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前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
缺陷不同,症状不同,可表现为形态或结构异常,功能异常等
致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二者交互作用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有关
根据具体缺陷,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饮食疗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出生缺陷是指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得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
出生缺陷病种极多,已知的有8000~10000种,因此表现也极其复杂,可在出生时或出生一段时间后出现。
分类
常见的出生缺陷有以下几类。
染色体异常:如
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等。
功能障碍:如先天性聋、先天性盲等。
发病情况
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
出生缺陷患儿的死亡率在逐渐下降,2017年出生缺陷所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而2007年为3.5‰。
在发达国家,出生缺陷是造成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我国也逐渐出现这一趋势,出生缺陷在全国婴儿死因构成比排位由2000年的第4位(12.5%)上升至2011年的第2位(19.1%)。
致病原因
一般认为,出生缺陷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两者共同作用有关。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既可能来源于父母等直系亲属遗传,也可能来源于自身遗传物质异常改变。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化和染色体结构异常。
染色体数目变化:一般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如精子或卵子的减数分裂过程、受精卵得有丝分裂过程。
染色体结构异常:染色体发生断裂,出现缺失或发生异常的结构重组,产生结构异常。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等均可导致染色体结构畸变。
基因突变
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发生突然、可遗传的变异。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胚胎发育过程由多种复杂的信号转导通路共同调节,在此过程中,任何信号通路发生改变都可能导致出生缺陷。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通过影响母体外环境、内环境,以及胚胎周围微环境等影响胚胎发育。
生物性致畸因子:已确定的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物理性致畸因子:电离辐射、机械性压迫、损伤等对人体有致畸作用。
化学性致畸因子:部分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部分亚硝基化合物、部分烷基和苯类化合物、部分含磷农药,以及铅、镉、汞等重金属。
致畸药物:怀孕期间服用抗
肿瘤类药物(如
甲氨蝶呤等)或其他有致畸风险的药物,如链霉素、糖皮质激素、
丙硫异烟胺、地西泮、秋水仙碱等。
其他:孕期酗酒、大量吸烟、咖啡因、维生素缺乏、缺氧、严重营养不良等。
高危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血缘的亲属,尤其是父母等直系亲属患有出生缺陷,其异常的遗传物质有一定可能传递给后代,因此容易患病。
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的环境因素,可能会导致遗传物质出现异常,从而增加了出生缺陷的发生风险。
孕妇年龄35岁及以上。
孕期营养缺乏,尤其缺乏叶酸。
有出生缺陷、自然流产等不良妊娠史的女性。
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
主要症状
出生缺陷的病种繁多,表现可完全不同,可归结为形态或结构异常,功能异常等,部分疾病可能同时出现多种症状。
形态或结构异常
体表或接近体表的形态或结构异常,由于肉眼可见,一般相对容易发现。如
脊柱裂(多表现为患儿脊柱后方体表有膨出物、下肢乏力)、唇裂、
腭裂、
肛门闭锁、多指(趾)、并指(趾)等。
体内的形态或结构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食管闭锁,以及
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大多不能直接看到形态或结构异常,但可观察到对应功能的异常表现。
有些严重的异常(如
无脑儿)可危及生命,甚至在胚胎期死亡。
功能异常
器官功能异常
眼或视神经异常,可影响视觉,严重者可出现先天性盲。
耳或听神经异常,可出现听力异常,甚至聋。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则以发绀(口唇、指尖青紫)为重要表现。
肢体发育异常,可影响正常的肢体功能,如手部的抓、握、精细动作,足部的行走、支撑功能等。
生殖器官异常,如男性
隐睾(表现为阴囊内缺少或无睾丸),女性先天性性腺发育不良(表现为青春期乳腺不发育、外生殖器呈幼稚型、身材矮小等),可影响正常的生育功能。
免疫、代谢及其他功能异常
免疫功能异常: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容易发生各种类型的感染,出现反复发热等表现。
代谢功能异常:苯丙酮尿症患儿汗液和尿液中可有鼠臭味;白化病患儿可表现为毛发、皮肤颜色浅或呈白色等。
脑发育异常、代谢功能异常导致的代谢产物堆积,都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异常,出现智力障碍、性格异常、自闭、癫痫发作等表现。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果新生儿出生后发现有多指(趾)、并指(趾)、
脊柱裂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小儿内科
如果儿童有发绀、喂养困难、尿液气味异常、说话迟于正常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产科
如果产检发现胎儿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为出生前产检筛查发现胎儿可能存在出生缺陷,产妇应记录孕期用药、饮食、病史,以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等情况,供医生参考。
如为出生后发现出生缺陷,家长应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特点、是否有加重等情况,以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是否有发绀、喂养困难等症状?
什么时候发现的异常?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症状有没有减轻或者加重?什么情况下会减轻或加重?
病史清单
家里是否有人患过类似的疾病?
备孕或怀孕期间是否接触过电离辐射,铅、镉、汞等重金属,含磷农药,亚硝基化合物等?
怀孕期间是否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
备孕及怀孕期间是否健康饮食,及时补充叶酸等?
怀孕期间是否有酗酒、大量吸烟、摄入过量咖啡因、维生素缺乏、缺氧、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
检查清单
近3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
染色体核型分析、无创DNA检测、孕期血清学筛查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X线片、CT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人患本病,即有家族史。
母亲在孕期受到了相关环境因素影响,如电离辐射、接触铅等重金属、接触含磷农药等。
母亲在孕期有酗酒、大量吸烟、摄入过量咖啡因、严重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缺氧等情况。
临床表现
肉眼可见的畸形,经观察多可发现并明确诊断,如多指(趾)患儿,可发现手指(脚趾)数量多于5个。
无肉眼可见畸形的出生缺陷,临床表现常是发现异常和初步判断缺陷所在的重要依据,如发绀可能提示有先天性心脏病等。
实验室检查
基因检测
是诊断基因突变相关出生缺陷的主要依据,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并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多可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
是诊断染色体异常相关出生缺陷的主要依据,发现染色体异常即可明确诊断。
无创DNA检测
无创DNA检测是出生缺陷产前筛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并不能除外所有的染色体异常以及基因突变。
孕期血清学筛查
是产前筛查的重要项目,包括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游离雌三醇(uE
3)等。
常与影像学筛查项目结合,目的是尽早发现出生缺陷,采取应对措施。
其他
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粪便常规等检查,常用于明确患儿身体情况,以及评估肾脏、肝脏等功能情况。
TORCH检查是对刚地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是目前筛查、诊断胎儿结构异常最常用、安全、可重复的方法。
检查可发现如
无脑儿、严重脑膨出、严重开放性脊柱裂、严重胸腹壁缺损伴内脏外翻、单腔心、巨膀胱、
脐膨出等胎儿结构异常。
其他
X线片、CT、MRI等检查,一般用于患儿出生后的诊断、病情评估与监测等。
其他
心电图
可帮助判断有无心律失常。
肌电图
如有神经或肌肉功能障碍,可通过肌电图辅助判定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损伤。
鉴别诊断
出生缺陷病种很多,特点不同,因此鉴别诊断的方法不同。
有相似症状的出生缺陷
需要通过基因检测、影像学检查等明确鉴别。
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多有发绀的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具体的心脏异常。
与遗传相关的出生缺陷
一般症状相对复杂,例如
苯丙酮尿症患儿可同时出现
发育迟缓、行为异常、毛发颜色变浅、汗液和尿液有鼠臭味等表现。
对于遗传因素造成的出生缺陷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和/或
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帮助明确诊断。
出生缺陷一经确诊,需要医生进行严密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
基因治疗等。
一般治疗
对于影响患儿活动的出生缺陷,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活动。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应避免剧烈运动;白化病患儿应避免在日晒强烈时活动等。
手术治疗
出生后手术
手术是纠正、消除畸形和结构异常的最主要的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正常外观、结构和功能,包括开放手术和介入手术等。
介入手术可修复缺损的房间隔、室间隔。
唇腭裂患儿通过整形修复手术,可获得接近正常的外观。
多指(趾)者可行多指(趾)切除术。
出生前手术
产前筛查发现的出生缺陷,部分可通过宫内手术进行治疗。
如产前筛查发现严重的出生缺陷,必要时可施行
引产术。
具体手术的时机、方式等,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明确。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特定的药物可用于某些遗传代谢性疾病,通过药物补充缺少的物质或辅助机体代谢等。
如四氢生物喋呤缺乏型苯丙酮尿症患者除低苯丙氨酸饮食外,需要额外补充缺乏的四氢生物蝶呤。
心理治疗
部分出生缺陷的表现(如肢体畸形)可能会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必要时进行心理治疗。
基因治疗
对于某些基因突变明确的出生缺陷基因治疗更有效,如诺西那生钠用于治疗
脊髓性肌萎缩症。
基因治疗很多尚在研究中,风险、效果等没有完全明确,因此在接受治疗前应当咨询医生。
治愈情况
出生缺陷病种很多,因此治疗效果差异很大。
多数畸形相关的出生缺陷,经及时治疗后可基本消除,一般不影响正常功能,如多指(趾)、
室间隔缺损等。
部分出生缺陷,经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对生活影响较小,但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如
苯丙酮尿症等。
如果出生缺陷对脑等重要器官造成永久性损伤,及时治疗可能能够减小对生存时间的影响,但依然可能严重影响生存质量。
也有部分出生缺陷十分复杂,即使经过治疗,患儿生存时间仍然较短,如艾森门格综合征等。
危害性
微小、可纠正的出生缺陷,经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影响儿童正常生长发育,危害相对较小。
症状明显、危害较大或治疗困难的出生缺陷,不但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会带来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生活。
部分出生缺陷治疗困难、持续时间长,可能给家庭带来压力。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6个月以下患儿一般可正常母乳喂养,对于进食较困难者可少量多次喂养,以确保其营养供应。
6个月以上患儿可根据具体情况、营养需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
有特殊要求的患儿,应当按照医生要求调整饮食,如蚕豆病患儿应当避免食用蚕豆及蚕豆制品。
运动管理
如无骨骼、肌肉、心脏等疾病,一般可根据患儿年龄进行正常活动。
如患儿有
发育迟缓或智力障碍,活动时应当有家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对于有骨骼、肌肉、心脏等疾病的患儿,则需要根据身体情况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造成骨骼、肌肉损伤,或加重心脏负担。
卫生管理
如患儿缺乏自理能力,家长应当注意其卫生情况,定期洗澡清洁皮肤。
对于有免疫缺陷的患儿,应当注意手卫生,进食前后洗手,不用手触摸鼻孔、眼睛等部位,出入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如果患儿接受手术,需要注意伤口区卫生,定期消毒、换药,避免患儿哭闹,如出现红肿、出血、流脓等异常,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心理支持
患儿成长过程中,尤其是进入学校后直至成年期间,容易因出生缺陷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及时就医。
家长需要帮助患儿疏导不良情绪,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预防
出生缺陷重在预防,包括孕前干预、产前干预、产后干预等。
孕前干预
遗传咨询
孕前干预主要为遗传咨询,医务人员会提供相关疾病的知识、治疗方案、发生风险等信息,适用于以下可能发生遗传相关性疾病的人群。
双方或一方家庭成员中有出生缺陷、
肿瘤及其他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夫妻。
曾生育过明确出生缺陷儿的夫妻。
双方或一方本身有出生缺陷的夫妻。
已接触不良环境因素及患有某些慢性病的夫妻。
常规检查或常见遗传病筛查发现异常的夫妻。
其他:包括婚后多年不育、近亲婚配的夫妻,以及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
改善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避免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
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进出公共场所应做好防护,如佩戴口罩。
注意手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用手触摸口、眼、鼻等部位。
远离电离辐射,注意个人安全,避免机械性压迫、损伤等对人体有致畸作用的物理因素。
避免接触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烷基和苯类化合物、含磷农药,以及铅、镉、汞等重金属等。
避免服用抗肿瘤类药物(如氨甲喋呤等)和抗惊厥类药物(如
三甲双酮等),需要使用相关药物者,应在孕前进行咨询。
戒烟戒酒,避免摄入过量咖啡因。
均衡膳食,保证合理的营养素摄入,避免营养不良或肥胖。
适当增加新鲜水果、蔬菜等摄入,补充叶酸(每日400mg),避免维生素缺乏。
孕期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切勿自行服药。
孕期用药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咨询医生,医生开具处方药前应主动告知已怀孕。
产前干预
包括产前筛查、诊断,以及可施行的宫内干预措施。
产前筛查
一般用于低风险孕妇,应用于妊娠早、中期。
阴性结果说明患病风险低,但不等于不会患病。
阳性结果说明患病风险升高,但不作为终止妊娠的依据,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产前诊断
用于可疑出生缺陷胎儿的明确诊断,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产前诊断实验室检查需要取材,取材方法包括绒毛膜取样术、
羊膜腔穿刺术、脐带穿术等,取材后可通过染色体检查、基因分析或其表达产物测定(酶和生化测定)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主要是超声检查、胎儿镜检查,必要时还可补充MRI进行参考。
产后干预
新生儿疾病应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或减轻致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和生存几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