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营养不良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的质地和成分发生了改变
可表现为甲粗糙、甲分离、纵裂、横沟、萎缩等,甲板失去光泽
可有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药物及局部因素等
以去除病因为主,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
定义
甲营养不良泛指各种原因造成的甲损害,包括甲的质地和成分等发生改变。
表现为指(趾)甲粗糙、
甲分离、纵裂、横沟、萎缩,甲板失去光泽,还可能有软甲、厚甲、钩甲等。
分类
按照病因,可分为特发性、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药物、局部因素等引起的甲营养不良。
致病原因
多种因素可引起甲营养不良。
特发性甲营养不良
无明确病因,可同时累及多个甲。20个甲板均受累时,称为20甲营养不良。
先天性甲畸形
与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有关。
遗传性甲营养不良
多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生甲生长畸形、发育障碍等。
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甲营养不良
手足口病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如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也会导致甲营养不良。
药物引起的甲营养不良
如
紫杉醇、
青霉胺、
氟尿嘧啶、依地那韦等,可导致甲色素沉着、甲萎缩或甲脱落,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
局部因素引起的甲营养不良
如经常吮指、咬甲,穿鞋不当导致挤压,外伤导致
甲下出血和甲床外伤等。
指(趾)部感染如细菌性甲沟炎等也可引起甲营养不良。
甲组织的良性或恶性肿瘤也会影响甲的结构,导致畸形。
经常接触有机溶剂、洗涤剂、酸碱等刺激性物质也可引起甲营养不良。
主要症状
甲营养不良常影响多个指(趾)甲,表现为指(趾)甲粗糙、
甲分离、纵裂、横沟、萎缩,甲板失去光泽,还可能有软甲、厚甲、钩甲等。
指甲粗糙
表现为粗糙、斑块状指甲。
脆甲
甲板脆弱,容易碎裂,常与甲母质受损有关。
手指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皮肤病,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也可以引起脆甲。
甲纵裂
甲板脆而薄,纵向裂口,可伴有疼痛感。
可以是先天畸形,也可以与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维生素缺乏、缺铁性贫血、糖尿病等疾病有关。
甲横沟
甲板横向的凹陷,与甲生长过程中突然受阻有关。也称比佑线或博氏线(Beau's lines)。
所有甲都受损,常与
甲沟炎、某些神经性疾病、营养性障碍,或是严重的急性全身性疾病有关。
如果全部指(趾)甲都有一条横沟,往往说明患者发生过麻疹之类的全身性疾病。
如果少数甲有横沟,可能与甲沟炎、外伤、湿疹等有关。
甲凹点
甲的表面出现小凹点。
与银屑病、斑秃、湿疹等相关。
甲肥厚
甲板肥大时,称巨甲。甲板一般很硬,游离缘可因甲床上的角质物而翘起。
可以是先天畸形,也可以是银屑病、湿疹、
甲癣等皮肤病患者的趾指甲表现。
甲弯曲
甲板变厚并卷起,生长时可向指腹弯曲,形成钩状,也称钩甲或爪状甲。
可以是先天畸形,也可以由甲反复外伤,
天疱疮、
鱼鳞病等皮肤病,以及周围血管病等引起。
甲中部营养不良
横向延伸的小裂缝,多与指甲创伤有关,如抠甲、习惯性抽搐等。也称为沟状甲营养不良。
甲萎缩
甲板萎缩变薄并变小。
可以是先天畸形,也可以由甲外伤、感染,或扁平苔藓、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皮肤疾病引起。
软甲
甲板柔软,薄而透明。
常见于先天性甲母质缺陷,或甲严重外伤、神经或血管营养障碍所致。
甲分离
甲板由游离缘起逐渐和甲床分离,但不脱落。
与银屑病、慢性湿疹、甲下
寻常疣、
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糙皮病等全身性疾病有关。
甲缺失或甲脱落
由甲根开始,甲板逐渐和甲床分离,最终脱落。
无甲
1个或多个手指及足趾没有甲板。
可以是先天性无甲,或严重感染、外伤,或梅毒、糖尿病等引起甲脱落。
甲异色
甲板失去正常的透明度而呈现多种颜色。
甲癣、甲周炎、梅毒等可使甲板呈现红色、黑色、淡绿或灰色等。
某些药物内服或注射可使甲变色,如砷剂(甲出现白色条纹)、金剂(甲黑褐色)、银剂(甲灰青)、
氯喹(甲床青黑色)、
四环素(甲黄色)等。
黄甲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疾病,除了黄色甲板外,还可有甲板增厚、过度弯曲、生长缓慢,伴有
淋巴水肿、
胸腔积液等。
线状黑甲
与外伤、妊娠、感染,以及
氟尿嘧啶、
补骨脂素等药物使用有关。可能由色素细胞痣或恶性黑色素瘤引起。
其他症状
甲营养不良常伴有其他原发病的症状。常见的皮肤病如银屑病、湿疹、扁平苔藓等表现如下:
银屑病
皮肤出现红色
丘疹或
斑丘疹,逐渐扩展为红色斑块,边界清楚,上覆厚层银白色
鳞屑,剥去薄膜可见点状出血。
湿疹
湿疹的皮损表现多样,常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常融合成片,边界不清楚。自觉瘙痒剧烈。
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的典型皮损为高起的紫红色扁平丘疹,粟粒或绿豆大小或更大,边界清楚,表面有蜡样薄膜,可见白色网状条纹。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出现指(趾)甲粗糙、
甲分离、纵裂、横沟、萎缩,甲板失去光泽,软甲、厚甲、钩甲等,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避免咬甲、锉甲等,以免改变甲损害形态影响医生观察。
如果有拍照记录甲病变的发展变化,可携带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指(趾)甲改变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甲处有没有瘙痒或疼痛?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
慢性肾脏病等?
有咬甲、吮指等习惯?
是否对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皮肤镜
真菌镜检及培养
皮肤组织病理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
慢性肾脏病等慢性病史。
可有咬甲、吮指等习惯。
可有甲部外伤史等。
临床表现
指(趾)甲粗糙、
甲分离、纵裂、横沟、萎缩,甲板失去光泽,还可能有软甲、厚甲、钩甲等。
皮肤镜检查
甲皮肤镜最初用于甲色素沉着的评估,目前已成为指(趾)
甲疾病诊断的常规工具。
皮肤镜可以观察甲半月、甲板、甲基质,并能评价治疗或手术效果。
病理检查
甲
肿瘤怀疑为恶性时,需要切除甲及周围组织做病理检查。
其他检查
因多种疾病可引起甲营养不良,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影像学检查。
鉴别诊断
甲营养不良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从甲的形态改变及伴随的其他症状可以进行初步诊断,还需要结合辅助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甲营养不良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对于病因不明确的甲营养不良目前无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选择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一般治疗
甲营养不良,如果有明确的病因,首先去除病因。
银屑病、
扁平苔藓、湿疹、
斑秃等皮肤病,手足口病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引起甲营养不良,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药物引起者,可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或停药。
如有经常吮指、咬甲,穿鞋不当等不良习惯者,建议改善日常行为习惯。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系统性药物治疗
有报道称对于锌缺乏的甲营养不良患者补锌,疗效较好。也有研究认为口服
维生素E能改善甲营养不良并加快甲生长速度。但尚缺乏充足的临床证据。
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
维A酸类药物,常用来治疗扁平苔藓或银屑病等皮肤疾病伴发的甲营养不良。
局部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对于
特应性皮炎、银屑病、扁平苔藓相关的甲营养不良,在甲周围使用糖皮质激素如
糠酸莫米松乳膏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局部涂抹糖皮质激素后,再进行塑料膜封包可以增加疗效。
可以采用局部皮损注射糖皮质激素,但会造成疼痛,可能发生甲萎缩等不良反应。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具有渗透作用,可迅速穿透皮肤,可治疗甲营养不良,并能缩短治疗疗程。
维A酸外用药
他扎罗汀可治疗银屑病甲营养不良,也可治疗斑秃伴发甲营养不良,有较好的疗效。
其他药物
局部使用维生素E乳膏可改善黄甲综合征。
物理治疗
补骨脂素联合长波紫外线(PUVA)局部照射治疗甲营养不良,可获得良好疗效。
其他物理治疗方法,还有点阵CO
2激光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Nd:YAG
激光治疗等。
手术治疗
当甲营养不良发生严重畸形,如严重的
嵌甲等,以及伴发甲
肿瘤者,需要进行甲切除治疗。
治愈情况
甲营养不良的预后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手足口病、轻度的甲外伤引起甲板下出血等导致的甲营养不良,可逐渐恢复正常。
特发性甲营养不良,如20甲营养不良,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自愈。
甲
肿瘤引起的营养不良,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发生病情恶化转移。
危害性
甲营养不良带来的手足疼痛等,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及心理健康有不良影响。
甲恶性肿瘤引起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甲营养不良如合并湿疹、
银屑病等疾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进食明确过敏的食物,以及鱼、虾、蟹等易致敏食物。
禁止饮酒,建议少喝咖啡、浓茶。
患甲护理
注意保护趾/指甲周围的皮肤,穿宽松舒适的鞋子,避免进一步挤压、摩擦等刺激。
保持手、足卫生,勤清洗。使用温和的清洗剂,洗完后完全擦干,保持干燥。
预防
手指/脚趾保护
加强劳动保护,预防手外伤,避免双手长期浸渍于水中或其他化学物质中,如有需要可戴防护手套。
在工作完毕后立即用清水冲净及拭干手指。
注意手、足养护,洗手或洗脚后,可以适当涂一些护手霜或凡士林。
选择宽松舒适的鞋袜,避免对足趾及趾甲的挤压。保持足部及鞋袜清洁、干爽,勤洗脚,及时更换潮湿的鞋子和袜子。
运动时,注意保护好足部,尤其是踢足球、打篮球等剧烈运动。
适当修剪指甲、趾甲,不要剪得过深。
纠正咬指甲、吮吸手指、用手撕或用牙咬倒刺的不良习惯。
手指有微小伤口时,可用碘酊消毒后,用无菌纱布包扎保护。
尽量减少使用甲油和美甲频率,避免劣质指甲油中的化学物质刺激,或美甲器具消毒不严,引发感染。
其他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银屑病、
扁平苔藓、湿疹、
斑秃等皮肤病,以及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如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慢性肾病、糖尿病等。
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用药或调整剂量,如
青霉胺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