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

更多功能

压疮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身体局部长期受压引起的局部组织溃烂和坏死
症状为受压部位皮肤颜色改变,出现水疱、溃疡,甚至坏死
压疮与长期卧床、营养状况差、受压等多种因素有关
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压疮是指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局限性组织破损和坏死。
压疮通常位于骨骼比较突出的地方,如足跟、后脑勺、髋部、膝盖等,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软组织受压的部位。
压疮本身并不是原发疾病,大多是由于其他原发病未能很好地护理而造成的皮肤损伤。
分类
2014年欧洲压疮咨询小组(EPUAP)和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小组(NPUAP)共同制定了2014版国际《压疮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将压疮分为以下六类:
Ⅰ类/期(皮肤完整)
局部皮肤完好。
肤色较浅区域可出现压之不变白的红斑。
Ⅱ类/期(表皮缺失,有水疱或溃疡)
部分表皮缺失。
表现为浅表的开放性溃疡,创面呈粉红色,无腐肉。
也可表现为完整的或开放/破损的浆液性水疱。
Ⅲ类/期(深可见皮下脂肪)
全层皮肤缺失,可见皮下脂肪。
骨、肌腱、肌肉并未外露。
可见腐肉,但并未掩盖组织缺失的深度。
Ⅳ类/期(深可见骨、肌肉等)
全层组织缺失,并带有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
在创面基底某些区域可有腐肉和焦痂覆盖。
不可分期压疮(深度未知)
全层组织缺失,无法确定其实际缺损深度。
创面基底部覆盖有腐肉(呈黄色、棕褐色、灰色、绿色或者棕色)和/或焦痂(呈棕褐色、棕色或黑色)。
痂下感染时可出现溢脓、恶臭。
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深度未知)
皮肤完整。
局部区域出现紫色或褐红色颜色改变,或形成充血的水疱。
发病情况
文献报道,一般医院压疮的发生率为2.5%~8.8%,脊髓损伤患者的发生率为25%~85%,老年住院患者的发生率为10%~25%。
95%以上的压疮发生于下半身的骨隆突上,67%的溃疡发生于髋及臀部周围,29%压疮发生于下肢。
多见于脊髓损伤、颅脑损害、年老体弱等长期卧床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