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主要是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的手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
手部皮肤出现红斑、水疱、丘疹以及鳞屑等,变粗糙、肥厚,同时伴有瘙痒
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
治疗重点是抗真菌治疗,先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定义
手癣是发生在手掌、手指、手掌侧缘的皮肤癣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病,主要侵及指间、手掌及侧缘,严重时可波及手背、手腕部。
主要侵及中青年人群,有一定传染性。
分型
手癣可分为水疱型、
鳞屑角化型及浸渍糜烂型(间擦型),但分型较不明显。
水疱型
好发于指间、掌心。皮损一开始为针尖大小的小水疱,摩擦不易破溃,同时伴有明显瘙痒。
浸渍糜烂型(间擦型)
好发于指缝深处。症状为皮肤发白,表面粗糙不光滑,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后还可伴明显瘙痒和难闻气味。
鳞屑角化型
好发于掌跖。症状为皮肤干燥粗糙、轻触有皮屑脱落,一般不出现瘙痒,但可伴有疼痛。
致病原因
病原体
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主要致病菌种包括红色毛癣菌、
须癣毛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菌以及絮状表皮癣菌等。
其中红色毛癣菌占50%~90%。
传染源
手癣患者,无症状的带菌者,带有致病真菌的动物。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密切接触手癣患者或无症状的带菌者的皮肤。
接触带有致病真菌的动物。
间接接触
通过共用被真菌污染的手套、毛巾、浴巾、脸盆等物品间接传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有以下危险因素者,容易患手癣。
双手长期浸水、摩擦受伤。
患有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导致的免疫力低下。
从事特殊职业,如矿工、鞋匠、厨师等。
集体生活、共用物品,如建筑工地、部队、住宿学校、运动队等。
发病机制
手癣的发生机制与皮肤癣菌在皮肤定植、生长情况,以及机体防御等方面的因素相关。
皮肤癣菌在与皮肤表层接触后,可以黏附、定殖、穿透角质层并继续生长、繁殖,影响表皮的增生。
手部皮肤在劳动中受伤,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机体免疫受损、皮肤温度湿度合适真菌生长均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手癣主要发生在手掌、手指、手掌侧缘,
皮疹蔓延后可累及手背、手腕等处。
手癣的症状包括
丘疹、水疱、红斑、
鳞屑、角化,临床分型并不明显。
根据临床症状虽可分为三种类型,但各型皮疹常有交叉。各型若治疗不及时,最终均会进展为
角化过度。
水疱型
常单侧发生,散在分布于手掌及手指侧缘皮下。
皮肤损害以深在水疱为主,且不易破裂,其内的液体清亮,逐渐变大或增多。
相邻的水疱可以融合成大疱。
干燥后出现鳞屑、丘疹。
伴有明显瘙痒。
间擦型
皮损表现为指间糜烂、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于剥脱,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
患者瘙痒明显,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鳞屑角化型
这种类型最常见,多由其他临床分型进展而来。
主要表现为手部皮肤粗糙、增厚,手掌有粗糙的鳞屑,角质层肥厚,皮肤深纹处容易发生
皲裂。
在冬天寒冷的时候,皮肤裂口往往很深,从而引起疼痛。
角化过度可有指缝深处皮肤发白,表面粗糙不光滑表现。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后还可伴明显瘙痒和难闻气味。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手掌、手指或指间出现
丘疹、水疱,皮肤增厚、粗糙、开裂等,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皮肤,不要用力搓洗。避免搔抓,以免感染范围扩大。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真菌镜检/培养、皮肤细菌涂片/培养、生化、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口服、注射、静脉):特比萘芬、
氟康唑、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依据
病史
与确诊的手癣患者或患癣动物的密切接触史,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临床表现
单侧手掌、手指侧缘、虎口等处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
丘疹、水疱、
鳞屑、角化增厚,并且逐渐蔓延至整个手掌。
实验室检查
当怀疑患有手癣时,需要做
真菌显微镜检查等协助诊断,真菌显微镜检查阴性时,还可进行
真菌培养检查。
真菌显微镜检查
皮损边缘处取皮屑行真菌直接显微镜检查。
如果发现真菌菌丝和孢子,即可明确诊断。
真菌培养检查
真菌显微镜检查阴性时,医生会取一些皮损在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再进行鉴定。
真菌培养对提高真菌的检出率有一定作用。
鉴别诊断
汗疱疹
相同点:手掌及手指侧面均可出现水疱、鳞屑、瘙痒等症状。
不同点:
汗疱疹多对称发病,可通过真菌显微镜检查进行鉴别。
掌跖脓疱病
相同点:都可出现红斑、丘疱疹、鳞屑。
不同点:
掌跖脓疱病的皮损多先发生于手掌或足底中央,逐渐蔓延到整个手掌或足底,可通过真菌显微镜检查鉴别。
手癣是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所以治疗重点是抗真菌治疗,可选择外用药物和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辅助以一般治疗和中医治疗。
一般治疗
饮食调节
不吃或少吃易发汗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葱、生蒜等。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治疗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结核病等。
注意卫生防止传染
毛巾应单独使用,和患处接触物品(如毛巾、手套等生活用品)要煮沸消毒,以免传染给他人。
避免搔抓患处,防止自身传染及继发感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咪唑类抗真菌药
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外用抗真菌药物。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是广谱抗真菌药,可以干扰真菌醇的早期生物合成,发挥抑制和杀灭真菌的作用。
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优势:治疗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复发率低。
角质剥脱剂治疗
角化增厚型手癣除了外用抗真菌药物,还可以使用角质剥脱剂进行治疗。
皮损消退后应继续外用药物2周以上。
其他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可遵医嘱联合抗生素治疗。
抗过敏治疗:引发
癣菌疹时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抗过敏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相关症状。中医治疗以外治为主,局部症状明显者,可配合中医辨证论治。
以上药物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秘方、偏方、民间土方等方法治疗没有科学依据,适应证、有效性也不明确,安全性难以保证,不建议使用。
治愈情况
手癣经及时、彻底治疗可痊愈。
危害性
手癣虽然不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是容易传染,会对生活带来一定不便。
日常生活
手癣常伴有瘙痒,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手癣可通过搔抓等直接接触,在自身健康皮肤播散,引起
体癣、足癣、
头癣等其他部位的癣菌感染。
手癣还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给其他人。
继发感染致病情加重
手癣因瘙痒容易引起搔抓,抓破后可引起细菌感染,加重病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忌油腻、生冷以及刺激性食物。
避免饮酒。
运动管理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
适量运动,比如每天(或每周3次)30分钟的适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并且坚持每周2次的力量训练。
心理调节
该病是良性疾病,可以治疗,患者及家属不要有心理负担。
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不良情绪。
生活管理
戒烟。
按时作息,不熬夜,保证充分的睡眠。
避免剧烈搔抓身体其他部位皮肤,减少继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如手套、鞋袜、脸盆、脚盆、毛巾、浴巾等,避免传染。
如果有喂养宠物,及早发现并治疗患病宠物。
病情监测
在治疗期间,如果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有所加重,或者出现了新的症状,都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预防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不要与他人共用手套、脸盆、毛巾、浴巾等生活用品。
不要与患癣的宠物亲密接触,并给予它们相应的治疗和处理。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经常清洗毛巾、帽子、枕巾等生活用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