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酸钠为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是由N-乙酰
氨基葡萄糖和
葡萄糖醛酸组成的高分子黏多糖,在人体皮肤、关节滑膜液、脐带、房水、眼玻璃体中均有分布,具有较好的保水作用。
玻璃酸钠滴眼液滴入结膜囊后,对眼表组织起到润滑、保湿的作用。泪液稀释后随泪液自泪道排出。
适应证
玻璃酸钠的特性是可以在眼睛表面形成一种稳定、规则、长效的水分膜,不易被洗去,可以增加角膜前泪液膜的稳定性和容量,具有保持眼睛湿润的作用,能够长时间保护眼睛,其主要适应证是干眼症。
干眼症:玻璃酸钠能够代替泪液,滋润双眸,缓解干眼造成的眼表组织损伤。
干燥综合征:对于因干燥综合征引起轻度干眼的患者,可以选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来缓解症状。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对于因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而累及角膜、睑结膜、球结膜和眼睑病变的患者,常选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来缓解症状。
手术后、药物性、外伤、佩戴隐形眼镜等引起的角结膜上皮损伤,也可以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以促进损伤愈合。
药物起效时间
玻璃酸钠滴眼液为眼睛局部用药,一般在滴入眼睛内后便可迅速起效,缓解干眼的症状。
药物维持时间
玻璃酸钠滴眼液半个小时后在结膜、巩膜、外眼肌仍可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但在角膜、视网膜、脉络膜处的放射性较差,而结膜的放射性在24小时以后也降至阈值以下。因此本品维持时间在半个小时以上,因个人病情体质不同各有长短。
药物联用
与左
氧氟沙星滴眼液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联用,可以同时起到修复结膜角膜和消炎的作用,但使用时二者最好间隔30分钟。
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长期用吗?
不建议长期使用含有防腐剂的玻璃酸钠滴眼液,但是不含防腐剂的玻璃酸钠滴眼液可以长期使用。
虽然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玻璃酸钠,有促进泪腺分泌、补充泪液的作用,但是作为人工泪液,部分玻璃酸钠滴眼液含有防腐剂,长期使用,防腐剂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所以不建议长期使用。
玻璃酸钠滴眼液0.1%和0.3%有何区别?
二者的区别在于浓度的不同,因而自然黏稠度也不同。
0.1%的玻璃酸钠滴眼液较为稀薄,入眼后更加舒适,但留存时间较短,适用于轻度干眼症患者。
0.3%的玻璃酸钠滴眼液更为黏稠,入眼后可能会有眼睛发粘的不适感,但其具有稳定泪膜和修复角膜的作用,留存时间也更长,适用于中重度的干眼症患者。
禁用情况
对本品中任一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孕妇是可以使用
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但是建议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不含防腐剂的玻璃酸钠滴眼液会较好。
哺乳期妇女:玻璃酸钠滴眼液没有明显的使用禁忌,眼睛局部用药全身的吸收量是极小的,哺乳期妇女如果感觉眼睛干涩疲劳,是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的。
儿童:儿童是可以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的,但是具体的用法用量应当谨遵医嘱,且使用过程需要有家长监护。
老人:可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不良相互作用
本品不能和其他眼科用药同时使用,以免影响眼药水药效的发挥。
如果使用任何其他滴眼液,请在30分钟后再使用本品。
眼膏应在使用本品后使用。
剂型规格
玻璃酸钠滴眼液包括0.1%和0.3%两个规格,常见如下。
0.4ml:0.4mg
0.4ml:1.2mg
0.8ml:0.8mg
0.8ml:2.4mg
5ml:5mg
10ml:10mg
具体用法
用法
使用时头微微后仰,拉开下眼睑,挤压瓶子释放出一滴药液,将药液滴入结膜囊,慢慢闭上眼睛,让药液分布到整个眼球表面。
用量
一般情况:一次1~2滴,一日4~6次,需要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症状适当增减。
特殊情况:患
干燥综合征、斯约二氏综合征或干眼综合征的患儿,一次1滴,一日5~6次。
药物漏用
玻璃酸钠滴眼液适当增减使用次数及用量也是可以的,因此漏用一两次也不用太过担心,发现漏滴时可以补滴。
药物过量
玻璃酸钠滴眼液一般一次一滴,使用过量不易被吸收,一般不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但会造成药物浪费。
药物停用
因使用本品而出现
眼部瘙痒、烧灼感、眼睛刺痛、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时,应停止使用,严重者应到医院就诊。
泪膜稳定,干眼的症状解决了之后,可以停用本品。
使用本品症状未见改善时,应停止使用。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应停止使用。
不良反应的表现
使用后仅有极少数病例可能会出现眼部不适,如
眼部瘙痒、多泪、灼烧感、眼睛刺痛、结膜充血、视物模糊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当出现眼部瘙痒、多泪等眼部不适时,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不良反应立刻消失。如上述症状明显或持续存在,应立即停止使用该药,并马上去医院检查。
药物贮存
遮光、密闭,室温(10~30℃)保存。
其他
使用高浓度的本品溶液滴眼时,因药物涂布角膜表面,可能会造成视物模糊,用泪液或人工泪液稀释可缓解。
切勿将滴瓶头接触眼睑及其表面,以防污染。
为防止感染,不应与其他人共用本品。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