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醋酸炔诺酮为口服有效的孕激素,抑制下丘脑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阻断促性腺激素的释放,从而抑制排卵。
制剂规格
醋酸炔诺酮有好几种制剂和规格,它们的给药方法、途径和吸收速度、稳定性都不一样,各有特点。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具体如何选择请咨询医生。
复方醋酸炔诺酮片、复方醋酸炔诺酮膜或复方醋酸炔诺酮纸片:含醋酸炔诺酮0.6毫克和
炔雌醇0.035毫克。
复方
炔诺孕酮片-330:每片含块诺酮0.3毫克、甲基醋酸炔诺酮0.3毫克、炔雌醇0.03毫克。
口服避孕片0号或口服避孕膜0号:含醋酸炔诺酮0.3毫克、
甲地孕酮0.5毫克和炔雌醇0.035毫克。
炔诺酮双相片(Ortho-Novum10/11):开始10天,每片含醋酸炔诺酮0.5毫克和炔雌醇0.035毫克;继后11天,每片含相应药物1毫克和0.035毫克。
炔诺酮三相片(Ortho-Novum7/7/7):分为三个7天,每个7天每片含炔诺酮分别为0.5毫克、0.75毫克、1毫克和炔雌醇0.035毫克。
炔诺酮探亲片(探亲避孕丸);每丸含醋酸炔诺酮5毫克。
炔诺酮片、炔诺酮膜或炔诺酮纸片:0.652毫克;2.5毫克。
醋炔诺酮片:含有醋炔诺酮1.5毫克和炔雌醇0.03毫克。
用途
醋酸炔诺酮用于育龄女性避孕。
醋酸炔诺酮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不育症、痛经、闭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
如何用药
醋酸炔诺酮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口服1.25~5毫克,一天1~2次。
短效避孕:包括复方醋酸炔诺酮片、膜或纸片以及口服避孕片(膜)0号,从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一天1片,晚饭后服用为宜(上夜班者早饭后服),连服22天,不能间断,服完后等月经再来潮的第5天再继续服药。
探亲避孕:探亲避孕丸,于同居当晚开始服用,每晚1丸(5毫克);同居10天之内,必须连服10丸;同居半个月,连服14丸;超过半个月者,服完14丸后接着改服短效口服避孕药,直至探亲期结束。
功能性子宫出血:每8小时服1片
炔诺酮片、膜或纸片(2.5毫克)(紧急情况下每3小时服药1次,待流血明显减少后改为8小时—次〉,然后逐渐减量,直至维持量一天1片,再连服20天;也可在流血停止后,每天加服块雌醇0.05毫克或
己烯雌酚1毫克,共20天。
不育症:口服炔诺酮2.5毫克和
炔雌醇0.05毫克,一天1次,连服20天,共3个周期。
痛经、
子宫内膜异位症:于月经5~7天开始,口服一天2.5毫克,连服 20天。
醋炔诺酮片:为短效口服避孕药,从月经第5天开始,一天1片,连服21天。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醋酸炔诺酮过敏的患者禁用。
乳房肿胀的患者禁用。
儿童禁用。
妊娠期妇女禁用。
谨慎用药
子宫肌瘤患者需谨慎使用。
高血压病史患者需谨慎使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哺乳期妇女慎用。
醋酸炔诺酮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醋酸炔诺酮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醋酸炔诺酮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醋酸炔诺酮会有如下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
头晕、乏力、嗜睡。
闭经、乳房胀。
心血管疾病。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作为避孕药使用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哺乳期妇女服药后,其乳汁可能减少,故应于产后半年开始服用;人工流产者应在第1次月经的第5天开始用药。
漏服或迟服可导致避孕失败,故必须每天定时服药;如漏服应在24小时内补服1次。
服药22天后,一般3~4天后即来月经;如在第7天仍未见月经,应开始服用下一个月的药。若连续发生2~3个月闭经,应予停药;也可考虑加服
炔雌醇每天0.005~0.01毫克。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如果不良反应较大,应立即停药,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急救?
吸烟妇女可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一旦有
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倾向,请立即寻求急救处理。
醋酸炔诺酮应该如何保存?
醋酸炔诺酮药品应该在室内避光、干燥处密闭保存。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与你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药物要远离儿童。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醋酸炔诺酮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醋酸炔诺酮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维生素C能增强口服避孕药的作用,每天口服1克维生素C可使炔雌醇生物利用度从40%提高到 60%~70%。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醋酸炔诺酮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你不合理使用药物风险: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