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双下转肌麻痹是指一眼的下直肌、上斜肌同时麻痹而导致的眼位上斜或伴有外斜。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治疗也比较困难,采用多条肌肉分次手术、甚至双眼手术的方法进行手术。发病年龄以4~48岁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左眼多见。
单眼双下转肌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从手术中发现部分先天性麻痹患者下直肌发育不良,肌肉窄,肌张力明显减低,肌附着点较正常远。一部分患者肌肉纤维化,上直肌大多挛缩无纤维化,先天性发病原因与下直肌和下斜肌发育不良有关。后天性麻痹患者多有外伤和眶内炎症病史。
1.眼位
第一眼位时患眼呈上斜位,上斜度为10~80△不等,多数大于20△。可合并
外斜视和
内斜视,外斜度为10~60△,内斜度为30~60△。
2.眼球运动
患眼外下转、下转及内下转均明显受限。同视机检查主要表现在左下方和右下方位健眼低于患眼。
3.上睑下垂
部分患者患眼注视时健眼假性上睑下垂。
4.视力
患眼可合并弱视和
屈光不正,此种弱视多为中、重度弱视。
5.复视
后天性患者有复视存在而无弱视。此种复视的特点为:若下直肌麻痹占优势,第一眼位时以垂直交叉复视为显著,向外下方注视时,复像间距增大;向内下方注视时,复像间距变小或无复视,或变为垂直同侧复视;若以上斜肌麻痹占优势,第一眼位时则表现为垂直同侧复视,向内下方注视时复像间距增大,向外下方注视时复像间距变小或无复视或出现垂直交叉复视。
6.代偿头位
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单眼双下转肌麻痹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头位。
1.牵拉试验
被动牵拉试验显示上直肌有机械性牵制,主动收缩试验显示下直肌与上斜肌肌力弱。
2.肌电图检查
上直肌肌电图放电量正常排除肌纤维化,下直肌和上斜肌均有放电现象,但放电量较弱,排除下直肌和上斜肌缺如。
根据临床症状及牵拉试验及
肌电图检查结果,可以明确诊断。
1.单独下直肌麻痹
先天性下直肌麻痹常为轻度,早期无明显上斜,仅有轻度
上隐斜或只有向颞下方注视时出现垂直
复视,可有轻度代偿头位,当失代偿后可出现复视及患眼明显外
上斜视。眼球外下方运动时受限明显。同视机检查可在第一眼位和颞下方位患眼高于健眼。
临床上较多见,轻度麻痹时在第一眼位可维持双眼单视而不显斜视。当患眼内转时,直接拮抗肌下斜肌功能过强使眼位向内上偏斜。上斜肌麻痹较重时,复视明显,患者采用一定程度的代偿头位以取得双眼单视。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即头向内下方运动时功能不足,而向鼻上方转动时则功能过强(下斜肌功能亢进)。同视机检查患眼在第一眼位和内下方位时均高于健眼,并伴有外旋斜。
3.先天性下直肌缺如
在先天性眼外肌缺如中以下直肌缺如最为常见,亦可合并下斜肌缺如或内、外直肌向下方移位及眼球的先天发育异常。本病自出生或生后几个月即发生上斜,且随年龄增大上斜加重。多为弱视或重度视力不良。上斜度一般均大于50△,合并水平斜视者以外斜多见,外斜度≥20△。多无明显的代偿头位
肌电图检查下直肌无放电现象牵拉试验显示上直肌明显挛缩亢进,以致眼球不能下转或仅达中线。
对于先天性单眼双下转肌麻痹,手术治疗是惟一手段。
1.以减弱麻痹肌的直接拮抗肌或配偶肌为主
健眼为注视眼时,可减弱患眼上直肌或下斜肌中的1条或2条。术量不够时可再加强健眼的下转肌。若患眼为注视眼可减弱健眼的上转肌。
2.反Knapp术
即将内直肌、外直肌向下移位至下直肌附着点的两侧,以代替麻痹肌下直肌的功能。
3.转位治疗
利用下斜肌转位治疗双下转肌麻痹即将下斜肌做部分截除后,移位于下直肌附着点前1.0mm的位置上。
4.分期手术
合并内外斜视者在一眼上不超过3条直肌的手术,可分期手术。
健眼假性上睑下垂不需手术,患眼眼位矫正后健眼假性上睑下垂自然消失。对于单眼双下转肌麻痹手术矫正,应以患眼施术为主,如手术量不足时可考虑行健眼的下转肌减弱术,以充分保证正前方和前下方向的注视野无
复视。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