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神经、肌肉在静止、运动时的生物电活动的检测方法
测定神经、肌肉兴奋性
判断神经原因、肌肉原因、神经肌肉接头原因引起的损伤,了解神经损伤的程度、部位和再生的情况
狭义的肌电图检查无分类
定义
肌电图检查(EMG)通常针极肌电图,指通过细针穿过皮肤插入肌肉,观察肌肉的电活动变化。
人体神经、肌肉在受到刺激,或处于运动或静止状态时,都可以产生生物电活动,利用针状电极引导,通过肌电图机放大、显示、监听等,可显示出一定的波形,通过分析以上数据,测定所有参与作用肌肉的功能情况,判断神经、肌肉系统是否损伤。
广义的肌电图还包括F波测定、H反射测定、重复神经电刺激检查、表面肌电图等,会在相应的词条内介绍,不在本内容中进行阐述。
EMG是有创检查。
检查目的
肌电图主要用于诊断以下疾病。
运动神经元病和脊髓病变
神经根病和神经丛病
在神经根或神经丛损害的评估中,EMG检查有助于发现受累肌肉的分布,并对损伤水平精确定位。
周围神经病
对于单神经病、多数性单神经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肌肉病
可作为肌肉病变(肌源性损害)和神经系统病变(神经源性损害)的鉴别诊断。
EMG可发现异常肌电的分布,并判断有无活动性改变。
神经肌肉接头病
对于
重症肌无力、肉毒毒素中毒、
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适用人群
EMG适用于肌肉、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
检查风险
EMG为有创检查,但一般较为轻微,有引起针刺部位肌肉损伤、出血、感染、局部神经、血管受损的风险。如检查部位在胸背部还存在引起气胸的风险。
参考价格
EMG收费标准因各地区及医院等级不同,所用检查仪器的不同,价格会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价格在300~800元不等,根据检查肌肉的数量、检查神经的条数、检查的部位而定。
肌电图检查在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范围之内,报销比例因各个地区的医保政策不同而有差异。
检查时间
EEG一般需要提前预约,按预约时间进行检查即可。
EEG不需要禁食、禁水。
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
EMG是在仪器辅助下进行,一般需要提前预约,医生和护士会说明预约方式。注意提前预约,按时检查。
检查部位
电极针刺部位,根据检查部位与项目不同,所选择检查的肌肉也不同。
适用于全身肌肉,包括位于头面部、颈部、胸、腰骶、上、下肢的肌肉。
检查过程
检查方法
医生用碘伏棉签消毒检查部位的皮肤,将电极的细针插入需要做检查的肌肉中。
为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医生可能会将电极反复多次插入同一个部位。
此时被检测的肌肉电活动会显示在仪器屏幕上,如连接了音频放大器,还可以听到类似收音机发出的噪音。
患者要听从医生指令完成特定动作,如放松、轻度用力、使劲用力等。
检查结束后,医生会取下针电极,针刺部位如有渗血,会用棉签压迫止血。
记录内容
针极肌电图主要记录电极插入肌肉的瞬间、肌肉放松时、不同程度用力时的电信号。
注意事项
禁忌人群
以下人群通常不建议进行肌电图检查。
皮肤感染、有创伤性伤口、
开放性骨折、有外固定支架的患者。
有心脏起搏器,心律转复设备,如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等患者。
神志不清或不能配合检查的患者。
检查前准备及注意事项
肌电图检查前需进行以下准备。
停药:在检查前1天停止服用镇静剂、止痛药、
重症肌无力治疗药物等,如地西泮、艾司唑仑、
颠茄片、溴吡斯的明、
新斯的明等。如有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需要提前告知医生,按照医生要求停药或暂缓服药。
清洁:检查前一晚或当天洗澡、洗头,但不可使用乳霜、乳液、香水等。
衣着:穿宽松、容易穿脱的衣物,便于暴露检查部位。检查部分避免佩戴金属首饰、头饰等。
饮食:检查时,不可过饱或过于饥饿,防止出现呕吐、心悸、冷汗等。有时会要求检查前3小时内避免抽烟,饮用咖啡、茶和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料。
检查中注意事项
采取舒适体位,保持安静、放松。
听从医生指令,配合完成放松、用力等动作,回答医生问题,不可随意活动,避免断针。
电极刺入肌肉后会有麻木、酸胀等感觉,如针刺部位与神经所处位置相近,可能出现
触电感、局部抽搐或痉挛性疼痛。此时,避免过度紧张而引起肌肉收缩。
如有疼痛不适较为严重,可立即告知检查医生。
不要将手机等电子通讯设备带入检查室。
检查后注意事项
检查后,患者静坐休息10~20分钟,无身体不适,即可离开。
检查当日不在检查部位进行红外线、超短波、超声波等物理治疗。
针刺部位避免接触水、防止感染。
不良反应及风险
在针刺及移动中,会有少量出血,或造成肌肉损伤。
检查时会有痛麻木、酸胀、疼痛等感觉,一般可以忍受,并在一周内得到缓解。
部分患者会有晕针现象,可表现为头晕、恶心、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
极少数患者检查后针刺部位出现皮肤感染,如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现象。
出报告时间
常规EMG通常在检查结束后,24~48小时内出示结果,具体时间以医院信息为准。
获得检查报告后,应注意核对个人信息、检查时间等基本信息。
注意纸质报告单不要湿水、日晒,应于阴凉干燥处平铺保存。
取得报告后,应交给医生分析报告结果。
正常情况下,如果被检查的肌肉、神经未发生病变,检查结果的描述中通常无:纤颤、潜伏期延长、正锐波、神经源性损伤、肌源性损伤等词汇。
正常结果
正常EMG
结果无异常,报告单诊断处会显示:正常肌电图。
异常结果
EEG检查结果,需要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外界刺激等影响因素,结合症状、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常见的异常EMG
插入电位增加或减少
插入电位:是指当插入针电极时,肌肉因受到刺激产生的电反应。
插入电位延长指插入电位时长大于300ms。
往往提示肌肉的兴奋性增强,通常没有临床意义,也可提示肌强直的前期表现。
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指肌肉插入电极针,不能引发插入电位,或引发的插入电位数量减少。
提示肌肉兴奋性降低,可见于肌肉纤维化、肌肉组织被脂肪组织所取代、周期性麻痹发作等。
异常的自发活动
自发活动是指针电极插入后,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下的电活动。
自发活动异常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束颤电位、复合重复放电、肌强直放电等。
纤颤电位和正锐波
纤颤电位:通常为三相或双相棘波,时限1~5毫秒,波幅20~200μV,初始为正相。
正锐波:长时限的双相电位,波幅20~200μV,时限10~30毫秒,初始为锐利的正相,其后为时限较长的负相。
见于肌肉失去神经支配时自发性的颤搐,也可见于肌源性疾病。
束颤电位
是运动单位电位在安静状态下的自发放电。
见于慢性神经源性疾病。
复合重复放电
成群的失神经肌纤维以几近同步的方式重复放电,其波幅为50μV~1mV,波宽50~100毫秒,发放频率可快可慢,可为5~100Hz。发放形式多变,波形较为复杂。
复合重复放电在慢性神经源性或肌源性疾病中均可出现。
肌强直放电
通常为20~150Hz的正相波或简单的棘波形态。
常见于强直性肌病。是肌纤维的异常放电。
单个肌肉轻度收缩时异常表现
长时限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常见于神经损害或再生后的神经传导减慢,也可见于神经损害的代偿后期,运动单位数量减少而范围扩大。
短时限电位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常见于肌肉疾病。运动单位内肌纤维数目减少时,可见于神经性损害早期或神经再生的早期。
高压电位
高压电位是神经再生时残存或再生的轴突代偿性支配到其他运动单位,使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总数增加的结果。
常见于脊髓或周围的神经性损害,或某些肌源性疾病的后期。
低压电位
由于肌纤维散在变性而使运动单位肌纤维密度减少的结果。
常见于各种肌源性疾病。
多相电位增加
由于肌纤维或神经轴索再生,使运动单位的各肌纤维不同时兴奋。
正常时多相电位不超过20%,因肌肉而异,过多或过分复杂通常属于异常。
常见于各种脊髓与周围神经疾病和肌肉疾病。
群放电位
随意或不随意收缩时产生的一群电位,往往成节律性重复发放,是许多运动单位电位的重合,各运动单位电位之间没有固定的关系。
大力收缩时肌电图异常
由于肌肉、神经损伤,导致可兴奋的运动电位减少,正常波形减少,或记录到波幅低、时限短的波形。
可见于运动神经元、神经根性疾病、周围神经病,也可见于肌纤维、肌细胞的变性坏死。
就医建议
临床检查异常
临床检查异常结果需要请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进行解读,并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