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扩张症

更多功能

毛细血管扩张症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毛细血管扩张症是皮肤或黏膜表面的小血管异常、持久性扩张
可表现为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细丝状或星状的皮肤损害,压之褪色
发病与遗传、雌激素、感染、物理因素、放射性损伤、皮肤疾病等相关
影响美观者要求可采取物理治疗,有其他不适对症治疗;继发者针对原发病治疗
定义
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以皮肤或黏膜表面的小血管(毛细血管、小静脉和微小动静脉等)异常、持久性扩张为特点的疾病。
可形成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细丝状或星状的皮肤损害,用手指压会褪色,一般无自觉症状。
分型和分类
按照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主要包括蜘蛛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蜘蛛痣)、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匐行性血管瘤、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又称症状性毛细血管扩张。可继发于物理因素(如长期日光照射、放射性损伤)、皮肤疾病(如酒糟鼻、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动脉硬化、铅中毒等其他系统疾病。
发病情况
正常人随着年龄增加也会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可发生于任何部位。
蜘蛛痣好发于儿童、妊娠女性,亦常见于肝脏疾病、口服避孕药人群和铝厂工人。
泛发性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好发于40~50岁女性,但也可在儿童期开始发病。
匐行性血管瘤好发于20岁以下女性,常散发,但也有家族性发病报道。
单侧痣样毛细血管扩张症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大多数为获得性,多见于妊娠期、青春期或肝脏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于幼儿时期开始,但常在青春期以后发病,30~50岁最为显著。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常10岁以下发病,多数在1~6岁发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