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角化障碍性遗传性皮肤病
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样鳞屑为特征
由基因突变或基因缺失引起
以控制症状、保持皮肤湿润的外用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先天性鱼鳞病是一组角化障碍性遗传性皮肤病,特征是皮肤干燥,伴有鱼鳞样
鳞屑。
先天性鱼鳞病分多种类型,不同的类型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有些类型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分类
先天性鱼鳞病可分为下列五类。
常染色体半显性遗传的鱼鳞病
常见的是
寻常型鱼鳞病,又称干皮病、单纯型鱼鳞病、光泽鱼鳞病,是最常见、症状最轻的鱼鳞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鱼鳞病
主要包括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剥脱性鱼鳞病)、Curth and Macklin豪猪样鱼鳞病、环状表皮松解性红斑。
其中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较常见。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鱼鳞病
主要包括
板层状鱼鳞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胎儿鱼鳞病、多发性磷酸酯酶缺乏症、迂回性线性鱼鳞病。
其中以板层状鱼鳞病、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常见。
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鱼鳞病
以性连锁鱼鳞病常见。
其他类型的鱼鳞病
发病情况
先天性鱼鳞病种类较多,目前没有数据统计其整体发病率,下面是不同疾病的发病率。
寻常型鱼鳞病
人群中,大约每300~1000人有1人患病。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大约每30万人中有1人患病,男女患病概率相等。
性连锁鱼鳞病
较少见,大约1000人中有1人患病,只有男性发病,女性为携带者。
板层状鱼鳞病
大约每10万~30万人有1人患病。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较板层状鱼鳞病常见,大约每20万人有1人患病。
先天性鱼鳞病属于
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突变或基因缺失引起。
致病原因
寻常型鱼鳞病
发病与表皮中丝聚合蛋白减少甚至缺乏有关,也与丝聚合蛋白原合成转录后调控异常有关。
其致病基因定位于1q21.3。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发病与角蛋白1和角蛋白10基因突变有关,影响角蛋白中间丝的正常排列与功能,导致角化异常及表皮松解。
性连锁鱼鳞病
发病与类固醇硫酸酯酶的基因缺失或突变有关,导致角质层类固醇硫酸酯增多,影响角质层细胞正常脱落而形成
鳞屑。
板层状鱼鳞病
发病与谷氨酰胺转移酶1基因突变、缺失、插入有关。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由多个基因如TGM1基因、12-R脂氧合酶基因、脂氧合酶3基因和鳞蛋白基因突变引起。
该组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并伴有鱼鳞样
鳞屑,一般于出生时或出生不久或幼年起病,不同的类型临床表现不同。
主要症状
寻常型鱼鳞病
发病年龄
本病幼年起病,多于出生后一年发病。
好发部位
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背部皮肤,屈侧及褶皱处甚少累及。
皮损特点
通常无自觉症状。
典型皮损是淡褐色至深褐色菱形或多角形鳞屑,鳞屑中央固着,周边微翘起,如鱼鳞状。
轻者仅表现为冬季皮肤干燥,表面有细碎的糠秕样鳞屑。
伴随症状
常伴有掌跖角化和毛周角化。
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发病年龄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大疱。
好发部位
大疱好发于四肢屈侧,皮肤皱褶处更明显,其他部位也可以累及;全身可见鳞屑。
皮损特点
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大疱,随后全身皮肤可见角化性、疣状或嵴状的厚层鳞屑,呈“豪猪”样外观。
伴随症状
可继发感染,严重时可伴发
败血症、
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死亡。
性连锁鱼鳞病
发病年龄
一般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
好发部位
面部两侧、颈、头皮受累最严重,躯干腹侧亦可累及。
皮损特点
皮损可泛发或局限,表现与
寻常型鱼鳞病相似,但病情较重,皮肤干燥粗糙伴有黑棕色鳞屑,不随年龄而改善。
伴随症状
伴有角膜点状浑浊、
隐睾(睾丸在腹内,阴囊内没有)等。
板层状鱼鳞病
发病年龄
出生后即可发病。
好发部位
皮损遍及整个体表,以肢体屈侧、皱褶部位和外阴为重。
皮损特点
生后即全身覆有一层广泛的火棉胶样膜,2周后该膜脱落,代之以棕灰色四方形鳞屑(板层状),犹如铠甲,中央黏着于皮肤,周边游离。
1/3患者可有眼睑、口唇外翻,面部皮肤外观紧绷。
伴随症状
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发病年龄
出生时即可发病,皮损大多数在青春期后趋于好转。
好发部位
通常为全身性发病,可累及面部、手掌、脚掌等部位。
皮损特点
出生时即见新生儿被包裹在羊皮纸样或火棉胶样的膜内,活动受限,24小时内皮肤会出现裂纹和剥脱。
10~14天后,皮肤出现大片角质层剥离,同时快速好转。随着膜的剥脱,可见红斑和鳞屑。
伴随症状
常伴有掌跖角化,部分可伴有
斑秃和指(趾)
甲营养不良,可见眼睑外翻。
出现皮肤干燥并伴有鱼鳞样
鳞屑等症状,建议整理好相关资料,及时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出现皮肤干燥并伴有鱼鳞样鳞屑为特征的皮肤病时,应到皮肤科就诊。
新生儿科
新生儿出生后如出现覆盖有火棉胶样的膜、大疱或鳞屑,应到新生儿科就诊。
儿科
幼儿如出现皮肤干燥并伴有鱼鳞样鳞屑为特征的皮肤病时,也可到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保持皮损部位清洁干燥、不要涂抹外用药品。
就医时要尽量详细、准确描述病史、症状、用药等。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症状的?
最开始发现时,皮损发生在哪些部位?
皮肤是否干燥?哪个季节干燥最明显?
皮肤表面平常是否有鳞屑?鳞屑外观是怎样的?
出生后是否全身覆有一层火棉胶样膜?如有,火棉胶样膜在多久后脱落?
病史清单
是否有本病家族史?
是否接受过治疗?采用了什么措施?效果怎样?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外用药:10%~20%
尿素霜、a-羟基酸或40%~60%丙二醇溶液、
维A酸外用制剂、10%胆固醇霜等。
先天性鱼鳞病初步诊断需要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确诊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先天性鱼鳞病家族史。
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幼年起病,出现皮肤干燥伴有鱼鳞样
鳞屑;或出生时、出生不久起病,皮肤出现大疱或被羊皮纸样或火棉胶样的膜包裹,随后出现皮肤干燥,伴有鱼鳞样鳞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意义:如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对指导用药有一定的意义。
组织病理学
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
意义:本病病理组织学共同点为有不同程度的
角化过度,每个类型又有各自不同的病理表现,通过该项检查可明确不同类型的诊断。
注意事项:注意保持病损部位清洁、无异物,取病理组织后注意局部卫生,避免感染。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家族史、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特征一般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获得性鱼鳞病
发病时间不同:获得性鱼鳞病一般发病较晚,在其他症状出现数周或数个月后才表现出来。
症状不同:获得性鱼鳞病常累及躯干和四肢,原发病治疗后皮损可改善。
干燥综合征
症状不同:
干燥综合征有严重的口干以及口腔黏膜、牙齿和舌发黏、眼睛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可伴有系统表现如关节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发病年龄不同:干燥综合征多在40-50岁。
严重营养不良
症状不同:严重营养不良可有消瘦、体重低下、头发干燥、乏力、水肿、
肝大、指甲脆弱等临床表现,儿童可表现为身材矮小、生长发育迟缓、消瘦。
实验室检查:严重营养不良可伴有贫血、维生素、锌缺乏等异常表现。
治疗目的:改善临床症状,避免继发感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控制症状,局部保湿,主要使用外用药物,以温和、保湿、轻度剥脱为原则。
一般治疗
新生儿发病者应安排单间并放置暖箱,实行保护性隔离,做好消毒工作,以预防感染。
加强全身皮肤护理,以保湿、防止继发感染为主。
加强口腔、眼部护理,预防口腔和眼部感染。
保证做好营养供应,以免出现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不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接受药物治疗,不要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常用药物:10%~20%
尿素霜、a-羟基酸或40%~60%丙二醇溶液、
维A酸外用制剂或钙泊三醇软膏、10%胆固醇霜等。
药物作用:10%~20%尿素霜、a-羟基酸或40%~60%丙二醇溶液可增加皮肤水合程度,增加皮肤湿润度;维A酸外用制剂或钙泊三醇软膏等可改善角化;外用10%胆固醇霜对于
性连锁鱼鳞病可取得较好疗效。
注意事项: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药物;涂抹时应避开眼睛;维A酸外用制剂有局部刺激作用,如出现烧灼感应酌情停止应用;使用维A酸外用制剂时应注意防晒,孕妇、哺乳期妇女尽量避免使用。
糖皮质激素
药物作用:糖皮质激素与维A酸外用制剂或钙泊三醇软膏等联用,可增加改善角化,减少
鳞屑的疗效。
注意事项: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感染、恶心呕吐、失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骨质疏松、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应用,好转后逐渐减量。
口服类维生素A或维A酸类药物
药物作用:可以调节上皮角化,冬季可口服维生素A或维A酸类药物,能明显缓解病情。
注意事项:维A酸可有皮肤
黏膜干燥,脱屑、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有致畸作用,孕妇忌服;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维生素A和维A酸类药物不能合用。
抗生素
药物作用:有继发感染者可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注意事项:应用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前应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确定为阴性后方可应用。
治愈情况
自愈情况
该组疾病无法自愈。
治愈情况
该组疾病预后与病情的轻重有关。
如出生时的一般情况较为严重,如合并有严重感染、
吸入性肺炎、脱水、低体温等,一般预后不佳,甚至可导致死亡。
如一般状况良好,仅表现为皮肤症状,经过及时有效处理,预后相对较好,一般可恢复正常人面貌,智力及体格发育亦不受影响。
国外学者在对45例先天性鱼鳞病患儿出院后的跟踪调查显示,25例存活,20例死亡,死亡年龄1天~52天,死亡原因为突发
败血症伴(或不伴)呼吸衰竭及其他不明原因死亡。
危害性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因抓挠等原因出现继发感染。
该组疾病无法彻底治愈,对容貌、身体有很大影响。
患者可能因此出现烦躁易怒、悲观消极等情绪,甚至引起焦虑症、抑郁症等。
部分类型鱼鳞病有发展为皮肤癌的可能,如先天性非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海鲜;戒烟、戒酒、避免喝浓茶和咖啡。
多吃含
维生素A及胡萝卜素的食物,如猪肝、牛肝、鸡蛋、胡萝卜、菠菜、南瓜、韭菜等。
新生儿或幼儿应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可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相结合;如患儿病情允许,尽量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
运动管理
该组疾病一般不影响运动,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
皮损管理
注意不要抓挠皮损部位,以免皮损破裂引起感染。
经常用水湿润皮肤,或使用空调、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
心理支持
患者家属应保持良好心态,尤其新生儿刚出生时期,应避免悲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随着孩子成长,应多关心、鼓励患者,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如有抑郁、焦虑等倾向时,应及时疏导,必要时到心理科就诊。
病情监测
日常应注意观察皮损变化,观察有无继发感染,如渗出、化脓等。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
出现病情变化时应及时随诊。
预防
该组疾病为染色体
遗传性疾病,遗传病筛查和产前诊断筛查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手段。
产前可通过超声、绒毛穿刺取样术、
羊膜腔穿刺术等手段进行染色体分析,做好产前遗传病的诊断。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