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又称脊肌萎缩症,是一组常染色体隐性
遗传性疾病,病理特点是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变性,临床表现为进行性
肌无力和肌萎缩。其主要按发病年龄、预后和遗传方式分为四型,儿童型有3上临床型(Ⅰ~Ⅲ型),Ⅳ型为成人型。
1.血清学指标
磷酸肌酸激酶(CPK)是该病常用的辅助诊断指标。Ⅰ型脊肌萎缩症时大多正常,少数轻度增高;Ⅱ型偶见增高;Ⅲ型脊肌萎缩症常有轻度或中度升高,也可明显升高,可达到正常值10倍以上。通常CPK常随着肌损害的发展而增加,至晚期肌肉严重萎缩时,CPK水平才开始下降。
2.肌肉组织检查
横纹肌纤维萎缩,粗细不等,肌核集中呈锁链状,肌原纤维松散、横纹不清楚、肌肉内神经纤维数减少,Ⅰ型具有肌浆球蛋白ATP酶阳性反应。肌肉活检可见成束的肌纤维萎缩,其间散在少数的肥大纤维。
3.特异性分子诊断
基因检测可用于产前诊断,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两个高度同源的SMN基因,即SMN1和SMN2基因。目前的特异性分子诊断主要是针对常见的SMN1基因7、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被国内外广泛应用,灵敏度高,且准确快速,可区分SMN1和SMN2,并判断是否有这两个外显子的缺失,对SMNl基因纯合缺失患者的诊断较可信,但其不能判断杂合缺失及携带者状态,无法用于携带者筛查,同时也可能漏检携带复合杂合突变的SMA患者。实时荧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均为高灵敏度的相对定量
技术,可以诊断SMNl纯合缺失,可辨别携带者致病基因杂合缺失情况,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特异性高、敏感性率高,技术成熟,此外,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法是可用于携带者筛查的分子诊断技术,DNA测序技术适用于SMN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病例、点突变的诊断,对提高SMA基因诊断率具有临床意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