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淀粉样变

更多功能

皮肤淀粉样变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淀粉样蛋白沉积于正常皮肤而不累及其他器官的一种慢性疾病
可表现为丘疹、鳞屑、水疱、斑片、结节或肿胀、皮肤异色等
病因尚不明确,机体形成的不溶性淀粉样蛋白沉积于细胞外所致
原发性病变以对症药物治疗为主,继发性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定义
皮肤淀粉样变是指淀粉样蛋白沉积在既往正常的皮肤内,而无其他组织和器官受累,表现为皮肤损害和真皮内淀粉样沉积的病变。
这里提到的淀粉样蛋白是一类结构和功能并不相似的蛋白的统称,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类似淀粉的反应,遇碘染色有蓝色的阳性反应。这些淀粉样蛋白与日常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淀粉并没有相关性。
出现皮肤淀粉样沉积的表现可以是局限于皮肤的疾病,也可以是系统性淀粉样变性的皮肤表现。本篇主要介绍前者,并重点讨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分类
根据是否由其他疾病诱发,皮肤淀粉样变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又称原发性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
常见类型包括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斑状皮肤淀粉样变、结节或肿胀(肿瘤)型皮肤淀粉样变。其中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及斑状皮肤淀粉样变是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最常见的两种类型。
少见类型包括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病,肛门、骶尾部淀粉样变病,摩擦性淀粉样变病,大疱性淀粉样变病,伴脱色斑的头部皮肤淀粉样变,以及伴白斑的皮肤淀粉样变。
继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也称为继发性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继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是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原有皮肤病的皮肤损害中,可发生在多种皮肤病。
原发病包括各种良恶性皮肤肿瘤,以非黑色素性皮肤肿瘤为多见。
发病情况
国家地区分布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呈全球性分布,在东南亚,包括新加坡、中国台湾及泰国等较为常见。
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更常见于中国人群。斑状皮肤淀粉样变在中、南美国家,特别是赤道附近地区较为多见。
年龄性别分布
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在中年人多见,两性均可发生。斑状皮肤淀粉样变常发生于中年女性。
皮肤光类型特点
斑状皮肤淀粉样变和苔藓样皮肤淀粉样变在皮肤晒伤发生相对较少而皮肤晒黑情况较多的皮肤光类型Ⅲ、Ⅳ型人群中更为常见。我国大部分为皮肤光类型Ⅳ型人群。
注:皮肤光类型由美国医生菲茨帕特里克首先提出,共分为6型:总是晒伤但从不晒黑为Ⅰ型;一般容易晒伤不易晒黑为Ⅱ型;有时可晒伤晒黑程度中等为Ⅲ型;很少晒伤易于晒黑为Ⅳ型;含普通固有色素水平的黄种人皮肤是Ⅴ型;含显著固有色素水平的黑人皮肤为Ⅵ型。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