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过度(hyperkeratosis)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质层过度增厚,可发生于人或动物的任何部位,常因接触或摄入某种化学物质而致,亦可由病毒引起。角化过度可分为两种:①过度正角化: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②过度不全角化: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其临床表现因发生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不同原因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例如:
1.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型鱼鳞病(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EHK),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角蛋白原发性功能缺陷所致。主要表现为出生时就出现角化过度,伴红皮症。出生后全身
鳞屑即脱落,并出现全身湿润易破的红皮,随表皮增生再次出现鳞屑,随即出现广泛的水疱,水疱愈合后无
瘢痕。随年龄增长,水疱和红皮症状逐渐消失,表现为以屈侧和间擦部位为主的疣状角化过度。其他部位皮肤也可受累,但程度较轻。
2.角化过度型足癣
足癣是临床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俗称"脚气"。足癣分为
丘疹鳞屑型、水疱型、浸渍角化过度型、糜烂型、混合型五型。其中以角化过度型足癣最为顽固,临床上治疗较棘手。角化过度型足癣是非常常见的皮肤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足部
皮肤红斑鳞屑、角化过度,
皮疹呈环状或鱼鳞状,粗糙无汗,寒冬季节皮肤皲裂疼痛、妨碍行走。
3.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症
持久性豆状角化过度病(hyperkeratosis lenticularis perstans,HL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多为男性,在30~60岁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典型皮损为多发性、非对称性散在分布的1~5mm的棕红色疣状角化性丘疹,去除鳞屑后有红色基底,可有出血点、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度瘙痒。皮损好发于手足背部,其他好发部位为双小腿、上臂、前臂、大腿等,持续终身不退。另外,手掌、足跖和口腔黏膜也可受累。
4.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
乳头乳晕角化过度症(hyperkeratosis of the nipple and areola,HNA)是一个罕见的,散发的,良性的皮肤疾病,其发病部位既可以仅在乳头或乳晕,又可二者均被累及,既可为单侧的,也可双侧同时患病。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本病可能与性激素水平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和(或)乳晕肥厚,呈疣状或丝状角化过度,以及黑褐色
色素沉着。
5.局灶性肢端角化过度
局灶性肢端角化过度(focal acral hyperkeratosis,FAH),是一种少见的肢端角化性皮肤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发生在手、足。临床上典型的皮损为绿豆至黄豆大的角化性丘疹,呈圆形或卵圆形,淡黄色至白色或肤色,蜡样,半透明有时可以出现脐凹或呈扁平疵样,亦可以融合成斑块。
6.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病
汗孔角化病(porokeratosis)是一种少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慢性进行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上可分为8型,即经典斑块型、单侧线状型、浅表播散型、角化过度型、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炎症角化型、掌跖泛发性型和点状汗孔角化病。角化过度型汗孔角化病(hyperkeratoticvariant of porokeratosis)临床较少见,皮损多见于臀部和双下肢的摩擦部位,中心区增厚及边缘角化过度明显,而边缘堤状隆起不明显。
根据不同皮损以及皮损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外用药物细心护理,加速皮损的修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