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引起的指/趾间、手掌、足底及手足侧缘的浅表真菌感染
主要症状包括手足部皮肤出现水疱、脱屑等情况
由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感染引起
根据病情选择局部用药、口服用药或二者联合的方案
定义
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指/趾间、手掌、足底及手足侧缘的浅表
真菌感染。
手足癣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传染性。
分型
根据临床特点不同,手足癣可分为3种类型。
水疱型:好发于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缘。
角化型:好发于掌跖部及足跟。
浸渍糜烂型(也称间擦型、指/趾间型):好发于指缝、趾缝,足部尤以第3~4和4~5趾间多发。
发病情况
手足癣(特别是足癣)在全世界广泛流行。多累及成年人,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别。
据报道,欧洲平均发病率约14%,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为18%~39%。
由于真菌在温暖潮湿环境中更易生长,我国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夏季手足癣的发病率比冬季高。
致病原因
手足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90%,导致流⾏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感染皮肤癣菌的患者、动物,或污染物等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如用手搔抓患癣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
易感⼈群
手足多汗、穿透气性差的鞋袜者。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诱发因素
湿热地区,高温季节及局部湿热(如手足多汗,经常带手套,穿不透气的鞋子等)是手足癣高发的诱因。
主要症状
水疱型
皮损初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撕去疱壁露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糜烂面,水疱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
可伴有明显的瘙痒。
角化型
局部皮肤粗糙、脱屑、干燥、角质层增厚。
可伴有疼痛。
一般无明显瘙痒。
浸渍糜烂型
常发生在指缝、趾缝。
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裂隙及渗液。
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并发症
甲癣
患者可出现指(趾)甲变脆、增厚,甲板失去光泽,颜色变化(可呈现白色、黄色等)等临床表现。
淋巴管炎
水疱型及浸渍糜烂型手足癣形成的创面易继发细菌感染,引发
淋巴管炎。
局部可红肿,伴有疼痛,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就医科室
皮肤科
若出现手足部水疱、脱屑、皮肤粗糙、角质增厚、瘙痒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可用手机拍照记录手足部皮肤变化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手足部是否有水疱?
手足部皮肤是否有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等症状?
是否手足部皮肤浸渍发白?
手足部是否有明显的瘙痒?
上述症状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上述症状是否有季节性?
在什么情况下上述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慢性病史?
是否长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
身边的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糖尿病等慢性病。
身边的人有手足癣。
临床表现
可出现手足部的皮损,伴明显的瘙痒症状。
或出现手足部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
真菌培养可提高真菌学检查阳性率,并可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为筛选敏感抗真菌药提供依据。
鉴别诊断
手足癣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手足部湿疹
相似点
均可出现手足部的皮损,如水疱、渗出、脱屑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不同点
手足部湿疹一般双侧同时起病;有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之分,不同分期皮损特点不同,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皮损边界一般不清晰;发作与季节关系不大;真菌检查阴性。
手足癣一般单侧起病;发作及严重程度与季节有关系,春夏发病及加重,秋冬减轻及消退;皮损边界清晰;真菌检查阳性。
掌跖脓疱病
相似点
均可出现手足部的皮损,如红斑、水疱、脱屑等,伴瘙痒症状。
不同点
掌跖脓疱病单侧或对称发生,症状以红斑、脓疱、脱屑为特征,反复发作,发作与季节关系不大,真菌检查为阴性。
手足癣一般单侧起病,发作及严重程度与季节有关系,春夏发病及加重,秋冬减轻及消退,皮损边界清晰,真菌检查为阳性。
汗疱疹
相似点
均可出现手足部的皮损,如水疱、脱屑,可瘙痒。
不同点
汗疱疹典型损害为表皮下大小水疱,水疱干后脱皮,剥露出鲜红嫩肉,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灼热感;常对称分布于手掌、手指侧缘及指端,手背少见;可以自行消退;夏秋季节多见,每年定期反复发作;真菌检查阴性。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
相似点
手足部均可有干燥、脱屑情况。
不同点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对称发生于掌跖部;皮损初起为针头大白点,逐渐扩大形成薄膜样的
鳞屑,剥去鳞屑,其下为正常皮肤,无瘙痒。有一定的季节复发倾向。皮屑真菌检查阴性。
治疗目的: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
治疗原则:可采用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的方案。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手足癣的临床分型、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治愈的关键在坚持用药。
局部治疗
外用药的剂型选择
外用药物可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
如水疱型可选择无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剂型。
浸渍糜烂型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此型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
角化型可选择乳膏、软膏等剂型。
常见外用药物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该类药物在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2~4周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其他外用抗真菌药物
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角质剥脱剂
常用药物包括水杨酸等,可联合抗真菌药物。
主要用于角化型手足癣患者。
外用药注意事项
为了达到治疗效果,应遵医嘱足疗程、足剂量使用药物。
足疗程指的是用药持续时间(2~4周)和用药次数(每天1~2次),不应该在症状消失后立即停药。
足剂量指的是把药不仅涂在皮损处,应扩大涂药范围至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的皮肤上。
用手涂药时,涂药后需清洗双手,避免造成二次传播。外涂完药后,等几分钟药物吸收后再穿鞋袜,避免将药物擦除,影响治疗效果。
系统治疗
系统抗真菌药
系统治疗主要是口服抗真菌药物,与局部治疗相比,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复发率低等优点。注意遵医嘱用药,用药前一般需要检查肝肾功能,还需要告知医生目前使用的药物情况,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
适应证
适用于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发作、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常见药物
伊曲康唑:伊曲康唑是三唑类衍生物,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水疱型和浸渍糜烂型需治疗1~2周,角化型需治疗2~3周。
特比萘芬:特比萘芬是一种丙烯胺类抗真菌药,有广谱抗真菌作用,对皮肤真菌有杀菌作用。疗程同伊曲康唑。
治愈情况
手足癣患者及时治疗者一般预后良好。但足癣有较高的复发率,约84%的患者平均每年发作2次以上。
危害性
影响日常生活:手足癣⻓期存在水疱、脱屑症状,可能会影响⽇常生活,如足癣水疱严重时可影响行走。
影响美观:手足癣⻓期存在水疱、脱屑症状,尤其是暴露的手部,可影响美观。
有传染性:本病可通过接触传染,如用手搔抓患癣部位,或与患者共用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因此具有传染其他人群的危害。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饮食无特殊禁忌,可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苹果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维生素和营养物质。
生活管理
加强手足部护理和卫生,及时清洁手足部,洗浴后及时擦干保持干燥。
同时可注意适当运动,如散步、快走,提高机体抵抗力。
治疗期间需注意私人用品,如鞋袜、手套、浴巾、脚盆等分开放置和使用,以免出现接触传染。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手足部皮肤的变化,如水疱是否逐渐消失、是否脱屑,以及随着季节变化时该病有无复发。
还需注意有无用药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若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生。
随诊复查
定期复查有助于彻底治疗该病。
一般在药物治疗后1~2个月后进行复查。
复查项目包括体格检查及真菌镜检。
预防
预防措施
切断传染源
发现手足癣患者时需劝解其积极治疗。宠物定期体检,发现
癣病,及时治疗。
阻断传播途径
注意家庭环境卫生及浴池泳池、宿舍等场所公共卫生,不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拖鞋、毛巾、浴盆、指甲刀等,不赤足行走。
保护易感人群
避免长时间将手足浸泡在水中。
手掌、足底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如
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散剂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勤于更换烫洗晾晒鞋袜、必要时定期喷洒如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散剂,保持鞋袜清洁干燥。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对高危人群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应定期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