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皮肤、黏膜病变,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
突发的局部或全身皮肤、黏膜损害,多呈对称性分布,颜色鲜艳,伴瘙痒
患者个人遗传因素、机体状态以及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等均有关系
首先立即停用药物,再根据具体症状表现进行对症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定义
药疹是药物经口服、注射、吸入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非治疗反应(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炎症性皮损。
引发药疹的药物种类多,皮损多样,病情可轻可重,严重者可引起多脏器损害,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
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类
包括固定性药疹、
荨麻疹型药疹、麻疹型或者
猩红热型药疹、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湿疹型药疹、紫癜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痤疮型药疹、光感性药疹、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类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轻型药疹:病情较轻微,停用致敏药物皮损常可自行好转或经治疗后好转。
重型药疹:包括病情较严重、死亡率较高的重型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和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等。
发病情况
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是药疹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药疹的90%左右。
荨麻疹型药疹较常见,约占所有药疹的5%。
致病原因
药疹是人体对某些药物发生过敏反应引起的疾病,其致病原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两个方面。
个体因素
患者个人的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不同,均会影响对药物的敏感性。所以不同人对不同药物反应的敏感性有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
药物因素
理论上只要是药物均有可能会导致药疹,但不同药物危险性有所不同。临床上容易引起药疹的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物、镇静催眠药物及抗癫痫药、中草药、抗痛风药、疫苗以及生物制剂等。
发病机制
药疹的发病机制复杂,学说也较多,主流观点可分为
变态反应与非变态反应两类。
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又叫超敏反应,指当机体对某些外来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会发生一种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者组织细胞损伤,大部分药疹均属于此类反应,其具体机制比较复杂尚未完全阐明。
非变态反应
此类药疹较为少见,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药物过量与蓄积作用的影响、药物不良反应、肠道菌群失调、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使已存在的皮肤病激发等。
主要症状
药疹的主要症状为局部或全身性皮损(主要见红斑、
丘疹等),或伴瘙痒,皮损消退后可遗留
色素沉着或糠状脱屑等。根据药疹的类型不同,具体的症状表现也有所区别。
固定性药疹
皮损发作特点:常在用药1~2周后首次出现皮损,再次用相同药物时,24小时内同一部位可发生皮损复发。常在1~10天消退,局部遗留色素沉着。
发生部位:全身任何部位均可见皮损,其中以口腔和生殖器皮肤-黏膜交界处好发,也可累及躯干四肢。
皮损的典型形态:范围比较局限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呈水肿性暗紫色或者鲜红色的
斑疹、
斑片,直径0.2cm到数厘米不等,可自觉瘙痒或疼痛。
伴随症状:一般无全身性症状。
荨麻疹型药疹
发生部位:可泛发全身。
皮损的典型形态:圆形、椭圆形隆于皮肤表面的红色水肿性团块,伴瘙痒或轻微疼痛。
麻疹型或者猩红热型药疹
皮损发作特点:一般1~2周皮损消退,可发生糠状脱屑。
发生部位:麻疹型药疹全身均有可能发生,以躯干为多,多呈对称分布。
猩红热型药疹一般从面部、颈部向四肢发散,同样呈密集对称分布。
皮损的典型形态:
麻疹型药疹主要表现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严重的话可伴发瘀点,或可感觉明显瘙痒。
猩红热型药疹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斑疹。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发生部位:可泛发全身。一般开始时位于面部、褶皱部,数小时内即可发展至全身。
皮损的典型形态:一般表现为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
湿疹型药疹
发生部位:并不固定,可能局限在某一处,可能泛发全身。
皮损的典型形态:常见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可继发糜烂、渗出,病情可迁延出现干燥、
苔藓样变等慢性湿疹特征。
紫癜型药疹
发生部位:一般好发于双下肢,呈对称性,严重可累及四肢躯干。
其他症状:随着症状加剧,可能会出现关节肿痛、腹痛等症状。
多形红斑型药疹
发生部位:常见于四肢末端伸侧面,重症则红斑迅速扩大至四肢躯干。
皮损的典型形态:以靶形红斑为主,也可见风团。重症患者红斑可以迅速扩大并互相融合。出现水疱、大疱甚至血疱。
其他症状:重症患者还可以出现口腔、眼、外阴和肛周的红肿、糜烂,以及多个器官损害的症状。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发生部位:通常自面部、颈部、胸部开始,可累及全身。
皮损的典型形态:发病初期以红斑、丘疹、风团为主,病情发展以后,可表现为波及全身的紫红色或者暗红色甚至灰黑色斑片,皮肤破溃形成糜烂,全身皮肤可呈烂桃皮样。口腔及外生殖器黏膜等也可出现广泛糜烂。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发生部位:本型常由于在其他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或者治疗不当导致,全身均可出现皮损,以面部和手足为甚。
皮损的典型形态: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可伴有水疱、糜烂等。
痤疮型药疹
发生部位:常见于面部及胸背部。
皮损的典型形态:毛囊性丘疹,具体表现类似于痤疮。
光感性药疹
发生部位:光毒性引起的一般仅在曝光部位出现,光
变态反应引起的曝光部位和非曝光部位均可波及。
皮损的典型形态:与晒斑类似,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可自感灼热、疼痛。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发生部位:全身均可见。
皮损的典型形态:主要可见红斑、丘疹或者麻疹样皮损,随病情发展可能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等。口腔及外生殖器黏膜也可受累。
其他症状:可发生紫癜、面部水肿,以及多器官受损表现。
其他症状
药疹由于类型较多,也可能出现其他并不典型的皮损表现,如黄褐斑样皮损、脓疱样皮损等。
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过敏性休克、感染、肝肾损害等。
过敏性休克
使用致敏药物有过敏性休克的风险,患者可能因为休克,血压急剧下降,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可能威胁生命。
感染
因为皮肤瘙痒,患者可能用手搔抓皮损处,如果发生溃破可能导致感染。
肝肾损害
某些药物反应,可导致肝肾功能异常。可能有厌油腻、
黄疸、
夜尿增多、眼睑水肿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肝功肾功异常。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如在使用任何药物后一段时间内,突然出现皮肤红肿、
丘疹、
瘀斑,或伴明显瘙痒,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携带近期使用的药盒或记录使用的药物列表,尽快就诊。
可以拍照保存发病过程中
皮疹的照片,可能帮助医生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疹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有什么表现?
皮疹的发生在身体的哪些部位,首发的部位是哪里?
发病后到就医前皮疹有没有增多?
是否有头痛、发热等全身不适症状?
是否有口腔及外生殖器黏膜损害?小便时是否疼痛?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发生过药疹?
正在服用的药物有哪些?服用多长时间了?
对哪些药物过敏?
家族中是否有类似患者?
诊断依据
药疹的诊断主要依靠各类型药疹的皮损表现以及明确的服药史,在排除了其他皮肤疾病以及发疹性疾病的可能以后,即可明确诊断。
病史
本病通常有明确的服药史,任何药物均有可能引起药疹。
临床表现
药疹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不同类型药疹表现也有所区别。总的来说,药疹的临床表现多见皮损伴瘙痒,相较于其他皮肤疾病,药疹的皮损颜色通常更加鲜艳,瘙痒也更明显,并且症状在停止服用致敏药物以后,会逐渐好转。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
血生化:血生化检查指标较多,可以了解患者肝功、肾功能、电解质等,重型药疹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损害,血生化有助于了解患者肝肾功能情况。
皮肤试验
药疹皮肤试验的目的主要在于确定致敏药物,常用检查包括
皮内试验、体外实验等,皮内试验较为常用,准确度较高,但是检测结果阴性也不能排除发生反应的可能。
鉴别诊断
麻疹
相似点:皮疹表现比较相似。
不同点:麻疹多发于儿童,药疹的发病人群比较广。麻疹早期多有呼吸道感染的表现,出现发热、流涕、咳嗽等,典型症状为发烧三天,出疹三天,消退三天,皮损不痒,且有口腔黏膜斑。外周血白细胞下降。麻疹型药疹可伴发热,但一般无其他呼吸道感染表现。皮损瘙痒明显,无口腔黏膜斑,外周血白细胞升高。
猩红热
相似点:皮疹表现比较相似,可在全身发生。
不同点:
猩红热也多见于儿童,有猩红热或
咽峡炎患者接触史,全身症状重,畏寒、发热明显,有口周苍白、
杨梅舌、咽峡炎、
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皮肤一般无自觉症状。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相似点:两者临床表现均可见松弛性烫伤样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
不同点: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除了口唇、口腔外一般无其他黏膜损害。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主要见于成人,患者有明确的药物史,且没有
葡萄球菌感染的病史。
包皮龟头炎、硬下疳、生殖器疱疹
需要与发生在生殖器部位的药疹鉴别。
相似点:临床表现均为红色园或椭圆形斑疹,均好发于阴部。
包皮龟头炎主要表现为包皮以及龟头出现红肿、糜烂,或可见白色奶酪样分泌物。
硬下疳为
一期梅毒的表现,皮损边缘比较整齐,可出现浆液性渗出,且梅毒螺旋体呈阳性。
生殖器疱疹由病毒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生殖器或者肛周出现群簇或者散在小水疱,2-4天以后破溃,形成糜烂。实验室检查抗HSV-2抗体阳性。
荨麻疹
不同点:荨麻疹型药疹有明确的的用药史,且停药后皮损多自行消退。荨麻疹的皮损形态为规则不定、大小不一的红疹风团,且一般隔几个小时位置就会发生变化。
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相似点:均可急性起病,出现全身无菌性小脓疱。
不同点: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多与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突然停药或银屑病进行期外用刺激性药物有关。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无银屑病史。
治疗目的:改善皮肤损害的情况,消除药物反应,预防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治疗原则:立即停用致敏或者可能致敏的药物,加速药物排出,维持电解质平衡,预防和及时治疗休克。
一般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重症药疹患者由于可能出现
高热、创面渗出、
进食困难等情况,容易引起低蛋白血症、水
电解质紊乱等,需要及时纠正治疗。
如果有大量出血,必要时可输入新鲜血液、血浆等。
重症药疹患者,如果饮食困难,需要输液做好晶体和胶体的补充。
有需要的话,也可以采用
血浆置换法清除体内致敏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临床护理
重症患者应尽量多吃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并注意房间保持通风,定期消毒清洁。
如果皮肤损害范围较大,或者糜烂渗出比较严重的话,可以适当进行湿敷、暴露干燥创面。卧床患者应注意经常翻动身体,防止
压疮。表皮剥脱部位要注意保护,不要撕掉剥脱的皮肤。
皮肤破溃处做好清创处理,防止发生感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系统用药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以促进皮损愈合,缩短病程,是治疗重症药疹的一线药物。
轻型药疹可以小剂量使用泼尼松,皮损好转后逐渐减量;重型药疹需要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抗组胺药物
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可以应用抗组胺药,缓解瘙痒等不适。
抗生素
需要注意保护创面,防治继发感染。如果发生感染的话,需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结合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可以选择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
阿奇霉素等,具体用药应遵医嘱。
IVIG和生物制剂
重症药疹患者,还可以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以中和致敏抗体,改善症状。也可以使用生物制剂,如TNF-a拮抗剂英夫利昔单抗等来起到抗炎效果。
外用药物
局部红斑明显,伴有瘙痒的话,可以选择外用
炉甘石洗剂。
如果糜烂渗出严重的话,可以使用
氧化锌油、硼酸溶液,但不要全身应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可以起到减轻皮损、止痒的作用。
治愈情况
轻型药疹
一般预后较好,在停用致敏药物以后症状即可减轻或者消失。通常停药3~5天之后皮损就会消退。
重型药疹
重型药疹的临床死亡率可以达到30%~35%,病情极为凶险,预后较差。
预后因素
轻型药疹一般可以自愈。可能影响重型药疹预后的因素包括:
年龄
老龄患者通常有其他基础疾病,可能存在长期服药的情况,发生药疹的可能性更高。此外,老龄患者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合并症多。临床治疗效果也会下降,从而影响预后。
治疗的及时性
在重型药疹发病早期,及时、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治疗时间越晚,病情越凶险,治疗风险也就越高,预后也就越差。
器官受累情况
重型药疹发展过程中,可能累及患者肝、肾,导致患者肝肾功能损害,增加治疗难度,影响预后。
病变范围和黏膜受累程度
病变范围越大,黏膜受累越重,预后越差。
危害性
轻型药疹一般伴有比较明显的瘙痒,相当程度上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但明显的皮损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可能导致焦虑等不良情绪。固定性药疹可长期遗留
色素沉着,影响患者的外观。
重型药疹是皮肤科死亡率较高的病种之一,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日常管理
轻型药疹患者注意饮食清洁,避免过敏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重型药疹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在医护指导下注意保护皮肤创面,注意口腔清洁,外阴及肛周保持清洁干燥,勤翻身防止
压疮发生。
注意做好生活日记,服药时间和服药类型做好登记。
预防
药疹作为一种药源性疾病,预防工作非常重要。
建议平时保存好既往的门诊记录,并记录下自己过敏的药物,在就诊时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已知过敏的药物,用药前可以咨询医生。用药应谨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加药物。
如果出现药疹的早期症状,比如用药期间突然出现瘙痒、红斑等,请立即停用药物,并及时就诊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