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皮肤炎症性疾病的统称
皮炎的类型不同,症状各异
病因复杂,可能与各种内部或外部因素有关,含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
治疗主要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
定义
皮炎泛指皮肤局限性炎症,包括发生在皮肤的多种不同的疾病。
皮炎多因刺激、过敏、内分泌、机体免疫、环境、饮食等因素引发,不同类型的皮炎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可出现
皮肤红斑、水肿、水疱、剧烈瘙痒、刺痛、灼热等,需要个性化治疗。
分类
皮炎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接触性皮炎:包括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多有刺激物或致敏物的接触史。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性皮肤病。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病情况
不同类型皮炎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不同。
整体而言,皮炎十分常见,所有年龄人群均可发生。
接触性皮炎
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7%~6.3%,多见于女性和老年人。
由刺激物引起的接触性皮炎占全部接触性皮炎病例的80%。
特应性皮炎
好发于婴幼儿和青少年,中国城市1~12个月婴儿患病率为30.48%,1~7岁儿童患病率为12.94%。
我国成年人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为4.6%,美国成年人患病率为7.3%。
多在5岁前发病,其中大部分发生于1岁之前。
约25%的成年患者在其成年后发病。
脂溢性皮炎
发病率在1~3个月的婴幼儿阶段、青春期阶段、40~60岁的阶段达到峰值。
成年人发病率为2%~5%。男性(3.0%)高于女性(2.6%)。
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或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
帕金森病)的人,发病的可能性较大。
神经性皮炎
人群发病率约为12%,女性多于男性。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多见于中青年。
虫咬皮炎
常见于2~10岁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
夏、秋季节最多见。
淤积性皮炎
好发于长期站立及负重者,以及多次妊娠者。
连续性肢端皮炎
较为罕见,易复发。
可发生于老年人、儿童,青年人少见。
女性较常见。
致病原因
皮炎的病因较为复杂,部分类型的皮炎有明确的病因,部分类型的皮炎病因并不明确。
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刺激物后发病。
常见的刺激物有:酒精、
二甲苯、金属加工液、橡胶手套、氢氟酸、碱和植物等。
光毒性皮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外用(如香水、煤焦油)或口服(如
补骨脂素)的物质只有在吸收了紫外线后才诱发本病。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为变应原(过敏原),本身并无刺激性或毒性,少数人接触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可发病。
常见变应原:皮革制品、服装、珠宝、杀菌剂、橡胶制品、染发剂、颜料、化妆品、指甲油、义齿、肥皂、果汁、植物香精和花粉等。
特应性皮炎
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
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有变应性疾病史是最强的风险因素。
可能与一些致病候选基因相关,包括CTLA4、IL18、CD14、TLR2等。
环境因素
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小麦、花生、鱼。
空气变应原:如尘螨、真菌、皮屑。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皮肤上的定植。
外用产品:如化妆品、香水、刺激性肥皂。
出汗。
粗糙的织物。
脂溢性皮炎
病因不明,以下是可能的相关因素。
遗传:大多数病例有遗传倾向。
环境因素。
激素:
婴儿脂溢性皮炎多由于婴儿体内残存来自母体的雄激素所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真菌寄生:马拉色菌等。
缺乏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生物素。
神经性皮炎
精神因素:本病的主要诱因,如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变等。
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等,均可导致本病。
局部刺激:如衣物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也可诱发本病。
虫咬皮炎
大多与昆虫叮咬有关,是人体对昆虫的唾液或分泌物产生的暂时性严重皮肤过敏。常见的致病虫有以下几种。
蚊子。
臭虫。
虱子。
跳蚤。
螨。
淤积性皮炎
其他因素有搔抓和摩擦。
连续性肢端皮炎
病因不明,常于局部感染、外伤后发病,故多认为是感染引发
变态反应所致。
也可能与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等有关。
发病机制
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刺激皮肤产生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免疫系统未被激活。
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刺激性或毒性,但有的接触物刺激性较小。
是否发病取决于刺激物的性质(酸碱度、脂溶性)、环境(湿度低、高温、不断摩擦)及自身情况(儿童或老人)。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由细胞介导的Ⅳ型变态反应。
初次接触抗原时,表皮树突状细胞捕捉变应原后移行到局部淋巴结,将其加工并呈递给T细胞。随后,致敏T细胞返回表皮,再次接触变应原,释放细胞因子,引发皮肤炎症。
特应性皮炎
发病机制复杂,以下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
基因突变:编码表皮蛋白和免疫蛋白的基因存在突变。
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神经酰胺和抗菌肽减少,使表皮水分流失增加,皮肤屏障受损。
免疫机制
急性病变以辅助性T2细胞(Th2)型细胞因子,如白介素(IL)-4、IL-5、IL-13为主。
慢性病变以辅助性T1细胞(Th1)型细胞因子,如γ
干扰素(IFN-γ)、IL-12为主。
其他细胞因子,包括胸腺基质脂蛋白,趋化因子(CCL)17和CCL22。
环境诱因刺激。
脂溢性皮炎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皮脂分泌是
脂溢性皮炎发病的必要条件。
神经性皮炎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功能障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关。
虫咬皮炎
当昆虫口器刺伤皮肤和血管时,其唾液或毒液引起局部毒性反应和/或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淤积性皮炎
主要与微血管病变引起
血栓形成和血管局部营养改变,引发慢性炎症有关。
连续性肢端皮炎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以T
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有关。
皮炎的类型不同,症状也有很大差异。
接触性皮炎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瘙痒和疼痛:通常感觉疼痛多于瘙痒。
皮损
患处皮肤可表现为红斑、
丘疹、丘疱疹、糜烂、脓疱、大疱及水肿。
如果反复接触致病物质,可导致局部炎症慢性化,表现为轻度增生及
苔藓样变。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瘙痒和疼痛:通常感觉瘙痒剧烈,抓破皮肤后可感觉疼痛。
皮损
短暂的红斑、水疱,甚至是伴有大疱或溃疡的高度肿胀。
患处皮肤的形态或分布部位可能提示特异的接触物,如线状划痕(如毒性植物的划痕)或环形红斑(如对手表或腰带过敏时)。
如果反复接触致病物质,可导致局部炎症慢性化,表现为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
特殊类型的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皮炎
接触化妆品或染发剂后所致,病情轻重程度不等。
轻者为接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丘疱疹。
重者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甚至泛发全身。
尿布皮炎
边缘清楚,皮损形态与尿布包扎范围一致。
漆性皮炎
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
皮肤潮红、水肿、丘疱疹、水疱,重者可融合成大疱。
有瘙痒或灼热感。
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
多发生在暴露部位,特别是上眼睑、面部。
皮肤表现为潮红、红斑、丘疹等。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常始于婴儿期(一般小于4月龄),随病程进展和年龄增长可出现不同症状。
瘙痒
以强烈瘙痒为关键特征。
瘙痒通常先于皮损出现。
接触变应原、空气干燥、出汗、局部刺激、羊毛衣物以及情绪紧张,瘙痒可加重。
皮损
皮损部位: 不同年龄的患者,皮疹发生的部位也不完全相同。
婴儿:皮疹从面部扩散到颈部、头皮、手、手臂、脚和腿部。
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皮疹常好发于颈前、肘部褶皱内和膝盖后方(腘窝)。
皮损形态
急性(早期)阶段:会出现红斑以及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继而糜烂、渗出和结痂等。可持续 1~2 个月。
慢性(晚期)阶段:因搔抓和摩擦会使皮肤变得干燥,有苔藓样变。
脂溢性皮炎
典型表现为皮脂腺丰富部位(如头皮、颜面部、胸背部等)出现红斑、油腻性
鳞屑,可伴有瘙痒。
成年人脂溢性皮炎
好发部位
头皮、颜面部、胸背部及皮肤皱褶处,如腋窝、乳房下及腹股沟等。
皮损特点
头皮
炎症性:又称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表现为典型红斑上覆油腻性脱屑,伴轻度瘙痒。
非炎症性:又称鳞屑型,常有红斑及糠样脱屑,梳发时有大量灰白色头皮屑掉落。仅局限于头皮。
颜面部
常由头皮部蔓延而来,常累及眉弓、眼睑、鼻唇沟、(男性)胡须区域、发际线及耳后等,常伴发痤疮。
表现为面部弥漫性红斑及油腻性脱屑。
胸背部
好发于前胸和后背两肩胛骨之间。
常为大小不等的淡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有时轻度渗出。
皮肤褶皱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附着油腻鳞屑,可伴渗出。类似
体癣。
婴儿脂溢性皮炎
好发部位
头皮、颜面部、尿布区(如外阴、腹股沟、大腿内侧等)、躯干部等。
皮损特点
头皮
常见于3月龄以下婴儿,又称为“摇篮帽”或“乳痂”。
表现为头皮部一层油腻、灰黄色的结痂皮或鳞屑,无任何不适。
颜面部
表现为细小的红色
斑片,覆盖油腻性鳞屑,易结成淡黄色痂。
有轻度瘙痒。
尿布区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附着油腻鳞屑,可伴渗出。
躯干部
常由头部脂溢性皮炎蔓延而来。
表现为带油腻性鳞屑的红色斑片。
神经性皮炎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瘙痒:先于皮损出现。
皮损
皮损部位:以颈部最为多见,其次为双肘伸侧、骶尾、股内侧、女外阴、阴囊和肛周区等。
皮损形态:搔抓后逐渐出现粟粒至米粒大,呈肤色、淡褐色、淡红色的多角形扁平丘疹,上有少量秕糠状鳞屑。随时间延长,丘疹融合,皮肤增厚,最终形成“老树皮”样的苔藓样变,界限清楚。
色素沉着:反复搔抓、破溃、渗出、结痂,可继发感染,形成明显的色素沉着。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瘙痒
有阵发性剧痒。
抓挠可加重痒感,痒感又促使抓挠,形成恶性循环。
皮损: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相似,但分布更加广泛,包括头、四肢、躯干等处。
虫咬皮炎
瘙痒:常伴剧烈瘙痒。
皮损
一般叮咬后数分钟内出现,数小时内可逐渐消退。
通常为叮咬处出现红色风团样坚实丘疹,绿豆至花生米大小,顶端常有小水疱。
婴儿:可能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出现半球形大疱。
新旧皮疹往往同时存在。
色素沉着:皮疹消退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
全身表现:少数可出现严重的全身性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表现为全身出现水肿性红斑或风团,甚至喉头水肿(可见声音嘶哑、喘鸣、呼吸困难等)及变应性休克(可见焦躁不安、
黑矇、抽搐、昏迷等)。
淤积性皮炎
水肿
开始可出现小腿下1/3轻度水肿。
休息后可消退,站立或长时间行走后再次出现。
色素沉着斑:典型表现为小腿胫前及两踝附近出现暗褐色色素沉着斑(含铁血黄素沉积)。
皮损:可继发急性或慢性湿疹样皮损,如水疱、渗液、糜烂及结痂、干燥、脱屑、苔藓样变等。
溃疡:病程较长者,内踝等皮肤较薄处可因外伤或感染而形成不易愈合的溃疡。
连续性肢端皮炎
以发生于指或趾的脓疱为特征。
指/趾脓疱
初起为发生于指甲或趾甲的小脓疱,往往长期局限于一个手指或足趾,可逐渐蔓延至其他手指或足趾。
小脓疱可相互融合,破裂后出现皮肤糜烂、溃疡和结痂。
指甲或趾甲变形、脱落。
手足畸形。
口腔黏膜白斑伴疼痛。
发热、寒战、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继发细菌感染较为常见。
可表现为皮损局部的红、肿、热、痛,感染如向周边和深部蔓延,可能加重肿胀、疼痛;此外,还可有发热等全身表现。
特殊并发症
皮炎的并发症与皮炎类型直接相关。
特应性皮炎
剥脱性皮炎:皮肤成片发红,然后迅速蔓延全身,出现糠状或片状鳞屑(常不断脱落和生成)。
典型表现为在面部、颈部和上肢等处,分批出现黄豆大小的水疱,并很快演变为脓疱,疱顶凹陷呈脐窝状,破溃后流血、结痂。
真菌、人乳头瘤病毒(
寻常疣、
传染性软疣等)等感染,也可能继特应性皮炎后发生,并使其复杂化。如并发寻常疣(俗称瘊子、刺瘊),可见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丘疹。
白内障:病情严重者可能并发白内障。
15~20岁高发。
典型表现为视力下降,且强光下视力弱于弱光下视力。晶状体浑浊明显时,视力可严重受损,可仅有光感。
淤积性皮炎
可并发脂性硬皮病。本病是一种源自脂膜炎的疼痛性硬结,病情较严重时,会使小腿静脉形成“保龄球瓶样”改变。
脂溢性皮炎
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引起严重的脱发。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发生
丘疹、水疱、红斑等损害,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建议尽快就诊。
急诊科
若出现焦躁不安、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
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诊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如果面部有异常表现,就医前不要化妆。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鼻炎、哮喘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组胺药(口服):
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诊断依据
病史
皮炎出现的时间、发作的频率、发展趋势等。
可疑物质接触情况
是否接触过刺激性物质。
是否有感染。
既往病史、治疗史、过敏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皮肤可出现瘙痒、疼痛、红斑、
丘疹、脱屑、结痂、
苔藓样变等症状。
少部分可伴有发热等症状。
体征
视诊:皮损所在部位,皮损的大小、数量、颜色、形状、表面形态、排列规则、边缘是否清晰整齐。
触诊:皮损处是否伴有疼痛、压痛、肿胀、感觉异常或麻木;局部淋巴结是否肿大。
皮肤试验
斑贴试验
目的: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过敏状态,寻找变应原。
方法:将可疑变应原配制成合适剂型与浓度后,用特制器材贴敷于皮肤,一般48小时后去除斑贴,观察皮肤反应。
意义:阳性提示受试者对受试物过敏。
注意事项:受试前至少1周和受试期间,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受试期间不宜饮酒、不宜搔抓试验处皮肤、不宜剧烈运动及淋浴;受试期间如出现全身
变态反应,需及时就医,必须时终止试验。
点刺试验
目的: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过敏状态,寻找变应原。
意义:阳性提示受试者对受试物过敏。
注意事项:有变应性休克病史者禁用;受试前2天,不宜使用抗
组胺类药物;妊娠期间应避免检查;如结果为阴性,应继续观察2~3天。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目的:检查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红蛋白等的变化情况。
意义:可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特应性皮炎时,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注意事项:无需空腹。
目的:检查血清中IgE/特异性IgE的含量。
意义:特应性皮炎时,可见血清IgE升高;特异性IgE增高对特异性变应原的确定具有重要价值。
注意事项:无需空腹。
病理检查
目的:检查患处皮肤的病理改变。
意义:通过观察病理变化,可协助临床进行诊断,如区别炎症和
肿瘤、判断良恶性等。
注意事项:术后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鉴别诊断
不同类型皮炎的鉴别
接触性皮炎
有明确的接触史。
可出现水疱、大疱、疼痛,皮损一般边界清楚、形态较单一。
皮炎的发生一般与职业、爱好、家务、旅行、衣物、外用药使用、化妆品和家庭成员的活动有关。
特应性皮炎
瘙痒通常先于皮损出现。
皮损分布有特征,婴儿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部、头皮、颈部和四肢伸肌表面;儿童和成年人主要分布于屈曲部位表面,如颈部、肘前窝和腘窝。
存在过敏反应家族史。
脂溢性皮炎
常累及面部(如鼻唇沟、眉毛、眉间及头皮),红斑表面有油腻性
鳞屑。
淤积性皮炎
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可鉴别。
神经性皮炎
中青年多见。
先有剧烈瘙痒,后有皮损;
皮疹为扁平多角形丘疹,苔藓样变,无渗出。
虫咬皮炎
有野外活动或昆虫叮咬史。
连续性肢端皮炎
皮损通常位于伸侧而非屈侧,可以累及指甲,其鳞屑增厚且发白(云母状)。
与具有皮炎样表现的疾病鉴别
浅部真菌病
相似点:均可有瘙痒并伴有皮损的红肿、渗出等皮炎样表现。
疥疮
相似点:均可有瘙痒并伴有皮损的红肿、渗出等皮炎样表现。
不同点
疥疮可见隧道,一般为灰白色或浅黑色浅纹,末端可有丘疹和小水疱。
疥虫检查可鉴别。
多形性日光疹
相似点:均可有瘙痒并伴有皮损的红肿、渗出等皮炎样表现。
不同点
多形性日光疹发病有季节性,一般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减轻。多见于日光暴露部位。
光敏感试验和光斑贴试验可鉴别。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ES)
相似点:均可有瘙痒并伴有皮损的红肿、渗出等皮炎样表现。
不同点
除累及皮肤外,HES还可累及心、肺、神经系统等,出现
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咳嗽、哮喘、昏迷等。
HES可见外周血、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贫血;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糙皮病
相似点:均可有瘙痒并伴有皮损的红肿、渗出等皮炎样表现。
不同点:糙皮病特点如下。
糙皮病除皮炎表现外,还可见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表现,如
舌炎(早期舌乳头充血、水肿,后期可见舌乳头萎缩,舌面光滑似生牛肉)、腹泻、精神失常。
相关营养(烟酸、维生素B1和叶酸等)治疗有显著疗效。
皮肤淋巴瘤
相似点:均可有瘙痒并伴有皮损的红肿、渗出等类似皮炎表现。
不同点:皮损病理检查可鉴别。
与少见的具有皮炎样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相鉴别
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Wiskott‐Aldrich综合征)
相似点:皮肤呈皮炎样改变,类似特应性皮炎或
脂溢性皮炎。
不同点:黑便;反复性感染;
肝脾肿大;10%合并有
恶性淋巴瘤;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减少,IgM降低,IgA、IgE增高,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大多于10岁前死亡。
选择性IgA缺乏症
相似点:皮肤呈皮炎样改变。
不同点:血清与外分泌IgA水平显著降低;少数患者IgE和IgG2也降低。
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
相似点:皮肤呈皮炎样改变。
不同点:乳牙不脱落;出生第一天即可发生反复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也见于眼、耳、口腔黏膜、鼻窦、关节和全身性感染。
治疗的主要目的为寻找病因,控制和缓解症状,减少和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般治疗
去除各种可疑致病因素。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皮炎治疗的所有药物需要医生根据年龄、皮损程度、炎症进展等情况综合判断,切勿擅自使用。
局部用药
急性期
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湿敷,如局部用生理盐水、3%
硼酸或1∶ 2000~1∶ 10000
高锰酸钾溶液。
渗出不多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消炎止痒,如0.1%
曲安奈德软膏、
倍他米松乳膏等。
亚急性期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
慢性期
婴幼儿或者是儿童,可以选择弱效到中效的糖皮质激素软膏,如
氢化可的松软膏、
地奈德软膏等。
顽固性局限性皮损可于皮损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如曲安奈德注射液。
全身用药
急性期、亚急性期
皮损面积<30%者,可以局部用药配合抗组胺药(如
氯雷他定、依巴斯汀、
阿司咪唑等)、复方甘草酸苷等口服。
严重者
可短期应用激素1周;配合或交替使用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剂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激素停药后继续应用这些药物2周左右,酌情给予抗组胺药。
或单纯使用雷公藤制剂、免疫抑制剂如
环孢素等至病情缓解。
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或继发感染者,适当给予抗生素,如
双氯西林、
头孢氨苄、红霉素等。
皮损广泛、顽固难治,且外用药物及光疗无效者,可用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A、γ
干扰素、麦考酚酯、
甲氨蝶呤及硫唑嘌呤。
慢性期
皮损面积<30%
局部用药配合抗组胺药、复方甘草酸苷等口服。
疗效不佳者,可以短期加用雷公藤制剂或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后停药。
皮损面积≥30%
多数需要口服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制剂或免疫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组胺药。
不推荐激素。
中医治疗
根据辩证论治采取中药治疗。具体治疗应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等可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如淤积性皮炎者对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可行曲张静脉根治术,消除病因。
其他治疗
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照射是治疗
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方法,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长波紫外线1(UVA1)安全有效,因而使用最多。
也可用于难治性、严重的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
神经性皮炎。
注意事项:光疗后应注意使用润肤剂;1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全身紫外线疗法。
矿泉浴疗、液氮冷冻等可用于神经性皮炎。
治愈情况
总体预后情况
未治疗
皮炎一般不会危及生命,如不及时治疗,急性皮炎可转为慢性,迁延不愈;持续存在的瘙痒、皮损等可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外观等。
治疗后
皮炎的类型较多,每种皮炎治疗结局并不相同。
经过积极治疗、脱离刺激物或变应原,部分皮炎可以治愈,其他无法治愈的皮炎也可以通过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各类皮炎的预后情况
接触性皮炎
治疗效果与病程、是否及时治疗,以及有无接触刺激物或变应原有关。
皮损治愈可能需要3周时间,而对接触物的反应性通常会持续终身。
对于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如果暴露于日光可出现零星皮损,这种情况可持续几年。
特应性皮炎
儿童
特应性皮炎常在5岁时缓解,但在整个青春期到成年期常可出现加重。
女孩、病情严重、幼年发病、有家族史及相关的
变应性鼻炎或哮喘者,病程可能更长。
成年后,特应性皮炎常会消退或明显缓解。
成长期患有特应性皮炎的儿童,可能会出现长期的心理后遗症。
脂溢性皮炎
治疗效果与皮肤损害程度、是否积极进行治疗有关。
皮肤损害轻,积极进行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可以治愈,经过规范治疗后,大多数可以好转甚至痊愈,但可能复发。
虫咬皮炎
治疗效果与是否及时治疗有关。
早期诊断并给予适当治疗,预后良好。
部分对虫咬的反应性在治愈后仍可持续存在。
淤积性皮炎
及时、规范的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连续性肢端皮炎
部分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病情可以得到控制;部分患者治疗效果欠佳。
连续性肢端皮炎具有复发性的特点,往往停药后会出现复发。
危害性
皮炎一般不危及生命。
皮炎反复发作,或症状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皮炎可导致皮肤显露部位的皮损,或留有痕迹,可能造成负面心理影响。
日常管理
皮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皮肤,同时注意饮食、休息等方面。
卫生管理
保持皮肤清洁,但不宜清洁过度,宜选择温水进行清洁,清洁后用毛巾沾干水分,忌用力擦拭。
沐浴后应立即涂抹护肤品以增加皮肤的水含量、缓解皮肤干燥,避免皮肤遭受外界刺激。
不过度护理皮肤,可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润肤剂,做好皮肤保湿。
定期更换毛巾、勤换洗衣物,宜每月晾晒被褥一次。
避免用手挤压、搔抓皮肤;如果有皮损,换药触碰皮肤前应洗手消毒。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已明确过敏的食物。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低盐少油、忌辛辣。
少吃鱼、虾、红肉和高糖食物,炎症严重时应忌食。
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多喝白开水,成年人应保证每日摄入1500~1700毫升。
不要饮酒、喝浓茶及咖啡等。
作息管理
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每晚应不少于7小时。
其他
遵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不盲目使用药物、护肤品、保健品等。
皮肤出现破损时,应及时处理,预防感染。
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抓伤皮肤。
衣物应以纯棉、宽松为宜。
做好防护,如佩戴手套、日晒强烈时戴帽子或打阳伞,春夏季去野外应穿长袖长裤。
避免使用添加香精的化妆品、洗衣液、香水等。
戒烟。
保持心情舒畅。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皮损的形态、颜色、范围及性质等的变化情况。
随诊复查
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不耐受,或皮炎复发,应及时复诊。
定期复诊,便于医生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和进展。
预防
避开可能的致病因素
避免接触变应原
避免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食物或物品:如鱼虾、牛羊肉、花粉、动物毛发、化妆品等。
避免接触过敏的药物:如某些药物过敏,应提前告诉医生,调整用药。
对光敏感人群
应避免日照强烈时外出。
减少光敏性食物的摄入,如莴苣、茴香、芹菜、萝卜叶、苋菜、柠檬、芒果等。
因职业原因可能暴露于刺激物者,应严格遵守职业规范做好防护。
积极治疗原发病。
改善生活方式
及时调整心态,避免精神过于紧张、焦虑。
适当休息和保证充足的睡眠。
坚持锻炼身体,避免久坐、久站。
避免摄入刺激性的食物,尤其咖啡、可乐、浓茶、酒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吸烟者积极戒烟。
做好防护,如戴手套、日晒强烈时戴帽子或打阳伞,春夏季去野外应穿长袖长裤。
养宠物的人应定期清理宠物皮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