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
主要表现为剧烈瘙痒、皮肤干燥和慢性湿疹样皮损等
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及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
定义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
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常伴发哮喘、
变应性鼻炎。
分期和分型
临床分期
不同年龄段的表现不同。可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与成人期,以及老年期。
儿童期、青少年与成人期则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状。
分型
根据是否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可分为以下两型。
单纯型特应性皮炎
仅表现为皮炎。
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
外源型:患者有血清总lgE升高、特异性lgE水平升高和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内源型:上述变化不明显或无变化。
混合型特应性皮炎
有皮炎表现。
发病情况
特应性皮炎是较为常见的皮肤科疾病。
近30年全球发病率逐渐升高,发达国家儿童患病率为10%~20%;发展中国家患病率明显增加,与城市化、工业化有较大关系。
多数初发于婴儿期,也有成年后发病者,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病情可持续到成年。
有一定家族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比其他正常人患病的概率更高。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与免疫功能。
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变应性疾病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
免疫异常
许多免疫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及前炎症分子等可参与发病。
皮肤屏障功能异常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可引起皮肤通透性增加和经皮肤表面水分丢失过多,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病毒或变应原容易进入体内,诱发或加重免疫和炎症反应。
诱发因素
环境因素
接触变应原
接触以下变应原,可能诱发特应性皮炎:羊毛质地衣服,金属及其制品如镍、钴,化工原料如酒精、汽油,香水等化妆品,花粉、尘螨、动物皮屑,花生、蛋、牛奶、小麦及大豆等。
季节变化
大多数患者受季节影响,一般夏季改善而冬季剧增。
温度变化
温度及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以及突然大量出汗也可为恶化或诱发因素。
心理因素
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有一定作用。
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变应原和微生物可导致皮肤出现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反应,引发本病。
主要症状
婴儿期(出生至2岁)
在出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病,伴剧烈瘙痒。
皮肤损害主要发生在两颊、额头及头皮,个别可发展至躯干、四肢。
一般在2岁内逐渐好转、痊愈,部分可能会发展成儿童期特应性皮炎。
渗出型
多发生于肥胖的婴儿。
初起,面部两颊皮肤处出现境界不清的红斑。
挠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
可迅速扩展至其他部位,如头皮、额、颈、腕、四肢等。
干燥型
常见于瘦弱婴儿。
皮肤损害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
斑片,有密集的小丘疹。
慢性病程者可出现轻度浸润、肥厚、
皲裂、抓痕及血痂等。
儿童期(2~12岁)
多数在5岁前发病,可由婴儿期特应性皮炎演变而来,也可直接发病。
湿疹型
皮肤损害表现为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可以融合成片。
表面附着灰白色鳞屑。
部分呈
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皮纹加深、表面粗糙,似皮革样)。
多发生在肘窝、膝窝和两小腿的伸侧。
痒疹型
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全身发痒的丘疹和结节。
丘疹较大,皮肤色或棕褐色,有较多的抓痕。
多发生于四肢伸侧及背部。
青少年与成人期(12~60岁)
可由儿童期特应性皮炎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
皮损与儿童期特应性皮炎类似。
好发部位
主要见于四肢的屈侧。
好发于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见于躯干、四肢、面部、眼睑。
皮损表现
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
有时呈急性、
亚急性湿疹样改变,部分患者皮损表现为泛发性干燥丘疹。
瘙痒剧烈,皮损周围可见抓痕、血痂、鳞屑、
色素沉着等。
皮肤损害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的皮肤损害,皮肤出现红斑或丘疹。
皮损融合后,皮肤浸润肥厚而呈苔藓样变,如皮肤增厚、皮纹加深、表面粗糙、似皮革样等,边界明显或不清楚。
会引起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大多数患者在20岁后症状会自行好转或消失,少数严重者可持续至老年期。
老年期(>60岁)
男性多于女性。
次要症状
干皮症
皮肤表面粗糙,有细屑及皲裂。
掌纹症
较常见,表现为手掌、足底纹理粗乱。
白色皮肤划痕征
使用钝器,并用适当的压力在皮肤上划过,15秒后皮肤出现白色划痕(血管收缩反应所致)。
一般在皮损部位或下肢容易出现。
Hertoghe征
眉外半侧的眉毛稀少或缺失。
可能与摩擦、搔抓有关。
眶下皱褶
下眼睑下方的皱褶,多为双侧,偶见于单侧。
可能与眼睑皮炎有关。
眶周黑晕(眼周发暗)
眼周有棕色或灰色阴影。
可能是
结膜炎或眼睑皮炎,瘙痒搔抓等因素造成炎症性色素沉着。
并发症
皮肤感染
部分特应性皮炎会伴有剧烈的瘙痒,搔抓使皮肤发生破损,并发感染。
变态反应
部分患者还可同时合并一些变应性疾病,如
变应性哮喘(咳嗽、胸闷、喘息及呼吸困难等)、
变应性鼻炎(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喷嚏等)、荨麻疹(皮肤瘙痒,出现风团等)、
血管性水肿(眼睑、口唇等部位突发水肿,水肿边界不清,按压无凹陷)等。
其他疾病
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反应,患者合并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炎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疾病和
淋巴瘤风险明显增高。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发生
丘疹、水疱、红斑,或粗糙(
苔藓样变)等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
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既往是否有湿疹、皮炎等疾病?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组胺药(口服):
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特应性皮炎家族史。
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应包括颊部
皮疹)。
近年来有全身皮肤干燥史。
临床表现
皮肤瘙痒。
儿童期及青年期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状,好发于四肢屈侧,特别是肘、腘窝。
实验室检查
血清IgE或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
血清IgE或变应原特异性IgE升高是特应性状态标志。
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
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释放蛋白)增多是支持特应性状态参考性指标之一。
变应原皮肤试验
阳性有助于确定特异性触发因素,但并不能证明某一种变应原在本病发病中有临床意义,而仅表明该变应原致敏。
阴性有助于排除变应性触发因素。
其他检查
其他用于疾病鉴别的检查有疥螨检查、病理检查等。
鉴别诊断
慢性单纯性苔藓
慢性单纯性苔藓一般无个人和家族遗传过敏史,无特殊的皮损发生与发展规律。
血清学检查和皮肤点刺试验也无异常发现。
接触性皮炎
皮肤或黏膜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可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皮疹多为单一形态,境界清楚;特应性皮炎可有水疱,甚至大疱。
湿疹
湿疹的皮肤损害与特应性皮炎没有多大区别,但发病部位并不一定,常无家族史。
婴儿脂溢性皮炎
常见于出生后不久的婴儿。
患儿无过敏性家族史。
有时可累及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瘙痒较轻。
治疗目的
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基础治疗
沐浴
水温适宜:32~37℃。
每天1次或每两天1次。
每次5~10分钟。
使用低敏无刺激的洁肤用品。
皮肤明显干燥者应适当减少清洁用品的使用次数,尽量选择不含香料的清洁用品。
涂抹润肤剂
每天至少使用2次亲水性基质的润肤剂。
沐浴后应该立即使用保湿剂、润肤剂,建议选用适合自己的润肤剂。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糖皮质激素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是特应性皮炎的一线疗法,可以快速控制炎症,减轻症状。
需要根据年龄、皮损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短期应用不良反应较小,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多毛、痤疮等不适。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治疗特应性皮炎有良好疗效,有较强的选择性抗炎作用,多用于面颈部和其他皮肤柔嫩部位。
用药部位可能会出现局部短时间的烧灼和刺激感,可随着用药次数的增多而逐步消失。
外用抗菌药物
如莫匹罗星、
夫西地酸软膏,可减少细菌和真菌定植,避免加重局部炎症。
早期加用抗生素类药物,尤其是治疗有渗出的皮损时,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预防感染。
口服抗组胺药物
可能会引起昏睡、嗜睡等不适。
口服抗生素
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预防感染。
应按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
对于病情严重而常规疗法无法控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常用药物有
环孢素A、硫唑嘌呤、
甲氨蝶呤等。
环孢素:起效较快,治疗6~8周可使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减轻55%,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用药期间应监测血压和肾功能,最好能监测血药浓度,用药期间建议不同时进行光疗。
硫唑嘌呤:可先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象,若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应立即停药。
甲氨蝶呤:为常用免疫抑制剂,可一次性服用(即顿服),也可分2次服用。
生物制剂
近年来随着精准靶向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针对某一分子或蛋白的生物制剂被研发和临床应用。
Dupilumab是白介素4/13受体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对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具有良好疗效。
注意事项
局部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时应该避开眼睛等敏感部位。
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使用。
如果用药处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等不适,应该停止用药,并及时就诊。
全身用药
用药期间应遵医嘱用药,不可因症状好转或加重等情况,自行改变药物的剂量和用法等,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后果。
物理治疗
紫外线疗法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
适用于中重度成人患者慢性期、
苔藓化皮损,控制瘙痒和维持治疗。
注意事项
紫外线照射后需要及时使用润肤剂,避免皮肤过度干燥。
1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全身紫外线疗法。
紫外线疗法不宜与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合。
治愈情况
由于特应性皮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所以目前本病还不能根治。
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症状可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患病者可正常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儿童病情会逐渐减轻,
皮疹可完全消退。
危害性
特应性皮炎会引起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
日常管理
避免刺激
避免抓挠、摩擦等刺激皮肤。
及时清除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避免接触变应原,如动物皮毛、毛织物、花粉、镍等。
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刺激。
避免接触酸性物质、漂白剂等化学物质。
沐浴管理
将沐浴时间限制在5~10分钟。
洗澡时,使用温水,避免使用过烫的水,建议温度32~37℃。
选择温和的肥皂;避免使用除臭肥皂和抗菌肥皂,以免造成皮肤干燥。
沐浴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拍干皮肤,并在皮肤仍然潮湿的情况下涂抹皮肤保湿用品。
改善环境
保持环境温度适宜,清洁卫生。
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如粉尘、螨、动物皮毛、花粉等。
及时喷洒杀虫药,避免蚊虫的叮咬。
尽量不养宠物。
饮食管理
6个月内的患儿建议母乳喂养,患儿及母亲均应避免进食已知的过敏食物。
给患儿添加辅食时,应该少量、逐一添加,食物应充分蒸煮后再给患儿食用。
避免食用易产生过敏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大豆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姜、辣椒等。
其他
应当尽量穿棉质衣服,选择宽松柔软的款式。
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产品。
勤换衣物和床单等生活用品,及时清洗,保证个人卫生。
避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放松心态。
预防
规律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瑜伽、慢跑等,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避免接触变应原
改善环境,保持清洁,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
避免食用已知可致敏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花生等。
避免皮肤受到各种机械或化学刺激。
调整自己的情绪,放松心态。
注意皮肤护理,选择合适的保湿润肤剂。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