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鳞状细胞癌

更多功能

皮肤鳞状细胞癌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皮肤癌的常见类型,发病率逐渐增加
病因不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病毒感染等相关
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长期暴露在紫外线、电离辐射、化学致癌物以及有慢性溃疡等的人群风险高
定义
皮肤鳞状细胞癌(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简称皮肤鳞癌,又称棘细胞癌、表皮样癌,是皮肤癌的常见类型之一。
是起源于表皮或皮肤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通常发生在阳光照射的部位,主要是头部、面部、颈部、手背,好发年龄50~60岁。
皮肤附属器指毛发、皮脂腺、汗腺、指甲和趾甲等。
可向邻近组织浸润(即肿瘤细胞长入并破坏周围组织,与邻近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通过淋巴、血液进行转移,晚期患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大多数皮肤鳞状细胞癌可以通过手术治疗,但是仍有一小部分会发生转移。
分型
皮肤鳞状细胞癌按照组织细胞学分型可分为完全上皮型、上皮与间叶混合型。不同分型会影响肿瘤的分期、治疗、预后等。
原位鳞状细胞癌
又称鲍温病(Bowen's disease,也译作鲍恩病),是发生在皮肤或黏膜表皮内的鳞状细胞癌,病变局限于表皮内,恶性度相对较低,又称皮肤原位鳞状细胞癌。
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多发生于暴露部位如头面部和四肢,也可发生于躯干和阴部。
侵袭性皮肤鳞状细胞癌
恶性度高于原位癌,常发生于暴露部位,肿瘤呈侵袭性生长。
皮肤鳞状细胞癌特殊亚型
角化棘皮瘤
可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巨大型等。有类似鳞癌的组织学表现、生长快速,通常1年内可自行消退,也有患者的肿瘤持续存在。因此,关于其良恶性目前有争议,也有观点认为它属于良性肿瘤。
单发型角化棘皮瘤最为常见,病变一般在数周内快速增大、破溃,数月后可缓慢消退。
巨大型角化棘皮瘤表现类似单发型,但皮损直径更大,有时呈环形。
疣状癌
最常见于足部、外阴、口腔黏膜等处,也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生长缓慢,但一般不转移,预后相对较好。
足部疣状癌可破坏骨质,发生于外阴部位的疣状癌易复发和侵袭局部组织。
发病情况
皮肤鳞状细胞癌占皮肤癌的20%~50%,仅次于黑色素瘤
据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及上海市非黑素瘤皮肤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估算,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9.7万皮肤鳞状细胞癌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男女比例约为2.08∶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