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接触一些外源性物质而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
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
皮肤或黏膜接触到有毒、刺激性或过敏的外源性物质引起
药物治疗为主,治疗的原则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
定义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性致病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性反应。
病程自限,一般去除病因后,处理得当,1~2周可痊愈,但再次接触可复发。
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以转为亚急性或慢性皮炎,呈
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长期抓挠造成皮肤破损,或水疱破溃,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并且遗留
瘢痕。
中医学“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属于不同外界物质引起的接触性皮炎的范畴。
分类
根据病程长短分类
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较急。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起病为亚急性,可为轻度的红斑。
慢性接触性皮炎:长期反复接触刺激性较弱的物质所致皮损慢性化等。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边界清楚;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由于皮肤多次接触过敏物质造成的。
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经过1~2周后如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皮损往往呈广泛性、对称性分布;易反复发作。
发病情况
以下人群接触性皮炎患病率较高。
长期贴膏药者。
植物养殖者。
理发师。
搬运工。
工矿企业工人。
长期接触农药者。
家庭妇女、洗衣店员工等,手经常接触热水、肥皂及去污剂、洗涤剂等的人。
建筑工人。
接触金属者,如汽车修理工、金属加工工人。
经常化妆的人。
医疗保健和牙科员工。
潜水员或游泳者,佩戴的面罩或护目镜上常有橡胶。
园丁和农业工人。
厨师和其他从事食品相关工作的人。
致病原因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触外源性致病物质,刺激皮肤或引发过敏反应所致。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两种。
原发性刺激物
一种刺激性很强,接触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病,如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工矿企业中最为常见。
另一种刺激性较弱,需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后才会致病,如洗涤剂、肥皂、有机溶剂、酒精、漂白剂、农药等。
接触性致敏物
接触物本身不具有刺激性,仅有少数人接触后在皮肤、黏膜上发生急性皮炎。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致敏物很多,主要有化学性、植物性、动物性3种。
化学性接触物
外用药,如抗生素软膏、硫磺软膏、
水杨酸软膏、樟脑、薄荷、酒精、碘酒、红药水(含红汞)、清凉油、
高锰酸钾、扑粉(主要是
氧化锌、滑石粉)、痱子粉等。
中药,如五虎丹等。
化学原料、镍、铬等金属及其制品、机油、染料(尤其某些衣料内含有偶氮染料)、农药等。
其他,如
甲酚皂溶液(来苏水)、橡皮膏、塑料玩具、药皂、洗衣粉,以及香水、染发剂、化妆品等。
植物性接触物
主要是某些植物的叶、茎、花、果等。常见有漆树、荨麻、橡树、银杏、
补骨脂、
猫眼草、某些菊科花属、少数瓜果、蔬菜、花粉等。
动物性接触物
动物的毒素,昆虫的毒毛如毛虫等。
发病机制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酸性物质可通过蛋白变性和细胞毒性引起表皮损伤,出现
皮肤红斑、水疱和坏死。
碱性物质能破坏脂质屏障,使蛋白质变性,继而引起脂肪酸皂化,最终使细胞水肿而产生细胞毒性,并使碱更容易渗透到皮肤深层,受损皮肤一般不出现水疱,而是表现为坏死。
刺激性溶剂主要是溶解表皮细胞间的脂质屏障,损伤皮肤屏障功能,长期接触皮肤可出现红斑、脱屑、干燥等表现,引起严重的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一般为典型的Ⅳ型迟发性过敏反应。
抗原穿透皮肤后,经过一系列反应使T
淋巴细胞致敏,使人体产生了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
当记忆T细胞再次接触到相同的变应原时迅速增殖活化为效应T细胞并释放炎症介质,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接触物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性不同,发生的皮炎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相同。
主要症状
发病部位
本病多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
手指、手掌或者手背上。
脸上,尤其是脸颊部位。
头皮、发际线、前额或者领口位置。
皮损特点
急性接触性皮炎
起病急。
典型皮损为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的红斑,有
丘疹或丘疱疹,瘙痒或灼痛,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破溃后呈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
少数可蔓延或累及周边部位。
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乏力等。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
接触物的刺激性较弱或浓度较低。
皮损开始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边界不清。
慢性接触性皮炎
长期反复接触某刺激物。
局部皮损慢性化,表现为以
鳞屑、
皲裂及皮肤
苔藓化为主,有时也可见到表皮剥脱。
特殊类型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皮炎
接触化妆品或染发剂所致。
轻者为接触部位出现红肿、丘疹、丘疱疹,重者可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水疱,甚至在全身泛发。
尿布皮炎
尿布更换不勤或尿布材质刺激所致。
发病部位:多发生在会阴部,可蔓延至腹股沟及下腹部。
皮损特点:皮损形态与尿布包裹范围一致,皮损呈大片潮红,亦可发生
斑丘疹和丘疹,边缘清楚。
舌舔皮炎
好发于干燥季节,常因经常用舌舔口唇及口周围皮肤所致。
表现为口周出现一圈红斑、脱皮及放射状小裂口。
芒果皮炎
口周接触芒果汁所致。
表现为口周出现红斑、丘疹及脱皮,伴瘙痒或轻度疼痛。
番茄汁、菜汤、口水也可以引起上述类似表现。
漆性皮炎
油漆或其挥发性气体引起的皮肤致敏,多累及暴露部位。
表现为潮红、水肿、丘疱疹、水疱,重者可融合成大疱。
有瘙痒或灼热感。
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
空气中的化学悬浮物如喷雾剂、香水、化学粉尘、植物花粉(如䐁草)为可能刺激来源。
表现为皮肤苔藓化、干燥,特别是上眼睑、面部等暴露部位发生皮炎。
系统接触性皮炎
水疱性手部湿疹
双掌、跖和手指侧面深在性水疱、瘙痒,偶有红斑,周期性复发或加重。
泛发性非特异性斑丘疹、水疱
发病部位:常密集或散在分布于肘窝、腋窝、眼睑、颈侧、外阴部或肘和膝屈侧皮肤。
皮损特点:多表现为斑丘疹、水疱,可伴点状糜烂、渗出、瘙痒。
狒狒综合征
又称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及屈侧疹。
发病部位:常发生在股内侧、阴囊、腹股沟及其他间擦部位或屈侧。
皮损特点:对称性、边界清楚的紫红色至淡红色斑。
多形红斑和血管炎样损害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如果皮肤接触特殊物质或暴露在某环境下,发生
丘疹、水疱、红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疼痛,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皮肤病变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
皮疹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可局部湿敷缓解瘙痒,尽量避免搔抓,以免引起出血和继发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疹的?
皮疹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疼痛等?
皮疹发生前接触过什么物质?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了?能不能自行缓解?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病史清单
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是否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组胺药(口服):
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氯苯那敏、苯海拉明
其他:维生素片/胶囊、蛋白粉、其他保健品
疾病诊断
病史
患者曾经接触过原发性刺激物或致敏物。
临床表现
斑贴试验
意义
斑贴试验是诊断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简单易行的方法,结果阳性提示变应原可疑。
方法
斑贴试验是将可疑致敏物按照一定的浓度放置于斑试器内,用斑试器胶带自下向上贴平。
一般将胶带置于受试者上背、手臂等部位,经过48小时后取下,医生会观察48小时、72小时、95小时后受试部位皮肤表现,来确定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
通过受试部位皮肤的变化来判断试验结果:
无任何反应为阴性。
出现轻微瘙痒发红为可疑阳性(±)。
出现单纯红斑、瘙痒为弱阳性(+)。
出现水肿型红斑、丘疹为中度阳性(++)。
出现显著红斑、丘疹及水疱为强阳性(+++)。
注意事项
皮炎的急性期或孕期一般不建议做这项检查。
斑贴试验期间,要避免剧烈活动、洗澡、抓挠等行为。
如出现明显不适时,要立即去掉斑试器,并及时去医院就诊。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
相似点:均可出现红斑、肿胀、丘疹等症状。
不同点:
急性湿疹起病迅速,
皮疹以红斑、丘疹、小水疱为主,边界不清,剧烈瘙痒。一般无刺激性物质接触史。
脂溢性皮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红斑等症状。
不同点:
脂溢性皮炎皮损表现为红斑伴有油脂状
鳞屑,无刺激物接触史,斑贴试验一般为阴性。
神经性皮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皮疹,伴有瘙痒。
不同点:
神经性皮炎是通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或焦虑情况下,出现于皮肤局部的皮肤增厚、皮疹,可伴有明显瘙痒。
主要出现于颈项部、肘部、腰部和腿部,且越焦虑紧张时,瘙痒加重。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并积极对症处理。治愈后应避免再次接触,防止复发。
一般治疗
积极查找变应原,去除诱发过敏的因素。
出现临床症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
避免搔抓,避免强烈日光或热风刺激。
不宜用热水烫洗,热水不仅不能缓解瘙痒,反而会加重病情。热水会加重红斑和水肿反应,甚至会引发水疱。
对于存留在皮肤上的刺激物质或毒性物质应尽快冲洗清除。
冲洗时可用清水、生理盐水或淡肥皂水。
接触物若为强酸性物质,可用弱碱性液体冲洗(如苏打水)。
接触物若为强碱性物质,可用弱酸性液体冲洗(如
硼酸液)。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治疗
根据皮损严重情况,选择适当的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轻度红肿、
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常用
炉甘石洗剂,可适当加用
苯酚或薄荷脑等帮助止痒。
急性接触性皮炎伴明显渗液时,可用硼酸、
醋酸铝等溶液进行冷湿敷;急性皮炎渗液不多时,可用锌氧油,适当加入糠馏油等来加强疗效。
亚急性及慢性接触性皮炎常用焦馏油类乳剂、糖皮质激素软膏等药物外用治疗。
外用药物一般避免接触眼部和其他黏膜,如接触尽快用清水洗去。如果皮肤用药处出现烧灼感或红肿等情况应停止用药,及时复诊调整用药。
系统治疗
主要以止痒和脱敏为主。
抗
组胺类药物:
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等常用,有止痒的效果。注意服用该类药物后,不得驾驶、高空作业以及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
糖皮质激素:重症及皮损泛发患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长期使用易引起血糖升高、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
抗生素:有并发感染者则加用抗菌药物。
其他:维生素C、
葡萄糖酸钙,也有抗过敏和止痒的疗效。
中成药
湿毒清胶囊:养血润肤,祛风止痒,用于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瘙痒。
用药提醒:应用药物应按照医生处方使用,不要擅自用药。
中医治疗
内治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可分为热毒湿蕴证、血虚风燥证、血虚风燥证等。
不同证型可采用不同药方,如化斑解毒汤合
龙胆泻肝汤加减、
当归饮子加减、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
中医治疗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使用。
外治
以潮红、丘疹为主者,选用三黄洗剂外搽,或
青黛散冷开水调涂。
伴大量渗出、糜烂,选用绿茶、
马齿苋等煎水湿敷,或10%
黄柏溶液湿敷,也可用鬼箭羽、冬桑叶煎水湿敷或洗涤。
其他治疗
光疗:紫外线照射皮损处皮肤,可以减轻炎症,改善皮肤外观,如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
治愈情况
接触性皮炎可以根治,经过正规治疗之后,局部的皮肤多能完全康复。但患者再次接触致病物质,会再复发。
轻症的接触性皮炎患者可能自愈,中重度患者一般难以自愈,因此中重度患者应该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延误时间导致病情恶化。
治疗效果与病程、是否及时治疗以及有无接触刺激物或过敏物质有关。
急性接触性皮炎,有自限性;一般去除病因后,经积极治疗,1~2周内可痊愈。
长期反复接触致敏物质可导致慢性接触性皮炎,呈红褐色
苔藓样变或湿疹样改变,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危害性
影响美观:正常皮肤受到破坏,看起来不美观,影响形象,从而产生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
影响生活:皮炎引起的瘙痒容易分散注意力,让人坐立难安,扰乱正常的生活。
感染: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长期抓挠造成皮肤破损,或水疱破溃,容易引起感染。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清淡,多饮水,每天摄入2000~2500毫升水。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避免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
禁止饮酒,少喝浓茶。
皮肤护理
存留在皮肤上的致敏物应尽快冲洗清除,冲洗时可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有明确变应原的人群,在生活中应该尽量远离致敏原。
避免搔抓、摩擦或肥皂水洗涤等,以减少创伤、出血。
皮肤清洁不可过勤,每天1次即可;沐浴时水温不宜过热,温凉水可以减轻瘙痒,选择中性清洁剂,避免刺激性较强的洗护用品。
洗浴之后可使用皮肤滋润保湿剂,滋润皮肤,改善皮肤功能,减少复发。
避免强烈日光或热风刺激皮肤,注意防晒、保湿修复等后续处理,避免留下
色素沉着等。
生活管理
保持居室环境安静、舒适、整洁,温湿度适宜,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如为过敏体质,应避免种植花草、饲养宠物等。
贴身衣物应采用宽松、柔软舒适的布料,避免衣物摩擦刺激皮肤。
保持衣物和床单的洁净。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适当锻炼,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散步、跳舞等,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心理调节
放松紧张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注意避免情绪紧张、焦虑等,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来缓解不良情绪。
家属多与患者沟通消除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
接触性皮炎无传染性,不会影响家人的健康,亲属应给患者更多的关爱。
预防
基础预防
尽可能找出并牢记致敏物质,避免再接触,以防复发;与职业有关者,建议更换工作环境,加强防护措施。
清洁皮肤:刺激物或致敏物接触皮肤后,需要立即清洗皮肤,一般能够去除大部分引起皮损的物质,并尽快就医。
加强个人防护,如戴手套、穿防护服、戴口罩或外涂防护霜。
饮食清淡,多食水果蔬菜,避免食用易致敏食物,忌辛辣刺激及海鲜等食物。
适量运动,增加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正常规律的生活起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抑郁。
特殊接触性皮炎预防
尿布皮炎
婴幼儿应勤换尿布,每日用温水清洗臀部、外阴及其周围保持清洁。
化妆品皮炎
选择正规渠道的化妆品。购买化妆品前,应先进行皮肤测试避免引起反应。
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
在化学粉尘防护方面,可以进行以下防护工作。
如工作场所安装良好有效的通风,排气及吸尘设备,减少车间有害气体及粉尘,设立浴室和更衣室。
加强个人防护,根据可能暴露的部位情况,穿工作服、长筒靴,戴手套、口罩、帽子、面罩、眼罩等防护用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