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感染皮肤、毛发、指(趾)甲所致的一种感染性皮肤病
症状包括水疱、丘疹、鳞屑、皲裂,头皮红斑、断发,甲板增厚、浑浊、碎屑
皮肤癣菌感染所致
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
定义
由皮肤癣菌侵犯人的皮肤、毛发、指(趾)甲等部位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简称癣。
皮肤癣菌主要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和表皮癣菌属。
流行病学
皮肤癣菌病全球流行,某些菌种具有地域局限性。例如红色毛癣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皮肤癣菌,而同心性毛癣菌只在南太平洋和南美洲的某些地区流行。
皮肤癣菌病夏季多发,冬季少见。
分型
根据感染的部位,皮肤癣菌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头癣:头发及头皮被感染,按临床表现分为四型,分别是白癣、黑癣、黄癣、脓癣。
股癣:腹股沟、延及肛周、臀部皮肤出现边界清楚的鳞屑性红斑、丘疹等。
手癣:表现为手掌的红斑、水疱、丘疹伴
角化过度,角质增厚,可有
皲裂、脱屑。
足癣:足底部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脚底和脚后跟角化过度,角质增厚、粗糙,脚趾间浸渍、糜烂,俗称脚气。
甲癣:表现为手指甲和(或)脚趾甲浑浊、变厚、变脆等,俗称灰指甲。
致病原因
皮肤癣菌感染皮肤、毛发、甲板所致。
接触其他皮肤癣菌病患者或患病动物可直接接触传染、通过真菌污染的物品亦会导致间接接触传染,如梳子、理发器、毛巾、拖鞋等。
患者某部位的皮肤癣菌病会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出现自身传染。
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也会影响皮肤癣菌病的发病。
温暖、潮湿利于皮肤癣菌生长,因此本病夏季、热带地区高发。
某些部位皮肤由于多汗不透气,更易发生皮肤癣菌感染,如足部、腹股沟。
肥胖会导致出汗多、排汗不佳,增加机体感染的可能。
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更易感染皮肤癣菌,如患糖尿病、某些长期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疾病等,老人和儿童更容易感染。
不注意个人卫生清洁。
经常与他人共用脸盆、毛巾、拖鞋。
发病机制
感染人的皮肤癣菌亲角蛋白,感染人体表面时,易侵犯皮肤角质层以及含有角蛋白的附属器,包括指甲和毛发。
皮肤癣菌能够分泌角蛋白酶,分解、利用角蛋白,角蛋白酶在酸性pH时活性强。
通常皮肤癣菌并不侵犯皮肤角质层以下的部分,但有时会侵犯毛囊,引起毛囊和毛囊周围炎。
偶尔在免疫功能受损时,皮肤癣菌会侵犯皮下组织,引起
炎性肉芽肿。
典型症状
头癣
头癣多累及儿童,成人少见。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癣分为黄癣、白癣、
黑点癣、脓癣4种类型。
黄癣
最开始表现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斑点,覆薄片状
鳞屑。
之后形成黄豆大小的淡黄色痂,周边翘起,中央紧附着头皮形如碟状(黄癣痂)。
严重者可覆盖整个头皮,除去痂后,其下为潮红糜烂面。
真菌在发内生长,造成头发干枯、无光泽、变细、变脆、易折断。
可破坏毛囊引起永久性脱发。
白癣
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最初表现为群集性
丘疹,融合向四周扩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性
斑片。
附近可出现数片较小的相同皮损,称为“母子斑”。
其上头发会在高出头皮2~4毫米处折断,毛根部有灰白色套状鳞屑,称为菌鞘,是真菌寄生于发干形成的。
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有不同程度瘙痒。
白癣一般无炎症反应,至青春期可自愈,这与青春期皮脂腺分泌活跃、皮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有关。
本型不破坏毛囊,故不造成永久性秃发,愈后不留
瘢痕。
黑点癣
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
皮损初为脱发斑,鳞屑不多,后逐渐扩大;其上头发刚出头皮即折断,残根在毛囊口处呈现黑点状。
皮损炎症轻或无炎症,稍痒。
本型属发内型感染,愈后常留有局部脱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
脓癣
主要是由亲动物性皮肤癣菌引发的头皮严重感染。
最初表现为成群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融合成隆起的肿块,质地软,其表面在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排脓小孔,可挤出脓液。
皮损处毛发松动,易拔出。
可破坏毛囊,愈后留或不留永久性秃发和瘢痕。
体癣
体癣是光滑皮肤的浅部
真菌感染,典型损害是边界清楚的环形鳞屑性红斑。
初起为淡红色丘疹,逐渐向外扩展,有轻度炎症及细薄鳞屑。
皮损大小不定,边界清楚,边缘的炎症较重,鳞屑丘疹较多,略微隆起而呈环状,中央趋向自愈,偶伴瘙痒。
股癣
股癣指腹股沟、会阴、肛周和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属于发生在特殊部位的体癣。
股癣好发于皱褶部位,如腹股沟部位,可沿股部向下或沿腹股沟向上蔓延,病变可累及肛门处、臀部和下腹部,单侧或双侧都可发病。
起初出现小片的红斑丘疹,然后出现脱屑,进而逐渐向四周蔓延,红斑一般边界清楚,可以同时出水疱、鳞屑等。
丘疹中央可以自愈,出现
色素沉着或脱屑,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手癣
常为单侧发病,如果双足合并足癣,则所谓“两足一手”现象,有提示
癣病诊断的意义。
手癣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和角化,水疱型炎症反应较明显,患者常自觉瘙痒。
角化过度型皮损干燥,脱屑,冬季常有
皲裂。
足癣
水疱型
足底有散在、厚壁、不易破裂的水疱,聚集成群,相邻者可以融合成大疱。
水疱发痒,可自然吸收,抓破的水疱形成的溃疡可继发细菌性感染而形成周围有红晕的脓疱,或是并发丹毒或
淋巴管炎。
浸渍糜烂型
趾间皮肤浸渍,表面腐烂发白,常被患者搓擦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伴有不良气味。
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并发淋巴管炎、丹毒或
蜂窝织炎等。
除趾间浸渍外,附近皮肤也常伴糜烂、脱屑或有水疱。
丘疹鳞屑型及角化型
丘疹鳞屑型:足底红斑、丘疹、鳞屑等表现。
角化型:足底角质增厚,颜色淡黄,秋冬容易发生裂口而疼痛。
甲癣
甲板灰白色,无光泽。
甲增厚,表面高低不平。
甲质松脆。
甲下常有角蛋白及碎屑沉积。
甲板可与甲床分离。
伴随症状
黄癣可伴不同程度的痒痛,并有特殊的鼠臭味。
手足癣尤其是水疱型,可伴发癣菌疹。
体癣有时会伴随较重的炎症,边缘有明显水疱或脓疱,排列成弧形或环形,破裂后有液体渗出并结痂,病程长者可合并湿疹样改变。
股癣常伴瘙痒、烧灼等感觉。
并发症
丹毒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是A组β型的溶血性链球菌。
丹毒的潜伏期一般是2~5天,前驱期的症状包括有突然发生的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数小时到1天以后会出现红斑,进行性扩大,界限比较清楚。
初起的
皮疹是一个有灼热感的红斑,然后向周围蔓延,局部红、肿、热、触痛,表面紧张而有光泽,轮廓鲜明,严重的时候还可以发生水疱或大疱,甚至发生皮肤坏死。
局部的近卫淋巴结可以发生肿大、疼痛,可伴淋巴管炎。
淋巴炎症
足癣可继发淋巴管炎和
淋巴结炎。前者为沿淋巴管走行的红线,后者为引流所属区淋巴结疼痛性肿块,有压痛。
蜂窝织炎
表现为足部弥漫性肿胀、浸润性红斑,严重时会出现深部的化脓和组织坏死。
可能伴发热、畏寒、寒战,可能同时伴淋巴结炎。
甲沟炎
甲癣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彻底,会出现甲体增厚、变形,可能会导致指甲内嵌入皮肤,引发细菌感染,出现
甲沟炎等并发症。
甲沟炎的症状包括指甲周围红肿、疼痛,有时会出现化脓。
指甲永久性损伤
严重的甲癣可能会导致指甲损毁、永久性的损伤。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头皮出现
斑片损害,有
鳞屑、黄色结痂或脓疱等,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躯干、四肢、腹股沟、大腿等皮肤出现
丘疹、水疱、
斑疹等,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手掌、手指、足底、足趾或指(趾)间出现丘疹、水疱,皮肤增厚、粗糙、开裂等,建议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指(趾)甲变色无光泽、增厚、变脆易碎等“灰指甲”表现时,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可适度清洁皮肤,不要用力搓洗。避免搔抓,以免感染范围扩大。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或指(趾)甲损害的?
皮肤或甲损害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是否有疲倦、发热等情况?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有糖尿病、结核病?
近期是否接触过该病的患者?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真菌镜检/培养
皮肤细菌涂片/培养
血生化
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生物制剂(口服、注射):英夫利西单抗、
依那西普等
抗菌药(口服、注射、静脉):特比萘芬、
氟康唑、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甲硝唑等
疾病诊断
医生一般可以通过查看皮损的表现、分布,并通过病原学检查对皮肤癣菌病进行诊断。
病史
如职业、生活环境以及卫生习惯等,对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临床表现
皮肤出现水疱、
丘疹、
鳞屑、
皲裂,头皮红斑、断发,甲板增厚、浑浊、碎屑等。
实验室检查
真菌镜检
刮取皮损边缘的皮屑或感染的甲屑等,放置于显微镜下,如果能找到菌丝或孢子,则可判断是
真菌感染。
该方法简单方便,但如果取材不够或镜检前一周外用过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真菌培养和鉴定
通过对感染组织进行培养,两周左右可得到感染真菌的菌落。
进一步进行鉴定可明确皮肤癣菌菌种,为临床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并指导诊断及治疗。
病理检查
皮肤癣菌病一般不需要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但如果病史较长、临床表现不典型、
真菌检查不能确定诊断时,可以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协助诊断。
特殊检查
滤过紫外灯(Wood灯)检查
在暗室内用Wood灯照射患处,观察是否发出荧光以及荧光类型,可以用于诊断不同皮肤癣菌感染或观察疗效。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的本质是放大镜,可以通过更细致的观察
皮疹颜色、鳞屑、毛发改变等细微改变协助诊断,是一种方便、非侵入式的协助诊断工具。
鉴别诊断
头癣
头癣需要与
石棉状糠疹、头皮脂溢性皮炎、头皮银屑病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局限性脱发如
斑秃以及头皮各种化脓性感染鉴别。
石棉状糠疹
相同点:症状有相似点,石棉状糠疹表现为头皮大量黏着性、银白色鳞屑,可伴脱发。
不同点:石棉状糠疹是细菌引起的,头癣是真菌引起的,通过真菌镜检可鉴别。鳞屑将靠近头皮处的毛发粘着成块,堆积成屋瓦状,毛发近端包裹一层纯白色而无光泽的鞘状物,以毛干为中心,可以上下移动,与头癣有所区别,通过观察可鉴别。
头皮脂溢性皮炎
相同点:外观表现有类似性,头皮脂溢性皮炎表现为轻度潮红
斑片,覆盖有灰白色银屑,轻度瘙痒,有些会出现脱发。
不同点:头皮脂溢性皮炎常发病于婴儿、青少年、成年人,而头癣多发病于青春期前儿童。头皮脂溢性皮炎一般不伴有脱发现象。
银屑病
相同点:头部的
银屑病和皮肤癣菌病的表现有类似的特征。
不同点:主要是从症状上相鉴别,也可以使用真菌镜检进行鉴别。头皮银屑病好发于头顶或发际处,头皮红斑、皮屑增加,比较重时红斑的基础上会覆盖银白色的鳞屑,毛发会与鳞屑干燥紧缩在一起,形成簇状发。进行真菌镜检呈阴性。
斑秃
相同点:斑秃也会出现头发的脱落,与头癣的断发有类似之处。
不同点:斑秃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10厘米、数目不等的脱发区,患处皮肤光滑、无炎症、无鳞屑、无
瘢痕、有时微痒。从症状上可以与皮肤癣菌病相鉴别。
体癣和股癣
玫瑰糠疹
相同点:玫瑰糠疹发病出处会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斑,为玫瑰色,边缘有鳞屑,两种病都会出现轻度的瘙痒。
不同点:玫瑰糠疹发病较急,一般6~8周可以自愈,可以通过真菌镜检鉴别,玫瑰糠疹镜检呈阴性。
湿疹
相同点:外观表现类似,湿疹的患处会出现暗红色斑,其上有丘疹和鳞屑,局部
皮肤肥厚粗糙,出现苔藓样变化。
不同点:湿疹瘙痒严重,抓挠后留有抓痕。通过真菌镜检可鉴别,湿疹镜检呈阴性。
神经性皮炎
相同点:外观表现有类似之处,神经性皮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皮肤苔癣样皮损,上有少许鳞屑。
不同点:神经性皮炎会出现剧烈的瘙痒,导致抓挠,而体癣和股癣通常不会出现剧烈的瘙痒。
脂溢性皮炎
相同点:均伴有红斑性皮疹、脱屑、瘙痒,可发生于头面部、胸背部。
不同点:通过外观表现和真菌镜检均可鉴别。脂溢性皮炎呈细小的红色斑片,鳞屑显油腻,易形成淡黄色的痂,严重时会出现糜烂、渗出等,瘙痒不明显,发生于头发时需要与头癣相鉴别。
银屑病
相同点:均出现红斑,伴有脱屑。
不同点:银屑病病处覆盖有比较厚的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点状出血。也可通过真菌镜检鉴别。
手足癣
湿疹
相同点:湿疹发病于手部或脚部时会出现丘疹、水疱、鳞屑,出现局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有苔藓样变化。
不同点:湿疹是一种过敏性疾病,因此真菌镜检时呈现阴性。
汗疱疹
相同点:汗疱疹和水泡型足癣表现类似,在足底和脚趾边缘出现小米粒大小的水疱,破裂后有清澈透明的液体,会出现一定的瘙痒感。
不同点:汗疱疹可能与过敏或精神因素有关,真菌镜检呈阴性。
皮肤癣菌病主要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目的是清除致病真菌。
一般治疗
修剪病发:
头癣的治疗方法首先要修剪头发,然后在患处涂抹药物。修剪掉的头发应予以焚烧以杀灭真菌。
甲癣应定期修剪指甲,清除病甲,之后涂抹药物效果更好。
消毒:生活用品,如毛巾、拖鞋、枕巾、梳子、剃须刀和帽子等,应及时消毒。衣服及用具可采取煮、浸泡等消毒措施。
严禁撕扯疱皮,以免引起疼痛及感染。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外用药物局部使用,涂抹在患处。剂型包括乳膏、溶液、糊剂和粉剂等,有一些药物属于非处方药物,可直接在药店购买。
复方制剂
炎症明显时可应用抗真菌药和糖皮质激素联合的复方制剂以减轻炎症。
建议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短期使用,炎症一旦控制后即改用抗真菌单方制剂。
角质剥脱剂:角化型手足癣,可使用角质剥脱剂联合抗真菌药物如水杨酸,可剥脱角质,增加抗真菌药物的组织渗透。
甲癣的外用药物治疗
最好首先使用工具将病甲尽量清除,然后使用药物。
常用的有水杨酸冰醋酸溶液、复方
苯甲酸及抗真菌药物溶液等。
口服药物
头癣治愈必须口服抗真菌药物,其他皮肤癣菌病如果感染面积比较大、症状比较严重,或外用药物疗效欠佳,亦需口服抗真菌药物。
口服抗真菌药物必须由医生处方,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手术治疗,甲癣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拔甲。
头癣
头癣后脱落的头发一般可再生,少数类型的头癣会遗留永久性秃发。
体癣和股癣
积极治疗可痊愈。
手足癣
手足癣预后良好,积极治疗后可痊愈,但如果治疗不彻底或不规范用药则会转变为慢性,迁延不愈。
甲癣
甲癣病程缓慢,治疗周期比较长,需要有耐心坚持用药。
日常生活
生活管理
皮肤癣菌病人和宠物均可患病,需要对宠物做好清洁。
为防止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需要及时对使用的毛巾、枕巾、衣物、脸盆等进行消毒。
避免与其他人共用生活物品。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坚持用药,按时复查
针对不同部位的皮肤癣菌病,治疗周期不同,在医师指导下足量足疗程用药。
用药期间要及时检查其他部位,检查是否出现自身传染。
按时复查,真菌检测阴性后可停用药物,连续2~3次真菌检测呈阴性方可认为治愈。
饮食
皮肤癣菌感染没有特别的饮食要求。
预防
衣着干净透气
穿透气、合身的衣物,避免紧身衣、不透气的衣物,容易导致皮肤出汗潮湿。
内衣、内裤、袜子要经常清洗、更换,如果脚部易出汗,可以每天更换两次袜子。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头、洗澡。
不与他人公用接触皮肤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衣物、剃须刀、浴巾等。
不在公共场所赤足行走。
运动后及时洗澡,保持身体清洁和干燥,洗澡后及时擦干。
脚容易出汗时可以使用抑汗剂或抗真菌散剂。
增强体质
营养均衡,多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等。
规律作息,不熬夜。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