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毛囊炎是一种以头皮毛囊周围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症状为头皮毛囊口出现丘疹性皮损,常伴有红斑边缘,可有或没有脓疱
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头皮毛囊炎是一种以头皮毛囊周围化脓性炎症为特征的常见疾病,是毛囊炎在头部的表现。
分类
根据炎症累及毛囊范围,可分为以下两类。
头皮浅表性毛囊炎:如头皮脓疱性毛囊炎。
头皮深在性毛囊炎:如头部瘢痕疙瘩性痤疮(又称头部乳头状皮炎)、
脱发性毛囊炎、头皮穿掘性
蜂窝织炎(又称头部毛囊周围炎或头皮分割性蜂窝织炎)。
发病情况
头皮毛囊炎可在各年龄群中发生。
脱发性毛囊炎多发生于青壮年,病程可数年至数十年。
致病原因
头皮毛囊炎可由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以细菌性感染常见。
感染性因素
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多为凝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偶可为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大肠埃希菌等单独或混合感染。
真菌和病毒也可以引起头皮毛囊炎。
非感染性因素
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引起,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等免疫因素引起。
易患因素
有以下因素者,容易发生头皮毛囊炎。
长期处于高温环境。
存在多汗、经常搔抓头皮、头皮卫生状况不佳等情况。
有糖尿病、结核病等全身性慢性疾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有皮炎或湿疹。
发病机制
头皮毛囊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原微生物在毛囊内大量繁殖、机体对抗原刺激物的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和免疫失调有关。
主要症状
头皮浅表毛囊炎:头部皮损初为散在分布的红色
丘疹、小水疱或丘疱疹,周围有红晕,拨开毛发可见。可有瘙痒或疼痛,愈后无
瘢痕。
头皮深在毛囊炎:患处出现直径较大的红色丘疹,似针点状脓头。小脓疱可发展为较深、较大的脓肿,愈后留有瘢痕和毛发脱落。
常见类型特点
脓疱性毛囊炎
脓疱性毛囊炎除了头部,也可以在面部和肢体等出现瘙痒性、毛囊性丘疹样皮损。
婴儿可为自限性,大多数患儿在3岁时病情缓解。
瘢痕疙瘩性痤疮
通常始发于后侧头皮或颈部,出现毛囊性丘疹样皮损。可出现脓疮,通常维持时间较短,经常在梳洗头发或搔抓时破坏。
随病情发展,可出现更多坚实、圆顶的毛囊性丘疹,部分融合形成
瘢痕疙瘩样斑块;受累面积较大时,常伴斑片状脱发或毛发完全脱失。
脱发性毛囊炎
头皮先出现毛囊性小丘疹,然后出现化脓而结痂,接下来发生
萎缩性瘢痕,瘢痕处头发脱尽。
毛囊炎处结痂和萎缩性瘢痕逐渐扩大,相邻的瘢痕可以融合,表面光滑无发,不引起自觉症状。
除发生于头皮外,尚可发生于胡须部、腋毛及阴毛等处。
头皮穿掘性蜂窝织炎
初起头皮出现脓疱,尤其是头后部,逐步增大、变深,形成坚实、有压痛的结节,密集成群,并发展为脓肿。
因头皮内的深处有互通的窦道(数厘米),在头皮上适当加压,可在一定距离处排出脓液。
结节可以融合成脑回状弯曲的嵴突或隆起,结节可以覆盖大部分头皮,并可持续多年,愈后留下肥厚性瘢痕。
皮损通常只局限于头皮,偶见于颈部,极少见于上背部、臀部等。
局部可有剧痛或不痛,与严重的局部损害相比,几乎没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永久性脱发
头皮毛囊炎愈后遗留有瘢痕形成,可能引起永久性脱发。
疖
头皮毛囊炎严重时可演变成疖,逐渐增大成鲜红色或暗红色炎性结节,结节顶端产生小脓疱,中心形成脓栓、坏死,如火山口状。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头皮毛囊周围出现红色
丘疹、脓疱、结痂或
瘢痕疙瘩,有疼痛或瘙痒,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头皮,不要用力搓洗或搔抓,以免加重皮肤损害。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
局部是否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细菌涂片/培养、皮肤真菌镜检/培养、血生化、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口服、注射、静脉):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甲硝唑、特比萘芬、氟康唑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糖尿病、结核病等全身性慢性疾病。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
有皮炎或湿疹等。
临床表现
头皮毛囊周围出现红色
丘疹,同时还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可通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判断有无感染,并可提示感染类型。
感染不严重时,血常规不一定有变化。
病原学检查
取脓液进行涂片检查,可以判断有没有细菌感染。
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还可明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的类型及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病理检查
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在疾病症状明显但病原学检查没有发现病原体时,可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使用。
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
头皮银屑病
相似点:可有头皮瘙痒。
不同点:头皮银屑病皮损有云母片状白色鳞屑,头皮患处毛发束状排列,光泽正常,不脱发。常有银屑病家族史。
疥疮
不同点:疥疮瘙痒严重,一般有疥疮患者接触史,手指间有皮损。找到疥螨或虫卵则可鉴别。
一般治疗
患处皮肤护理
经常用清水洗头,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和干爽,既可除去脓痂,又能减少头皮上致病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等。
选择宽松透气的衣服,避免环境温度高时全身过度出汗。
洗头时不要用力搔抓;平时也要避免搔抓患处,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饮食调节
不吃或少吃易发汗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等;忌酒。
生活管理
注意保证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局部涂抹治疗
局部注射治疗
曲安西龙等糖皮质激素类混悬剂,可注入增生性皮损内。
系统性药物
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首选耐β-内酰胺酶半合成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口服红霉素10~14天。
其他治疗
切开引流
如果毛囊炎脓肿成熟,有大量脓液时可切开引流。
物理治疗
使用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毛囊炎部位,进行抗炎治疗。
治疗基础疾病
如果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要积极治疗。
治愈情况
部分头皮毛囊炎患者症状较轻,不用特殊处理,可自愈。
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早期积极治疗,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危害性
头皮毛囊炎引起的瘙痒可影响睡眠,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头皮毛囊炎引起的脓肿性皮损、脱发,影响美观,造成心理压力;严重者引起
瘢痕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证蛋白质、不饱和脂肪、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充足,可选择豆类、奶类、肉类、鱼类、新鲜水果、新鲜蔬菜、坚果类等。
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选择谷类、薯类等替代精米、精面。
成人建议每日饮水量在1500~1700毫升(或按照医生要求控制饮水量)。
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姜、生蒜、辣椒等。
避免刺激性的饮品,如咖啡、浓茶、酒等。
生活管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头、洗澡;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生活用品(毛巾、澡巾等);若去公共澡堂,应选择淋浴。
根据天气情况,勤换衣物,减少出汗;夏季气温较高时,建议穿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
尽量避免搔抓患处。
自我调适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
预防
饮食均衡,作息有规律,做好皮肤清洁、护理,日常避免搔抓头皮。
尽量避免长期处于高温环境,若难以避免而且出汗较多,建议勤洗头,做好头皮护理。
建议穿透气的衣物,保持工作环境通风,避免过多出汗。
尽量避免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但停药需征得医生的同意。
如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