸染色阳性,应培养后鉴定。如2~3次培养为同一种NTM,即可诊断。对NTM
脑膜炎、血源性播散性NTM患者,可进行脑脊液、血液或骨髓培养。
3.分子生物学检查
选用NTM的16S-23 SrDNA基因间隔区序列(IGS)的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作NTM菌种鉴定,比形态学、生物化学常规方法鉴定更准确、快速与简便。
4.病理学检查
对皮肤软组织NTM感染、NTM
淋巴结炎,可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NTM淋巴结炎病理学特征为肉芽肿性炎症,而类上皮细胞及郎汉斯巨细胞形成的结核结节少见,不伴有中心干酪样坏死。
根据临床表现可作出NTM性
角膜炎的临床诊断,病因诊断依靠实验室检查。
当角膜病变呈线状或树枝状,并伴有上皮性角膜溃疡时应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相鉴别;对于无痛性角膜溃疡以及角膜脓肿应与厌氧菌性以及
真菌性角膜溃疡相鉴别。鉴别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NTM性
角膜炎的治疗原则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急性期禁用激素。早期NTM性角膜炎,首选
阿米卡星滴眼液,每30~60分钟滴1次,连续使用48小时,之后酌情减量;中、重度患者可同时给予结膜下注射阿米卡星。阿米卡星对角结膜上皮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易产生耐药菌株。局部使用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或
阿奇霉素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重度患者应同时口服克拉霉素片或阿奇霉素片。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NTM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以新一代氟喹诺酮类中的
加替沙星效果最好,且对角膜的毒性较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低。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继续发展的患者应手术治疗。手术包括角膜病灶清除术、板层角膜移植术或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使用阿米卡星或加替沙星滴眼液可防止病情复发。
手术治疗后联合局部抗菌治疗可防止复发,并有效保存有效视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