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原刺激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红肿、风团样皮疹、脱皮等
致病原因与外界过敏原刺激及机体身体情况等因素有关
以药物治疗为主,日常避免接触过敏原
定义
过敏性皮炎是因为接触过敏原而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常见表现包括皮肤瘙痒、红肿、风团样
皮疹、脱屑等。
过敏性皮炎不具有传染性。若未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长期抓挠造成皮肤破损,或水疱破溃,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并且遗留
瘢痕。
分类
一般临床会根据病因将过敏性皮炎分类,常见类型如下。
药物性皮炎:因服用药物而引发。
接触性皮炎:因直接接触致敏物而引发。
光敏性皮炎:可能因光照刺激而引发。
过敏性皮炎的发病主要与接触致敏物或遭受致敏物刺激有关。
致病原因
接触过敏原
化学性接触物
外用药物:如抗生素软膏、
水杨酸软膏、酒精、碘酒等。
化学原料、镍、铬等金属及其制品、机油、染料(尤其某些衣料内含有偶氮染料)、农药等。
其他:如
甲酚皂溶液(来苏水)、塑料玩具、药皂、洗衣粉、香水、染发剂、化妆品等。
植物性接触物
主要是某些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常见有漆树、荨麻、橡树、银杏、桃等。
动物性接触物
如昆虫的毒毛如毛虫等。
进食过敏原
常见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甲壳类和贝类、鱼、小麦和大豆等,以及其相关制品。
吸入过敏原
尘螨、宠物毛皮屑、花粉为主要吸入性过敏原。
昆虫、植物纤维、真菌为次要变应原。
其他包括细菌、尘土、油烟、致敏性或刺激性气体和灰尘。
其他
对紫外线敏感以及服用或接触了光敏物质可导致
光敏性皮炎。
遗传因素会影响皮肤的屏障功能与免疫功能。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变应性疾病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
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可引起皮肤通透性增加和经皮肤表面水分丢失过多,导致皮肤干燥、脱屑,过敏原容易进入体内,诱发或加重免疫和炎症反应。
发病机制
当过敏原进入体内时,就会引起身体产生免疫反应。在这个免疫反应的过程中,会刺激机体分泌大量的
组胺,而组胺又会进一步导致过敏反应,进而出现过敏性皮炎,甚至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过敏性皮炎为一类疾病,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症状是皮肤出现
皮疹、瘙痒、红肿等症状,此处仅针对常见情况进行阐述。
主要症状
药物性皮炎
表现为用药后出现紫红色或鲜红的
斑疹、
斑片,伴随有瘙痒或疼痛。也可表现为类似荨麻疹一样的风团伴随剧烈瘙痒。
也可表现为躯干出现密集的针尖到小米粒大小的
丘疹或
斑丘疹,伴随瘙痒等。
接触性皮炎
主要表现为接触致敏物的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或者水肿,伴随瘙痒或者疼痛,抓挠后可破溃等。
急性
接触性皮炎:起病急。典型皮损为局限于接触部位边界清楚的红斑,有丘疹或丘疱疹,瘙痒或灼痛,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破溃后呈糜烂面,偶可发生组织坏死。
亚急性接触性皮炎:皮损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可伴有结痂。
慢性接触性皮炎:局部皮损慢性化,表现为以
鳞屑、
皲裂及皮肤
苔藓化为主,有时也可见到表皮剥脱。
光敏性皮炎
好发于面、颈、手背、前臂伸侧等暴露部位,严重者也可累及非暴露部位。多伴有瘙痒和烧灼感。
急性期多表现为暴露部位弥漫性、水肿性红斑,可有散在的丘疱疹和轻度渗出。
慢性期为暗红色、苔藓样、扁平肥厚的丘疹,搔抓后可呈现
苔藓样变。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会出现脱屑的现象。
并发症
皮肤感染
部分过敏性皮炎会伴有剧烈的瘙痒,搔抓使皮肤发生破损,并发感染。
其他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还可同时合并一些过敏性疾病。
如合并
变应性哮喘可伴有咳嗽、胸闷、喘息及呼吸困难等症状;
变应性鼻炎可伴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喷嚏等。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穿宽松的衣服方便检查。
就医前带好已用的药品。
不要涂抹化妆品或护肤品等,以免影响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或水肿等症状的时间?是连续出现还是偶尔出现?
是否伴有瘙痒、灼热、胀痛等症状?
是否有明显的原因引起的这些不适?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有所好转或变得更严重?
病史清单
发病前有没有接触过什么物质?
家属中是否有过敏性皮肤病等相关病史?
是否对药物、食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是否开始使用新的肥皂、乳液、化妆品或其他家用产品?
工作或爱好是否涉及经常使用与皮肤接触的物质?
是否曾使用药物或者遭受日光、紫外线灯照射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
既往有持久性日光暴露史、服用可疑药物/食物史。
家属中有过敏性皮肤病病史。
经常接触化学原料、镍、铬等金属及其制品、机油、染料、农药等。
临床表现
患者会有程度不等的皮肤瘙痒,特别是急性皮炎还伴有烧灼感或刺痛感。
皮肤可出现红斑、
丘疹或丘疱疹、水疱,搔抓以后可以出现糜烂、渗液、结痂。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如果血常规检查显示嗜酸性粒细胞过高,一般可确认为处于过敏状态。
特异性IgE检测
特异性IgE检测是体外确定Ⅰ型超敏反应变应原、进行脱敏治疗的关键。通过抽取患者的静脉血,加入特定的试剂,通过检测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E。
阳性结果说明患者对变应原致敏。
斑贴试验
明确患者的过敏原。
将可疑的过敏原粘贴在患者皮肤上,根据皮肤对过敏原的反应判断是否对该物质过敏。
点刺试验
明确患者的过敏原。
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可疑过敏液体滴于患者前臂,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如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于十五分钟内在点刺部位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出现痒的反应,或者颜色上有改变。
鉴别诊断
脂溢性皮炎
治疗目的:明确病因、脱离或避免接触过敏原。
治疗原则:根据症状对症处理,以药物治疗为主。
一般治疗
积极查找过敏原,去除诱发过敏的因素。
出现临床症状,应尽量减少局部刺激。避免搔抓,避免强烈日光刺激。
不宜用热水烫洗,热水不仅不能缓解瘙痒,反而会加重病情。热水会加重红斑和水肿反应,甚至会引发水疱。
对于存留在皮肤上的过敏物质应尽快冲洗清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治疗
根据皮损严重情况,选择适当的外用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轻度红肿、
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常用
炉甘石洗剂,可帮助止痒。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
他克莫司等,具有抗炎、止痒等作用。
早期加用抗生素类药物,尤其是治疗有渗出的皮损时,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预防感染。常用药物包括莫匹罗星、
夫西地酸软膏等。
外用药物一般避免接触眼部和其他黏膜,如接触尽快用清水洗去。如果皮肤用药处出现烧灼感或红肿等情况应停止用药,及时复诊调整用药。儿童药与成人不同,应严格遵医嘱使用药物。
系统治疗
糖皮质激素:重症及皮损泛发患者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有泼尼松。
抗生素:有并发感染者可加用口服抗菌药物。
治愈情况
过敏性皮炎患者如能明确过敏原,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能够得到良好的控制,症状可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患病者可正常生活。
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过敏原的再次接触,已经明确过敏原的患者如果能避免接触或暴露于过敏原环境内,则预后很好。
危害性
过敏性皮炎引起的瘙痒症状容易分散注意力,让人坐立难安,扰乱正常的生活。患者还可能伴有
变应性哮喘、
变应性鼻炎、皮肤感染等疾病。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如明已确过敏原应注意规避。
避免搔抓、摩擦皮损部分,以减少创伤、出血,平时用温水清洗即可。为防止患儿搔抓患处继发感染,可以给婴儿戴小手套。
保持床单干燥、柔软,衣服要柔软、宽松,从而避免摩擦刺激皮肤。
选择弱酸性的洗浴用品,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沐浴后擦干皮肤。
贴身衣物应采用宽松、柔软舒适的布料。
尽量避免强烈日光下的户外活动。外出一定做好防晒,包括物理防晒及化学防晒。如擦防晒霜、打伞、戴帽子等。
洗浴之后可使用皮肤滋润保湿剂,滋润皮肤,改善皮肤功能。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建议给存在严重过敏情况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建立救助卡片,说明过敏原、处理方法、联系人等信息,以供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
饮食管理
回避任何含致敏食物及其制品的食品。
应注意食物成分表,避免购买含致敏食物成分的食品。
对牛奶过敏的婴幼儿建议继续母乳喂养,母亲应在日常避免摄入含牛奶蛋白的食物。无法进行母乳喂养者,可选用氨基酸配方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
注意保证日常饮食平衡,可在医生或营养师建议下选择其他食物替代致敏食物。
给患儿添加辅食时,应该少量、逐一添加,食物应充分蒸煮后再给患儿食用。
忌食酒、辛辣(如辣椒、葱、姜、蒜)、海鲜等刺激性食物。
预防
过敏性皮炎的发生与诱发因素密切相关,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疾病的预防。
对于已知过敏原,却又无法避免的,如屋尘、尘螨过敏,可以尽量保持所处环境清洁,也可使用
脱敏疗法。
对光敏感人群应避免日照强烈时外出。减少光敏性食物的摄入,如莴苣、茴香、芹菜、苋菜等。
工作中加强个人防护,根据可能暴露的部位情况,穿工作服、长筒靴,戴手套、口罩、帽子、面罩、眼罩等防护用品。
选择正规渠道的化妆品。购买化妆品前,应先进行皮肤测试避免引起反应。
注意皮肤清洁和卫生,使用温和、无香味的肥皂和温水彻底冲洗。
保持正常规律的生活起居,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抑郁。
床品、衣物选择柔软舒适材质面料。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