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是病因尚不明确的皮肤炎症
主要表现为皮疹,伴明显瘙痒
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日常做好照护
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敏食物,慎食易过敏食物
湿疹是什么?
定义
湿疹是皮肤科很常见的一类皮肤炎症性疾病,病因不确定,可能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
湿疹患者常瘙痒剧烈,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
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
湿疹常和皮炎归类为皮炎湿疹类疾病,湿疹属于皮炎,但并非所有皮炎都是湿疹。
分类
根据发病过程和临床表现分类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发展而来,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当或由急性期直接发展而来。
慢性湿疹:可因亚急性发展而来,也可因持续性的轻微刺激直接发展成慢性湿疹。
按累及部位分类
局限性湿疹:仅发生在特定部位的湿疹,以部位命名,如
手部湿疹、女阴湿疹、
乳房湿疹等。
泛发性湿疹:皮损泛发或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如钱币性湿疹、自身敏感性湿疹、乏脂性湿疹(又称干性湿疹)、
婴儿湿疹等。
发病情况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湿疹最怕的三样东西是什么?
湿疹没有最怕的三样东西。
得了湿疹不要相信偏方、土方,需要及时到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就医,接受规范治疗。
湿疹是艾滋病的前兆吗?
湿疹不是艾滋病的前兆。
湿疹是内外因素影响引起的皮肤炎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艾滋病是人类获得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两种疾病的病因并不具有直接相关性。
但HIV感染者可由于免疫力低下发生一些皮肤黏膜病变,比如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症、
药疹、
银屑病等,可以表现出红斑、斑块、
鳞屑等。
湿疹吃维生素C有用吗?
湿疹患者吃维生素C,对湿疹没有治疗作用。
维生素C主要是用于预防坏血病,也可用于各种急慢性传染疾病及紫癜的辅助治疗。
湿疹目前尚不明确病因,一般通过外用药物如硼酸溶液、
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或内服药物如
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来缓解瘙痒等症状。患有湿疹,应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或发生不良反应。
致病原因
湿疹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有关。
外部因素
以下外部因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本病。
食物
最常见,如小麦、花生、大豆、坚果类、芒果、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等。
吸入物
如花粉、粉尘、尘螨、动物皮毛等。
微生物
如真菌、细菌等。
环境
长期处于炎热、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
长期接触动物皮毛,如猫、狗。
化学物质
使用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及合成纤维等。
物理因素
如冷、热、日光、摩擦等。
内部因素
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
甲状腺疾病、慢性感染(如
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
肠道寄生虫病等)、小腿
静脉曲张等会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
如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等。
神经精神因素
如抑郁、忧愁、惊恐等情绪,过度精神紧张、失眠、过度劳累等,会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遗传因素
亲属中有患本病者,患湿疹的风险较高。
急性湿疹
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外露部位,严重者可弥漫全身,常对称分布。
红斑。
丘疱疹:丘疹顶端有小水疱。
水疱:严重时出现,可成片出现。
糜烂: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溃,破溃部位会有液体渗出。
瘙痒:瘙痒剧烈,多难以忍受。
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不适当处理后,可发展为
亚急性湿疹。
丘疹、丘疱疹:颜色为暗红色,较
急性湿疹数量少。皮疹上可有
鳞屑。
瘙痒:瘙痒剧烈。
慢性湿疹
可由急性湿疹及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来,也可一开始就出现慢性湿疹。好发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红斑:颜色为暗红色。红斑上可出现丘疹、抓痕、鳞屑。
苔藓样变:由红斑发展而来,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纹理加深且增宽。
瘙痒: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
特殊类型的湿疹
手部湿疹
多数起病缓慢,表现为手部干燥暗红斑,局部浸润肥厚,边缘较清楚,冬季常形成裂隙。
汗疱疹
属于湿疹的特殊类型。
好发于掌跖和指(趾)侧缘。
皮损为深在的针尖至粟粒大小水疱,内含清澈或浑浊浆液,干涸后形成脱屑,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烧灼感。
乳房湿疹
多见于哺乳期女性。
表现为乳头、乳晕、乳房暗红斑,其上有丘疹和丘疱疹,边界不清楚,可伴糜烂、渗出和裂隙,可单侧或对称发病,瘙痒明显,发生裂隙时可出现疼痛。
仅发生于乳头者称为乳头湿疹。
外阴、阴囊和肛门湿疹
局部瘙痒剧烈,常因过度搔抓、热水烫洗而呈红肿、渗出、糜烂,长期反复发作可慢性化,表现为局部皮肤苔藓样变。
钱币状湿疹
好发于四肢。
皮损为密集小丘疹和丘疱疹融合成的圆形或类圆形钱币状
斑片,边界清楚,直径为1~3厘米。
急性期红肿、渗出明显,慢性期皮损肥厚、色素增加,表面覆有干燥鳞屑,自觉剧烈瘙痒。
自身敏感性皮炎
是指在某种皮肤病变基础上,由于处理不当(过度搔抓、外用药物刺激等)或继发感染、理化因素刺激,引发免疫反应而产生更广泛的皮肤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为原有的局限性湿疹样病变加重,随后在病变附近或远隔部位皮肤(以四肢为主,其次为躯干及面部)发生多数散在或群集的小丘疹、丘疱疹、水疱等,7~10日内可泛发全身,皮损可互相融合,皮损多对称分布。瘙痒剧烈。
感染性湿疹样皮炎
属于自身敏感性皮炎的特殊类型。
初发时病灶周围皮肤潮红,继而出现丘疹、水疱、糜烂。瘙痒剧烈,局部淋巴结可肿大并有压痛。
并发症
感染:湿疹并发感染时可出现皮肤红肿,形成脓疱、脓痂,皮肤疼痛,发热等症状。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39
湿疹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发生
丘疹、水疱、红斑,以及增厚、粗糙(
苔藓样变)等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
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果面部有异常表现,就医前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湿疹样皮损的?
湿疹样皮损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湿疹样皮损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湿疹样皮损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组织病理
血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039
湿疹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经常处于炎热、潮湿的环境。
食用了可能会过敏的食物。
个人卫生较差。
经常用肥皂或过热的水清洗皮肤。
经常紧张、焦虑,或者压力过大。
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湿疹。
临床表现
体征:皮肤检查可发现局部出现异常分泌物、局部发红,触摸时可有疼痛感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查:可明确过敏原。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检查病变部位的组织情况,以及病变的严重程度,是诊断的金标准,可以确立诊断,除外其他疾病。
病原学检查
对病变局部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
真菌培养等,以排除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
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湿疹需要与不同的皮肤病鉴别,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皮损特点,很难自行鉴别,需要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不同点:
接触性皮炎与局部接触某些物质有关,皮疹局限于接触部位,当去除这些物质后,症状可逐渐消失。
神经性皮炎
相似点:都可有局部皮肤病变、瘙痒。
不同点:
神经性皮炎与精神神经刺激有密切关系,且多以瘙痒为首发症状。
湿疹样癌
相似点:都可有局部皮疹、皮肤糜烂、瘙痒等。
不同点:湿疹样癌是恶性肿瘤性疾病,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浅部真菌病(癣)
相似点:都可有局部皮疹、瘙痒。
不同点:浅部真菌病由
真菌感染引起,病损皮肤真菌培养为阳性,还可能会出现其他部位感染的情况。
湿疹样型药疹
相似点:都可有类似的皮疹、瘙痒等表现。
不同点:湿疹样型
药疹与接触或外用某些药物有关,停用致敏药物后可快速好转。
治疗目的:去除病因或诱因,控制症状,减少或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调节饮食,避免辛辣刺激、过敏的食物。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注意个人卫生,穿着舒适、透气的衣物。
改善环境:远离炎热、潮湿的环境,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避免不当行为:避免搔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局部清洁
用于
急性湿疹分泌物较多时,可以清洁局部的皮肤和黏膜。
抑制炎症
用于治疗急性湿疹无分泌物或分泌物较少时,以及
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可以抑制局部的炎症反应,缓解症状,促进恢复。
常用糖皮质激素霜剂、软膏、硬膏、涂膜剂、油剂等,或局部封包。
改善症状
可以缓解瘙痒等症状。
抗感染
用于防止和控制继发性感染。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可减少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内服药物
抗组胺药
缓解瘙痒症状。
注意部分人可能有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应,可在睡前服用。
糖皮质激素
用于病情严重时缓解症状,迅速消炎、止痒。
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等。
用药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应按照医生要求用药,不要自行增减量,应定期复查。
中成药
须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使用,主要用于缓解瘙痒。
物理治疗
对于慢性顽固性湿疹,可采取紫外线疗法,具有较好的疗效。
治愈情况
部分湿疹在去除病因后可自愈。
大部分湿疹可通过及时治疗痊愈,但易复发。
有些湿疹不能治愈,只能通过治疗缓解症状。
危害性
瘙痒:湿疹可伴有瘙痒,夜间影响睡眠,影响生活质量。
瘙痒会引起过度搔抓,导致皮肤破溃出血,增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的风险,加重病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营养充足
应做到食物种类多样化,平衡膳食。
清淡饮食,少盐少糖,多吃蔬菜、水果,并用部分全谷物替代主食。
多饮水,健康成人应保证每日1500毫升以上,保证大便通畅。
调整饮食顺序,先蔬菜,再谷物,最后吃肉,控制红肉类的摄入。
避免不当的食物或饮料
避免生姜、生蒜、生葱、辣椒、芥末、咖喱等食物或调味品。
避免煎炸、刺激类食品,如油条、炸鸡、麻辣火锅等。
避免浓茶、咖啡、酒等饮品。
避免含糖量较高的食物或饮料,如点心、可乐等。
避免易过敏的食物
尽量少吃鱼、虾、蟹等易过敏的食物。
避免食用来源不明或不常食用的食物。
避免食用明确过敏的食物。
改善生活习惯
注意个人卫生
至少隔天洗一次澡,保持皮肤清洁。
清洗时水温控制在35~37℃,与身体温度相当。避免水温过烫。
清洗时使用温和的沐浴露等,避免使用肥皂等清洗。
适量运动
避免久坐。
可选择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跳广场舞等。
每周运动时间不少于150分钟,每日不少于30分钟。
运动后及时洗澡,更换衣物。
注意着装
穿着纯棉等材质的衣物,避免穿化纤材质衣物,以减少对皮肤刺激。
穿着透气性较好的衣物。
改善环境
远离炎热、潮湿的环境。
室内可通过空调改善温度和湿度,必要时开窗通风。
选择舒适且透气的床单、被子等用品,并定期清洗,清洗后在阳光下晾晒。
保证作息规律
按时睡觉,避免熬夜。
避免过度劳累。
心理支持
避免紧张、焦虑等情绪,避免压力过大。
可通过适量运动、听舒缓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
合理止痒
可通过冰敷等方式缓解瘙痒。
避免搔抓瘙痒的部位。
其他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按照医生规定的时间定期复查。
如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症状,应及时就诊。
预防
改善环境
定期清洁环境卫生,减少环境中的灰尘、花粉等。
避免家养宠物,避免接触动物皮毛。
调整饮食
避免容易致敏的食物,如小麦、花生、大豆、坚果类、芒果、牛奶、鸡蛋、鱼虾、蟹贝等。
对于明确不过敏的食物,可常规、多样化地食用,做到膳食平衡。
日常防护
注意防晒。
春秋季节外出注意佩戴口罩,防止吸入花粉。
春秋季避免到公园或森林等致敏物质多的地方游玩。
避免刺激
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化妆品、肥皂、洗衣粉、洗洁精及合成纤维等。
避免热水烫洗皮肤。
调节情绪
生活中,合理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抑郁、焦虑、过度精神紧张等。
积极治疗原发病
患有
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应积极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