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虱寄生于头发,反复叮咬头皮、吸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
症状主要为头皮瘙痒,被叮咬的头皮有红斑、丘疹
病因为寄生于头发部位的头虱叮咬头皮
治疗和预防以灭虱及灭虱卵为主,包括剃发或剪发、用篦子篦发、外用药物等
定义
头虱病是头虱寄生于头发,反复叮咬头皮、吸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是虱病的一种。
流行病学
流行情况
世界各地都可发病。多见于居住环境或个人卫生条件差的人群。
人群分布
头虱病多发生于儿童,且大多数为女童,较少发生于成人。
致病原因
头虱病是由寄生于头发的头虱引起的。
头虱
头虱是人虱(只能寄生于人类)的一种,属于体外寄生虫。
寄生于头皮毛发覆盖部位,尤其喜欢寄生在耳后发际、头后部。
寿命为30~60日。
发育过程包括卵、稚虫、成虫三个时期。
成虫颜色为灰色或灰白色。
雄虱长约2毫米;雌虱长约3毫米,寿命约为30日,每日可产卵数枚。
虱卵(俗称虮子)为白色,大小约为芝麻粒的1/3,粘连在距离头皮很近的发根部位,经5~6日孵出稚虫,再过3周又能产卵。
传染源
头虱病患者。
传播途径
头虱只能爬行,不能跳跃或飞行,因此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有头虱寄生的头发,如孩子在玩耍时头部相互碰撞。
间接接触传播:与头虱病患者共用梳子、帽子、枕套等生活用品导致感染。
发病机制
头虱附着在人的头发上,以口器刺入局部皮肤吸血而维持生命。
头虱吸血时,可释放出毒性分泌物,并向伤口内排便。
头虱吸血时的机械刺激,以及毒性分泌物、粪便的刺激,都可引起炎症反应、
皮疹及皮肤瘙痒。
主要症状
头皮瘙痒剧烈。
头皮因搔抓出现抓痕、渗液、血痂。
严重者头屑、血痂、渗液与毛发粘连在一起,散发出臭味。
部分会出现颈部、耳部皮肤瘙痒。
有时在靠近头皮的头发根部可发现小的白色点状物质(通常为虱卵),容易被误认为是头皮屑。
少部分患者眉毛、睫毛处也会有头虱寄生。
并发症
头虱叮咬头皮引起剧烈瘙痒时,如果过度搔抓,可能会继发感染,引起
脓疱疮、毛囊炎、疖等。
脓疱疮
如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可继发脓疱疮。
表现为局限性脓疱,内含混浊的脓液。
脓疱大小深浅不等,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脓疱较深者可形成溃疡,愈后可留瘢痕。
毛囊炎、疖
如因搔抓发生毛囊细菌感染,可继发毛囊炎或疖。
表现为毛囊口或毛囊深部丘疹或结节,伴瘙痒、疼痛。
化脓后中间可出现脓头,周围有红晕。
破溃后脓液流出,炎症消退。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头皮剧烈瘙痒,局部皮肤出现红色
丘疹、红斑等,可以到皮肤性病科或皮肤科就诊。
如果与头虱病患者有直接接触,怀疑患有头虱病,也应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影响医生观察皮肤损害,同时避免继发感染的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出现剧烈瘙痒的?
瘙痒的部位有哪些?局部皮肤是否有皮肤损害?
瘙痒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密切接触的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居住环境怎么样?
近期有接触过头虱病患者吗?
对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疾病诊断
医生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在头发处检查发现头虱或虱卵即可确诊。
病史
与头虱病患者有直接接触行为。
与头虱病患者共用梳子、帽子、枕套、头盔等物品。
临床表现
症状:头皮瘙痒、红斑、
丘疹,头发根部有白色点状物。
体征:头发上可发现附着的头虱或虱卵,头皮有红斑、丘疹、抓痕、渗液等,有时可闻及臭味。
皮肤镜检查
对于肉眼未能观察到头虱及虱卵者,可用皮肤镜观察。
皮肤镜可观察到成虫、虫卵和孵化后的卵壳,据此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
相同点:都可出现头皮瘙痒。
不同点:
脂溢性皮炎还有明显的头皮屑,搔抓时可如雪花般飞落。
疥疮
相同点:都可出现头皮瘙痒症状。
不同点:
疥疮是由疥螨寄生皮肤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损害为米粒大小的皮色丘疹、丘疱疹、脓疱、淡红色结节、隧道等。刮取皮肤标本可在显微镜下找到疥螨及虫卵。
白色毛结节菌病
相同点:均可表现为头发上的小结节。
不同点:白色毛结节菌病的病原菌通常是白色毛孢子菌,好发于头发、眉毛、睫毛或胡须等部位。白色毛结节菌病的小结节不是虱卵,且一般无皮肤损害及瘙痒等症状。真菌镜检及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一般治疗
剃发或剪发
所有患者确诊后,治疗前都应剃发或剪发。
男性患者建议剃光头。
女性长发患者建议剪短发。
剪下的头发应用纸袋等包裹后焚烧。
用篦子篦发
篦子是一种特殊的梳子,梳齿更加细密。
用篦子梳理头发时,能够将虱卵从发根转移至发稍,达到消除虱卵的效果。
篦子在使用后需要在肥皂水中浸泡1小时以上或热水煮沸,以杀灭头虱及虱卵。
家居清洁
热水煮沸并洗涤用过的床上用品、毛巾、帽子、发带等生活用品。
热水煮沸并清洁梳子、篦子、发饰等物品。
其他
勤修剪指甲,以免过度抓挠引起皮肤损害或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非处方灭虱制剂
通常可先外用一些非处方灭虱洗剂、乳霜或凝胶治疗,大部分头虱病患者用药1~2次即可见效,2次治疗应间隔7日左右。
常用药物为50%
百部酊、25%
苯甲酸苄酯乳剂,均匀搽遍头发,10分钟后洗净。
可使用1%扑灭司林霜或含有除虫菊酯的药物,涂抹于患处,10分钟后洗净。
处方灭虱药物
如果上述非处方灭虱制剂治疗无效,医生会开具更强效的处方灭虱药物。
0.5%马拉硫磷乳液
外用,均匀涂抹于患处,自然晾干,8~12小时后洗净。
含有酒精,使用时注意避免应用吹风机或明火。
使用后可出现局部烧灼感。
年龄在6岁以下的儿童、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慎用。
伊维菌素
口服伊维菌素片剂。如果首次服用后药效不明显,可在10天后再次服用。
体重小于15公斤的幼儿不宜使用。
多杀霉素
用于治疗年龄在4岁以上患者。
使用时将其涂在头发上,10分钟后洗净。
使用后可出现皮肤刺激感、红斑等不良反应。
年龄在6个月以下的儿童禁用。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年龄在4岁以下的儿童须慎用。
抗组胺药
如果瘙痒剧烈,严重影响睡眠、生活和工作,可以考虑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瘙痒,常用药物包括
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等。
服药后应避免驾驶及高空作业。
用药后,可能会发生嗜睡、头晕、头痛、口干、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如果患处因搔抓破溃,继发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抗菌药物,如
莫匹罗星软膏、
夫西地酸乳膏等。
发生全身感染时,可以口服抗菌药物,如米诺环素等。
特别提示
亲属在帮助患者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以免引起感染。
涂抹药物部位如果出现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及时就医调整用药。
按医嘱用药,无论应用哪种药物,都不要因症状好转或其他原因自行换药或停药。
得了头虱病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使用“偏方”,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孕妇、妊娠期女性、儿童患头虱病时,用药需要咨询医生。
治愈情况
如果能积极治疗,彻底清除头虱及虱卵,头虱病都能治愈,通常不会引起永久性损害。
危害性
头虱病会出现皮肤损害、皮肤瘙痒,还可能由于过度搔抓而继发感染。
头虱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给他人。
因疾病具有传染特性,患者容易被歧视、嫌弃,进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
注意卫生
经常洗澡、洗头、换洗衣物、理发,勤晒被褥。
换下的衣物、枕套、帽子等应煮沸消毒。
不与头虱病患者共用梳子、发夹、头盔等个人物品。
剔除的毛发应焚烧。
调整饮食
多食用高蛋白质、低脂肪、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葱、生姜等。
禁饮各种酒类。
调整情绪
患者应多了解头虱病相关知识,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亲朋好友应多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消除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
调整生活方式
治疗期间建议尽量避免外出,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保持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劳累。
定期复查
遵医嘱复诊,一般在首次治疗后4~7日复诊,由医生评估治疗情况。
治疗后如果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或康复后症状再次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头虱病很难预防,注意加强个人清洁卫生、增强卫生防范意识能降低患病风险。
注意避免和头虱病患者直接或间接接触。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澡、洗头,勤换衣及理发。
避免与他人共用梳子、帽子、枕套、头巾、头盔等私人物品。
如果长期处于学校、工厂等集体场所,应注意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