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8岁以下人群的近视
视远处模糊,视近处正常
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
可通过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矫正
定义
近视是眼睛在调节放松的情况下,平行光线进入眼睛后在视网膜前聚焦,导致远处物体看起来模糊的一种屈光状态。
儿童近视是发生在年龄低于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近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日益严重。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视一旦发生则难以逆转,儿童期近视和快速屈光进展是成年期眼底病变致盲的重要原因。尽早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对未来减轻视觉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类
根据屈光度分类
眼睛屈光度是衡量眼睛折射光线能力的单位,一般用“D”表示。近视度数通常用屈光度表示,例如近视100度,可表示为-1.00D。通常无法通过裸眼视力推测出屈光度,这两者之间没有固定对应关系。
低度近视:近视≤300度(≥-3.00 D);
中度近视:300度~600度(-6.00D~-3.25D);
高度近视:>600度(<-6.00D)。
根据屈光成分分类
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眼的屈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眼轴长度在正常范围。
轴性近视: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在正常范围。
按照病程进展及有无病理变化分类
单纯性近视:发展缓慢,屈光度多在600度以下,多数没有眼部病理改变,用适当镜片即可将视力矫正至正常。
病理性近视:又称进行性近视,通常有遗传因素,病程多为进行性。一般在600度以上,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眼底病变和视力损害,严重者可致盲。
发病情况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
2020年,全国6~18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患病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高中生近视人群中,约10%~20%为高度近视。据预测,若无有效干预,2030年近视率将再上升约10百分点。
我国5岁以上人口中罹患近视的人数已高达4.5亿。据预测,未来在中国至少有9.6亿近视人口。
东亚地区,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近视患病率接近50%,远远高于澳洲、欧洲、北美和南美地区。按目前的患病率预测,至2050年,全球近视人群将达到49.49亿(52%),高度近视人群达到9.25亿(10%)。
儿童近视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缺乏户外活动和光照、不良的用眼习惯以及遗传基因易感性都可能导致近视发生。
致病原因
儿童近视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两部分。
遗传因素
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的儿童更容易患近视。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患有近视,孩子患近视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双亲都有高度近视时,孩子患近视的风险可能超过50%。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与近视发展相关的许多基因。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眼球的生长和发育,导致眼轴过长,从而引发近视。
环境因素
儿童近视的环境因素主要指与生活方式和行为相关的诸多因素。这些环境因素与近视的发展密切相关。
缺乏户外活动
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可能导致近视。与户外活动较少的儿童相比,户外活动较多的儿童患近视的风险较低。阳光下的户外活动有助于产生多巴胺,多巴胺可以抑制眼球轴长的增长,从而降低近视的发生。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长时间进行近距离视力活动,如阅读、写作和使用电子设备等,可能增加儿童近视的风险。持续的近距离用眼可能导致眼轴过长,从而引发近视。
不良用眼习惯
如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阅读,写字时歪头,距离书本或电子设备过近,过于紧张地盯着屏幕等,可能导致视力负荷过大,从而诱发近视。
蓝光暴露
过多地暴露在蓝光(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脑屏幕等发出的光线)下可能对视力产生负面影响。蓝光可能对视网膜产生损害,并促使眼球轴长增加。
儿童近视的典型症状是看远处物体模糊,但看近处物体清晰。其他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视疲劳、喜欢进行近距离活动等。
主要症状
儿童近视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远处物体看起来模糊,而近处物体则看得清楚。
视远处模糊
近视的典型症状。儿童可能无法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物体,如黑板上的字、电视屏幕或户外景物。
眯眼看远处
儿童可能会无意识地眯起眼睛来尝试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这是因为眯眼有助于改善视力。用眼后经常用手揉眼睛。
视疲劳
长时间用眼或试图看清楚远处物体可能会导致眼睛酸胀、疼痛、流泪等不适。儿童可能因此经常揉眼睛。
喜欢进行近距离活动
近视的儿童可能更喜欢进行近距离活动,如阅读和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这些活动对他们来说更容易看清楚。
其他症状
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
飞蚊症、闪光感、夜盲等症状。
飞蚊症:是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背景时症状更明显。
闪光感:是指近视看东西时感觉有闪电一样的光。
夜盲:夜间视力变差。
并发症
斜视
近视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斜视,即两只眼睛无法同时对准同一个目标。斜视可能导致双眼视觉不协调和立体视障碍。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分离。高度近视眼球轴长增加,导致视网膜变薄,增加了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表现为眼前突然出现许多飘动的黑影,眼前出现光斑、光点,或感觉眼前有黑幕遮挡等。
黄斑部病变
高度近视可能会导致黄斑部的病变,如
黄斑裂孔、
黄斑前膜和黄斑变性等。这些病变可能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可有
视物变形、色觉减退等表现。
家长如果怀疑孩子患有近视,应及早带孩子到眼科就诊。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症状,并在就医时准确描述给医生。就医过程中,家长要陪伴孩子接受检查,给予适当鼓励和安抚,帮助孩子减轻紧张和恐惧情绪。
就医科室
眼科
如果孩子描述看远处模糊,或发现孩子看东西眯眼、歪头,经常揉眼时,建议及时带孩子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让孩子充分休息,保证在就诊当天精神饱满。
准备一些基本信息,包括孩子的年龄、性别、家族眼科病史等。
如果孩子之前已经配戴眼镜,请带上孩子的旧眼镜,以便医生了解孩子的近视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是否有视力问题,例如看远处物体模糊?
孩子是否容易出现头痛、眼酸、眼胀等症状?
孩子看远处时是否眯眼?
孩子是否经常用手揉眼睛?
病史清单
父母中是否有人患有高度近视?
孩子平时是否长时间看书或看电子产品?
平时学习的环境光线怎么样?是否有过暗或过亮的情况?
孩子平时运动多吗?平均每天户外运动多长时间?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睫状肌麻痹验光、眼底检查等。
儿童近视的诊断主要依据视力检查和验光结果。
诊断依据
病史
有长期近距离用眼、用眼姿势不正确等不良用眼习惯。
父母中有高度近视患者。
临床表现
看远处模糊,看近处清晰。
近距离用眼后有眼酸、眼胀等不适。
看远处有眯眼、歪头等表现。经常用手揉眼睛。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医生会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视力评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使用选择观看法、视动性
眼球震颤法等客观视力评估方法。
视力检查时,医生会要求孩子盖住一只眼睛,用另一只眼睛阅读视力表。家长要鼓励孩子诚实地回答能否清楚地看到视力表上的字母或图形。
新生儿出生仅有光感,1岁视力一般可达0.2,2岁视力一般可达0.4以上,3岁视力一般可达0.5以上,4岁视力一般可达0.6以上,5岁及以上视力一般可达0.8以上。
一般认为,年龄在3~5岁儿童视力的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儿童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7。裸眼视力如果低于小数视力0.5是怀疑屈光异常的标准。
睫状肌麻痹验光
睫状肌麻痹验光又称散瞳验光。12岁以下的儿童常规使用散瞳验光。使用睫状肌麻痹剂(如1%阿托品滴眼液或眼膏、0.5%
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或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进行验光,可以得出准确屈光度,确定是否远视储备量不足,是否存在远视、近视、散光及
屈光参差。
用仪器进行验光的过程中,儿童需要保持头部稳定,将下巴放在仪器上的支撑架上。这有助于获得准确的验光结果。
散瞳前后近视度数变化不大则考虑为近视。
裂隙灯检查
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了解眼睑、结膜、角膜、虹膜、前房、瞳孔和晶状体等情况。
让孩子保持松心情,将下颌放入下颌托,头顶住上额托,根据医生指令转动眼球。
眼底检查
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
对于高度近视的儿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眼底检查。这有助于了解视网膜、黄斑区及视神经的状况,以评估潜在的并发症风险。
医生会要求孩子以特定的方式看向某个方向。请确保孩子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以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
眼压检查
虽然与近视诊断关系较小,但医生可能会检查眼压,以排除潜在的
青光眼风险。
测量眼压不会引起疼痛。在测量眼压时,请提醒孩子保持呼吸,不要憋气。憋气可能会导致眼压读数不准确。
其他检查
根据不同情况,可能还需进行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双眼视功能、眼部超声等检查。
分期
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分为近视前期和近视期。
近视前期
屈光度≤同等年龄儿童远视储备下限,且>-0.5D。
远视储备下限:6岁:+0.75D;7~8岁+0.5D;9~10岁+0.25D。
近视期
眼睛调节放松时,屈光度≤-0.50D。
非进展性近视:近视进展量≤0.50D/年。
进展性近视:近视进展量≥0.75D/年。
病理期:伴有眼轴增长引起的眼底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
散光
也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低度散光远、近视力一般正常,高度散光远、近视力均差。通常需要通过验光检查鉴别,散光患者的验光结果会包含柱镜度数。
远视
远视是指眼睛在放松状态下聚焦点在视网膜后方。中、高度远视儿童一般看近、看远都模糊。验光结果会呈现为正值(即“凸透镜”度数)。
弱视
矫正
屈光不正后,仍存在视力低下。患儿对排列成行字体的识别能力较弱、空间立体视觉发育不全甚至缺失,无法正确判断深度,走路时容易绊倒。
治疗目的:防止近视度数的进一步加深,减轻视疲劳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主要采取光学矫正,同时需注意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改善用眼姿势等。
光学矫正
光学矫正方式主要包括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近视度数超过100度的儿童,均建议矫正。
学龄前儿童:如果度数不足100度,也无症状,定期复查即可。
学龄期儿童:视力下降较快或有症状,任何度数的近视均需矫正。
间歇性外斜视或者有较大
外隐斜的近视儿童应予全天光学足矫。
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简单、安全的矫正工具。应到正规医院的眼科进行验光检查,明确近视度数,配戴合适的框架眼镜。对近视进展较快,需要频繁调整度数的儿童,建议选用框架眼镜。
常见的矫正近视的框架眼镜有单光框架眼镜、双光框架眼镜和渐进多焦点框架眼镜等。
单光框架眼镜:适合大部分近视儿童。
双光框架眼镜:适合
屈光不正伴视近高AC/A(提示集合过度)者。
渐进多焦点框架眼镜:适合近视增长>0.50D/年且伴
内隐斜的儿童。
角膜接触镜
角膜接触镜又称隐形眼镜,是一种可以直接戴在角膜表面,与人眼生理相融的镜片。目前常用于儿童近视矫正的有软性角膜接触镜、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角膜塑形镜等。
无自理能力的儿童必须在医师和家长的密切监督下使用。所使用的接触镜种类不同,随访时间也不同。
软性角膜接触镜
可用于近视的矫正,部分儿童可用于恢复双眼视力和促进视觉发育。无自理能力的儿童必须在医师和监护人的密切监督下使用。白天佩戴,夜晚摘镜。
适合高度近视、
屈光参差大于2.50D,或伴有
眼球震颤、
无晶状体眼的儿童。
年龄小的儿童,建议配戴日抛型软性角膜接触镜。
眼部有任何活动期急性炎症(如
结膜炎、
角膜炎)、全身有影响配戴的病变、不能定期复查的儿童禁用。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
俗称RGP眼镜,透气性高,光学成像质量高。验配要求较高。
适合存在以下情况的儿童配戴:高度近视,近视伴有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大于2.50D,眼部外伤、疾病或手术后等引起的角膜不规则散光,
圆锥角膜等。
目前多数研究不支持RGPCL具有近视控制的作用。
角膜塑形镜
俗称OK镜,是一种逆几何设计的硬性透气性接触镜,可以暂时降低一定量的近视度数。临床试验发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mm/年。
适合中低度近视的儿童青少年配戴。一般在夜间佩戴,白天摘下,可以保持一天清晰的裸眼视力。
患有
睑内翻、
泪囊炎、干眼、结膜炎、角膜炎、
青光眼等眼部疾病的儿童禁止配戴。
多焦点软性接触镜
也称离焦软镜。适合眼部敏感、近视进展快的近视儿童。清晰像与模糊像同时存在,视觉质量稍差。一些研究表明,多焦点软性接触镜能控制25%~50%的眼轴增长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的使用规范和指南。研究证实,使用低浓度(≤0.1%)阿托品滴眼液,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但是,长期应用低浓度阿托品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停药是否存在反弹现象仍然不清楚,安全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光学矫正方法控制近视效果不佳者的合并治疗。
如需使用,需遵医嘱凭处方至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购买。避免自行配制。自行配制的阿托品滴眼液存在浓度不稳定等可能性以及感染的风险。
童近视的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早期发现和积极治疗有助于控制近视度数的增长。
治愈情况
儿童近视不能自愈。使用光学矫正可以矫正视力或控制近视进展,目前不能通过治疗使视力永久性恢复。
单纯性近视,大多发展缓慢,通过矫正可获得理想的视力水平。
病理性近视如果伴有
视网膜脱离、
黄斑病变,可能预后不良。
此外,在发展为不可逆的近视前,可能会存在可恢复的临时状态,尤其是年龄≤6岁的儿童。这类情况经医生诊断,可不佩戴眼镜,而通过纠正不良用眼习惯等纠正,此类人群需遵医嘱定期复诊。
危害性
近视会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具体危害如下:
影响学习
近视会影响儿童在课堂上看清黑板的能力,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孩子可能需要坐在教室前排,以便看清楚黑板。
影响生活质量
儿童近视可能会限制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运动的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增加眼部疾病风险
近视的孩子更容易发生其他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白内障、
青光眼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损害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心理压力
近视可能导致儿童自卑、焦虑和孤独,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在学习和社交方面不如其他孩子。
经济负担
治疗和控制近视需要花费一定的金钱,包括购买眼镜、角膜接触镜或定期复查等。
儿童近视的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近视发生的关键时期在6~12岁期间,但预防近视要从学龄前儿童开始。
日常管理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验配眼镜,定期复查。不要相信“戴眼镜会增长度数”之类的误区,也不要相信各种所谓“治疗近视”“逆转近视”的手段。
每天进行至少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运动等。
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如阅读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
勤洗手,避免揉眼,佩戴角膜接触镜时注意清洁。
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均衡的饮食。
随诊复查
若出现眼睛疼痛、视物模糊、眼前感觉有幕布遮挡或重影等,建议立刻到医院进行检查。
对于戴镜视力正常者,学龄前儿童每3~6个月、学龄儿童每6个月,到医疗机构检查裸眼视力和戴镜视力。如果伴有斜视、弱视等异常,建议3个月复查一次。
如果戴镜视力下降,则需由医生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眼镜。
预防
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应当重视孩子的早期视力保护,尤其有遗传背景的儿童近视预防更应提前重视。
增加户外活动
每天保证2小时或每周10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可以帮助预防近视。
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
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
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如果因为学习等需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
小学生单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2小时。初中生不宜超过3小时。高中生不宜超过4小时。看屏幕20~30分钟后,要抬头眺望6m外远处至少20秒以上,使眼睛得到休息。
良好的视觉环境
读书、写字时光线充足。避免在过亮、过暗的光线下读写(如太阳直射光线下、傍晚光线不足时)。
电脑屏幕最好背向或侧向窗户,避免出现反光现象;电脑屏幕中心应与胸部在同一水平线上;电脑操作间的光线不应太弱或太强。
正确的姿势
读写姿势
身体坐正,保持“三个一”,即:眼睛与书本距离约一尺(33cm),胸前与桌子百离约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约一寸。
避免在走路、吃饭、卧床、晃动的车厢内看书。
观看电子屏幕姿势
建议0~3岁幼儿禁用手机、电脑等视屏类电子产品,3~6岁幼儿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和使用。电脑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50cm,视线应略低于平视线10~20度。观看手机屏幕时,手机屏幕与眼睛之间距离应不低于33cm。
规律作息,合理膳食
充足睡眠,尽量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避免作息时间不规律。
均衡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营养全面。儿童可常吃富含
维生素A食品,如蛋类、猪肝等。
注意手卫生
避免用手揉眼睛。做眼保健操前,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洗手时间不少于30秒。
眼保健操
主要手法包括按揉攒竹穴、按压睛明穴、按揉四白穴、按揉太阳穴、刮上眼眶。按摩力度要适中,以感到有酸胀感为度。每个穴位四个八拍,每天坚持做2~3次。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