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时期由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导致的原发性持续便秘
患儿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
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不按时排便、精神因素等有关
去除致病因素,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来促进通便,以缓解症状
定义
小儿
功能性便秘又称小儿习惯性便秘、小儿单纯性便秘,是一种儿童时期由非全身疾病或肠道疾病导致的原发性持续便秘。
分型
小儿功能性便秘按结肠动力学发病机制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慢传输型便秘:近端结肠各节段传输功能减弱。
发病情况
便秘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为3%~30%,其中95%以上是功能性便秘。
本病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有便秘家族史的患儿更容易患病。
不良饮食习惯
年长儿:常偏食,喜欢吃肉类,吃蔬菜较少,饮水量少,食物中
纤维素太少。
婴儿:母乳或配方奶摄入不足,会导致大便减少、变干。
精神因素
患儿存在情绪差、抑郁、焦虑等
心理障碍,也会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排便功能的支配,而引起便秘。
其他
患儿肠道功能失常、不按时大便、运动量少和生活不规律,不能形成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很容易导致
功能性便秘。
主要症状
患儿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2次或更少。
患儿排出粪便粗大、坚硬,甚至可造成抽水马桶堵塞。
患儿排便困难、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时可伴肛门疼痛感。
粪块表面可能会附着少量血液或黏液。
其他症状
长期
功能性便秘的患儿会出现精神、食欲不佳、睡眠不安、烦躁、口苦口臭、腹部胀痛等不适感。
并发症
营养不良
长期便秘的患儿食欲不佳,摄入食物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
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消瘦明显,生长发育速度减慢、毛发干细发黄。
排便失禁
小儿功能型便秘可导致坚硬粪块形成,致使直肠扩张或粪块嵌塞,最后因液体绕过粪块流出而致排便失禁。
轻者可出现粪便溢出污染内裤情况,重者可表现为腹泻增加。
肛裂
患儿排便过度用力,大便粗大干硬可能导致
肛裂,表现为肛门出血,肛门疼痛。
就医科室
儿科
若孩子出现排便次数减少、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等症状,家长带孩子前往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家长可详细记录患儿出现过的症状,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变化情况等,以供医生了解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几天排便一次?排便次数较以前有所减少吗?
孩子有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粪便带血等症状吗?
孩子排便后有造成过抽水马桶堵塞吗?
孩子的这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孩子日常有按时排便的习惯吗?
孩子日常有情绪差、焦虑等表现吗?
病史清单
孩子是否有便秘家族史?
孩子是否患有胃肠道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钡灌肠检查
其他:肛门直肠测压、结肠测压、结肠传输试验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缓泻剂:小麦纤维素颗粒、聚乙二醇、乳果糖
微生态调节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有便秘的家族史。
临床表现
患儿出现粪便坚硬或排便次数减少、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等症状。
辅助检查
肛门直肠测压
能评估肛管直肠的控制和括约肌能力、排便协调能力、直肠敏感性,进而判断肛门直肠功能。
患儿用力排便时盆底肌不协调收缩、存在直肠压力上升不足、缺乏肛门直肠抑制反射。
检查前患儿需要排空尿液与粪便。
结肠测压
可测定各段结肠的最高收缩平均压、静息压、单位时间内(5分钟)收缩次数以及平均收缩间期持续时间,可评估结肠的蠕动功能。
检查前家长要嘱咐患儿配合医生的操作。
结肠传输试验
评价肠道转运功能的动力学检测方法。
主要应用简化的不透X线标志物追踪法,分别计算全胃肠传输时间和节段性结肠传输时间。
腹部X线
腹部X线平片主要观察肠管分布以及是否有粪便潴留等情况。
X线平片可见粪便潴留,患儿一般没有肠管结构异常。
检查前家长要嘱咐患儿配合医生的操作,不要乱动。
钡灌肠检查
钡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的长度、形态、蠕动强度、肠腔是否扩展或狭窄、有无肿物、梗阻。
钡灌肠检查可发现患儿有无结肠的异常蠕动。
在钡灌肠检查之前需要肥皂水灌肠,口服泻药来清洁肠道,需要家长帮助患儿做好准备。
诊断标准
按照2016年颁布的国际通用的儿童
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即罗马Ⅳ标准对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诊断,在诊断之前要排除相应的器质性疾病。儿童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如下。
年龄<4岁的小儿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
至少符合以下2项条件,病程持续1个月。
排便次数为每周2次或更少。
有粪便过度潴留史。
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粪便史。
有排粗大粪便史。
直肠内存在大团粪块。
对学会如厕排便的儿童,增加以下适用条件:出现排便失禁至少每周1次;有排粗大粪便史,甚至可造成抽水马桶堵塞。
年龄≥4岁的小儿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
患儿在不符合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前提下,符合以下2项或以上条件,症状出现至少每周1次,持续至少1个月。经过适当医疗评估,症状不能用其他疾病来完全解释。
排便次数为每周2次或更少。
排便失禁至少每周1次。
有过粪便潴留的被动姿势或过度忍受粪便潴留的病史。
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粪便的病史。
直肠内存在大团粪块。
有排粗大粪便史,甚至可造成抽水马桶堵塞。
小儿功能型便秘需要长期、规范治疗。
治疗时需去除相关致病因素,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来促进通便,以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合理饮食
患儿应注意合理饮食。
家长应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和习惯,一日三餐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水果、蔬菜。
足量饮水
鼓励患儿多饮水,增加日常饮水量。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能促进胃肠道蠕动,缩短肠道运输时间。
建议患儿每日应保持1个小时以上适量运动。
排便训练
帮助患儿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排便习惯训练一般在餐后30~60分钟,每次5~10分钟比较适宜。一般经过1周左右的训练,大多能按要求定时排便。
解除心理障碍
患儿家长首先要避免急躁及过分关注的情绪,积极引导患儿消除排便恐惧心理,排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精神影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缓泻剂
作用:可增加粪便体积,继而促进肠道蠕动,降低粪便的硬度,改善轻度至中度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症状。
常用药物:容积性泻剂(小麦纤维素颗粒)、渗透性泻剂(聚乙二醇、
乳果糖)等。
除了口服容积性泻剂或渗透性泻剂,还可遵医嘱配合软化剂或润滑剂,例如开塞露、石蜡油等,刺激结肠收缩并软化粪便,以解除粪便嵌塞,减轻患儿对于排便的恐惧心理。
如应用渗透性泻剂,治疗过程中不可自行突然停用,而是有效维持治疗后再逐渐减量,维持时间一般需2个月,具体剂量及疗程均需听从医生建议。
微生态调节剂
作用:刺激肠蠕动、改善肠内发酵过程,促进排便,可作为小儿功能性便秘的辅助治疗。
常用药物: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
服用方法:餐后用40℃温开水或温牛奶冲服或送服。
难治性小儿功能性便秘的治疗
对于常规治疗失败或者反复复发的难治性患儿,首先应排除器质性疾病,再根据具体病情采取下述治疗方式。
生物反馈治疗
通过对患儿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进行再训练,重建和改善患儿盆底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对小儿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方法有气囊生物反馈法、肌电生物反馈法。
电刺激疗法
是一种新兴的用于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分为骶神经刺激和体表电刺激,而后者又可分为电针刺激与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手术治疗
适应证:对于严重的难治性便秘,如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均无效,可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在于减轻结直肠负担,逐步恢复肠道功能。
主要方法:肛门括约肌肉毒毒素注射、肛门扩张术、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顺行灌肠等。
治愈情况
对婴幼儿来说,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及时改善小儿功能型便秘症状,症状持续的时间越短,治疗成功的可能性越高。
危害性
小儿
功能性便秘引起疼痛,会给儿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严重影响儿童正常学习和生活。
患儿长期便秘甚至会导致营养不良、排便失禁、
肛裂等疾病。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家长最好每天提醒患儿定时排便,帮助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排便时要集中注意力,避免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影响排便。
鼓励患儿每天做适量的运动,有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肠蠕动,减轻便秘的症状,患儿可适当做提肛运动、步行、慢跑等运动。
对于尚无运动能力的患儿,家长可以给患儿做一些被动运动操,顺时针按揉患儿腹部等。
饮食管理
建议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会增强胃肠道刺激,以促进排便,且母乳所含的大量益生元如低聚糖有助于肠道菌群的调节和胃肠道渗透平衡。
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可以在辅食中适量添加蔬菜或水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有助于排便;辅食的添加注意从细到粗、从软到硬、从少到多。
家长要注意纠正患儿挑食、偏食的问题,避免患儿摄入过多的肉类和高胆固醇食物,以免加重患儿的便秘症状。
保证患儿营养均衡的同时也要注意足量饮水,随季节、气温及运动量适度调节。
患儿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辣椒、花椒、咖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硬、冷、油煎食物,以免刺激肠道,加重便秘。
心理管理
家长最好对患儿做充分解释,让其消除对便秘的担忧、确立治疗的信心。
家长应帮助患儿减轻学习压力,缓解紧张情绪,尽量让其精神得到放松。
病情监测
居家治疗过程中如患儿出现便血、排便疼痛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患儿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等情况时,建议及时就诊。
家长可记录患儿的症状日记,比如治疗后患儿排便困难的症状有没有缓解,排便次数有没有增加,排出的大便有没有变软等,在复诊检查时可作为医生的参考资料。
随诊复查
患儿接受治疗后,建议听从医生安排进行长期规律的门诊复查。
预防
婴幼儿期最好给予母乳喂养,母乳中所含脂肪有软化大便作用,防止便秘。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挑食,多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
小儿日常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适当到户外做有氧运动来增强肠蠕动,避免便秘。
从8~12个月开始训练宝宝的排便习惯,最好在每天晨起或饭后定时排便,如果宝宝5~10分钟内没有排便,家长不要催促或责骂,也不要长期蹲坐。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