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皮脂溢出部位
表现为面部黄红色斑疹伴油腻性鳞屑,可见炎性丘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发病与皮脂增多、马拉色菌定植、皮肤屏障受损及遗传易感性等相关
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需要注意饮食、保证睡眠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定义
面部脂溢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面部皮脂溢出部位。
多见于眉弓、鼻唇沟及下颌区域,常扩展至发际线及耳后,表现为油腻性红斑伴油腻性
鳞屑,可见毛囊炎性
丘疹,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发病情况
脂溢性皮炎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5%,其中累及面部的患病率高达87%。
发病高峰:婴儿在出生后前3个月;成人为30~60岁,以青壮年为主。
致病原因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研究表明与皮脂增多或成分异常、马拉色菌定植、皮肤屏障破损及遗传易感性相关。
遗传因素
皮脂增多或成分异常
本病是在皮脂溢出基础上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可能与皮脂分泌增多或其化学成分的改变有关。有报道,在脂溢性皮炎患者表面类脂质分泌并不增加,但其组成中的胆固醇、
甘油三酯增加而
角鲨烯、
游离脂肪酸减少。
马拉色菌定植
马拉色菌是一种具有嗜脂性的真菌,皮脂溢出给马拉色菌等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马拉色菌可水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引起皮肤炎症反应。
皮肤屏障破坏
过度清洗面部、使用不合格化妆品及日光照射等破坏皮肤角质层,破坏皮肤屏障。
激素转移
激素转移是婴儿面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母体雄激素经胎盘转移至胎儿体内,导致婴幼儿体内雄激素水平过高,导致
皮脂腺增生活跃。随着雄激素水平下降,会逐渐好转。
其他因素
精神、饮食、维生素B缺乏、嗜酒等也影响本应的发生和发展。
易患因素
存在以下情况者容易患面部脂溢性皮炎。
出生3个月内婴儿,或30~60岁男性。
面部为油性皮肤的人群。
饮食油腻、喜爱甜食,经常熬夜、睡眠差者。
居住环境低温、潮湿者。
缺乏B族维生素者。
肿瘤患者及免疫力低下患者:
淋巴瘤患者、接受
器官移植者、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等。
神经和精神疾患患者: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症、
脑卒中、抑郁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主要症状
好发部位
颜面部好发于眉弓、鼻唇沟及下颌处,常扩展至发际线及耳后。
临床表现
成年人面部油腻性红斑,其表面可有黄色
鳞屑或痂皮附着,伴有毛孔粗大、散在毛囊性炎性
丘疹,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损可扩展至全身如头部、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
3个月内的婴儿容易发生面部脂溢性皮炎,多在出生后2~10周发病。额面部多表现为红斑,上覆油腻性灰白细碎薄层鳞屑。若头部也发生,在头顶表现为油性、厚且有裂隙痂屑。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当眉弓、鼻唇沟及下颌处出现
丘疹、红斑、油腻性
鳞屑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或皮肤性病科就诊。
病情反复发作,或有皮肤感染症状和累及头皮、胸背部等皮脂溢出部位时,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不要过度清洁皮肤,不要化妆,避免掩盖
皮疹特点。
就诊前切忌搔抓,避免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引起皮肤感染,加重病情,影响医生诊治。
拍照记录面部皮肤病变化过程,就诊时给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面部有红斑、鳞屑等皮损?
除了面部,还有什么地方也有类似皮损?
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
病程多久?是否反复发作?
有没有缓解或加重的因素?
病史清单
发病前后情绪如何?是否生活、工作或学习压力大?睡眠时间是否充足?
饮食是否喜油腻、甜食?平常是否常饮酒?
是否是油性皮肤?头皮是否出油重、头屑多?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真菌检查
皮肤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根据本病好发部位、临床表现及
真菌检查,可以得出诊断。必要时需要进行病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病史
可有饮食不均衡,喜油腻、甜食的情况。
可能睡眠质量差、工作或学习压力大。
面部为油性皮肤。
临床表现
成年人:眉弓、鼻唇沟及下颌处出现油腻性红斑,上覆油腻性
鳞屑,伴不同程度瘙痒。病情反复发作。
婴儿面部脂溢性皮炎:面部多表现为红斑,上覆油腻性灰白细碎薄层鳞屑。头部也患病时,在头顶表现为油性、厚且有裂隙痂屑。
真菌检查
采集面部皮屑进行真菌镜检发现马拉色菌可辅助诊断。
皮肤镜检查
借助皮肤镜可观察到肉眼通常无法看到的皮肤表面下结构。
皮肤镜下可观察到:红色或淡红色背景,不均匀分布的血管结构(点状血管、分支状血管、线状弯曲血管);片状分布的黄色细薄鳞屑,伴或不伴白色鳞屑;毛囊周围淡黄色晕,似油滴样外观;偶见白色无结构区和毛囊
角栓。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并非常规检查,在临床诊断有困难时可以协助做鉴别诊断。
组织变化主要是轻度炎症。表皮有点状角化不全,棘细胞层肥厚及海绵形成,偶然发生水疱。在真皮内,乳头下血管扩张,周围有轻度或中度
淋巴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痤疮
痤疮临床表现为开放性粉刺(黑头粉刺)、闭合性粉刺(白头粉刺)、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一般不伴有油腻性鳞屑。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一般发生于面颊部、鼻翼或口周,变现为持久性红斑、陈发性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
系统性红斑狼疮
这是一种累及多器官系统的疾病,累及面部时变现为面颊和鼻梁部水肿性
蝶形红斑,日晒后加重,多伴有其他系统病变:如关节、心脏、肾脏、血液等。
抗核抗体等特异性抗体阳性。
面部接触性皮炎
多由化妆品过敏刺激导致,急性期变现为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严重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大疱。
面部湿疹
常表现在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严重者可出现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常因搔抓呈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渗出倾向,自觉明显瘙痒。
与脂溢性皮炎相比缺乏油腻性鳞屑。
治疗目的:消除症状、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者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原则为去脂、消炎、止痒。病情严重者给予系统治疗。面部脂溢性皮炎,涉及面部,用药复杂,建议患者及时至当地医院诊治,避免私自用药,以免加重或延误病情。
一般治疗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心情、睡眠充足、低脂少糖饮食、补充B族维生素。
皮肤护理:温水洗脸,切忌过度清洁面部。使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活性成分的护肤品,油性皮肤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干性皮肤选择柔润保湿类护肤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抗真菌剂及糖皮质激素外用是
脂溢性皮炎的第一线疗法。单独或合并应用。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0.03%
他克莫司软膏、1%吡美莫司软膏,每日2次,外用。
糖皮质激素:非常规使用,在医生指导下可短程外用低效糖皮质激素。
皮肤屏障修复药物:如多磺粘多糖乳膏等,可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应用,减少糖皮质激素乳膏、钙调磷酸抑制剂的不良反应。
口服药物
抗组胺药:瘙痒剧烈时口服抗组胺药物:如卢帕他定片、
氯雷他定片、
西替利嗪片、左西替利嗪片、
非索非那定片、奥洛他定片,按医嘱或药物说明书服药。
糖皮质激素:若病变范围较大、炎症明显,甚至有
红皮病倾向且无禁忌症时,可短期内应用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其他:补充B族维生素或锌剂,对脂溢性皮炎好转有一定效果。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脂溢性皮炎这类症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肺胃内热蕴蒸,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或外感风热之邪日久,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有研究认为中药治疗对该病也有疗效。
中药多暂无循证医学证据,不良反应、禁忌可能不明确。须按照专业中医师医嘱用药,切忌自行用药。
治愈情况
婴儿面部脂溢性皮炎有自愈倾向。部分婴儿可反复发作持续至出生4~6月,随后逐渐消退。
成年人面部脂溢性皮炎经治疗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但以反复发作,呈慢性病程。
危害性
影响日常生活
由于该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的特点,伴瘙痒、灼痛症状,特别是夜间瘙痒明显,影响患者睡眠差、抵抗力降低,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同时会加重病情,造成病情反复。
影响外貌造成心理压力
由于累及面部,病情反复发作,导致眉毛脱落,严重影响患者美观。青少年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影响社交,严重者导致抑郁等
精神疾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低脂、低糖饮食,多吃果蔬,忌饮酒、辛辣刺激食物。
睡眠管理:养成规律的休息习惯,每天保证8小时充足睡眠。
心理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培养兴趣爱好,缓解生活与工作压力。
皮肤护理:温水洗脸后涂医用润肤剂,治疗期间不要化妆。
病情监测
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换药、改变剂量。若治疗方案不佳时,及时复诊,由医生根据病情重新制定治疗方案。
观察病情变化,拍照记录,复诊时给医生做参考,以调整治疗。
若皮损较前严重,范围扩大,甚至出现渗出、化脓、明显疼痛时,考虑病情加重,及时至医院复诊。
预防
建议均衡营养膳食,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高糖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避免缺乏B族维生素。
生活规律,避免熬夜。
皮肤敏感者尽量减少化妆,及时卸妆,切勿带妆睡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