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碘昔兰为非离子型、水溶性的含碘造影剂。
制剂规格
碘昔兰一般制成注射液,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碘昔兰注射液有以下几种规格。
(含碘量300毫克/毫升):15克/50毫升;30克/100毫升;45克/150毫升;60克/200毫升。
(含碘量350毫克/毫升):17.5克/50毫升;35克/100毫升;52.5克/150毫升;70克/200毫升。
用途
碘昔兰用于脑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排泄性尿路造影、头颅和躯体CT强化造影、左心室造影、内脏血管造影、主动脉造影、外周动脉造影。
如何用药
碘昔兰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注射剂应在医院由护士操作完成,不要自行在家使用。
所使用的剂量必须依据检查的方法、部位、体重及肾功能的情况确定,尤其是儿童。建议使用的平均剂量如下。
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用350毫克/毫升的本品2~10毫升。
左心室造影:用350毫克/毫升的本品25~50毫升,总剂量不超过250毫升。
外周动脉造影(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
主动脉远端径流的分支:用350毫克/毫升的本品45~100毫升,锁骨下动脉或股动脉注射,总剂量不超过250毫升。被注射的动脉应有搏动。
脑动脉造影:一次注射300毫克/毫升的本品8~12毫升,总剂量不超过150毫升。
主动脉造影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根据血管和病理特性选择剂量,用350毫克/毫升的本品,总剂量不超过250毫升。
静脉注射排泄性尿路造影(静脉造影):肾功能正常者用300或350毫克/毫升的本品,用量约每千克体重250~390毫升,总剂量不超过100毫升。
CT增强扫描(静脉造影)
头部:用300毫克/毫升的本品100~200毫升或350毫克/毫升的本品86~172毫升,静脉注射后立即扫描。
躯体:用300毫克/毫升的本品50~200毫升或350毫克/毫升的本品42~172毫升。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碘昔兰及对碘过敏的患者禁用。
禁用于鞘内注射。
谨慎用药
妊娠期妇女应慎用。
哺乳期妇女使用时应暂停哺乳。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确定,应慎用。
碘昔兰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碘昔兰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碘昔兰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碘昔兰会有如下不良反应。
整体感觉:少见头痛、发热、注射部位出血、寒战。
整体感觉:罕见过敏反应、无力、颈部水肿、面部水肿、外周水肿。
神经系统:少见头晕。
神经系统:罕见肌张力减退、
眼球震颤、感觉异常、困倦、眩晕。
心血管系统:少见心动过缓、低血压、心绞痛、高血压。
消化系统:少见恶心、呕吐、腹泻。
皮肤:罕见瘙痒、出汗。
其他:罕见弱视、
结膜炎、少尿、无尿、血尿、泌尿道感染、肾衰竭、视觉异常、味觉异常。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含碘造影剂可以引起轻微的、严重的或致命的过敏反应,不良反应通常是在给药初期发生,但有时也可能在后期发生。这些不良反应是不可预知的,但通常发生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如湿疹、风疹、哮喘、花粉热、多种食物或药物过敏,或在既往用碘造影剂检查期间有特殊敏感史。碘过敏试验不能预测过敏反应。
检查期间必须由医师进行监护,必须维持一条静脉管路通畅,特别注意患有严重的呼吸衰竭或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必须具备出现危险时可用于急救和复苏的设备,特别是患者服用β受体拮抗药、确诊或怀疑黑色素细胞瘤时。
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良性
甲状腺结节的患者使用应特别谨慎。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
使用碘昔兰一旦发生急性过敏反应表现,请立即寻求急救处理。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荨麻疹。
心绞痛。
晕厥。
严重高血压。
消化道出血。
肠梗阻。
碘昔兰应该如何保存?
碘昔兰药品应该避光,15~25℃保存,禁止冷冻。
药物要远离小孩。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碘昔兰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碘昔兰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肝功能不全者口服胆囊造影剂后再使用本品可出现肾毒性,上述患者应推迟给药。
给予本品后对甲状腺功能测定的影响可持续约16天。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碘昔兰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碘昔兰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