痱子是炎热、潮湿季节多见的一种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疾病
表现为皮肤密集的丘疹或水疱,出汗后增多,有瘙痒、刺痛感
病因是高温湿热环境下,大量汗液排泌不畅,汗腺导管堵塞
治疗以清凉、止痒为原则,采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定义
痱子是夏季或炎热环境下常见的表浅性、炎症性皮肤病,是小汗腺导管内阻塞引起的。
分型
根据汗管损伤及汗液溢出部位,可分为4型。
晶型粟粒疹(白痱)
汗液溢出部位:皮肤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以下的汗管。
好发人群:新生儿,
高热环境中大量出汗者,长期卧床者,或衰弱者。
新生儿多为此类痱子。
红色粟粒疹(红痱)
汗液溢出部位:表皮内稍深处(棘层)汗管。
好发时间:多见于夏季,急性发病。
好发人群:幼儿、家庭妇女、高温作业者(如冶炼工人、印染工人、建筑工人)。
脓疱性粟粒疹(脓痱)
多由红痱发展而来。
深部粟粒疹(深痱)
汗液溢出部位:表皮-真皮交界处的汗管。
病因:红痱造成表皮中汗管闭塞。
好发人群:严重且反复发作红痱者。
发病情况
发病时间
本病为夏季、初秋高温和潮湿季节的常见病。
发病人群
好发于小儿、老年人,尤其是新生儿。
发病部位
容易发生在肘窝、腋窝、颈部、胸背部、妇女乳腺下、皮肤褶皱等部位。
痱子主要是由汗液排出不畅、汗管阻塞引起。
人体在高温闷热、潮湿环境中,出汗过多、不易蒸发,汗液在表皮角质层浸渍,致使汗腺导管口狭窄、阻塞。
汗液在汗腺导管内滞留,内压增高时汗管发生破裂,汗液就会外溢并渗入周围组织,刺激周围组织汗孔处发生
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
皮肤表面
葡萄球菌感染,或微球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加重炎症反应,也会造成汗孔堵塞,导致发病。
痱子的典型皮损是躯干或皮肤褶皱部位密集分布的小
丘疹、水疱或脓疱,出汗后增多,其他症状是皮肤瘙痒、刺痛等。
典型皮损
痱子的皮损主要有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具体皮损表现有所区别。
晶型粟粒疹(白痱)
好发部位
颈部、胸部、腹部。
皮损特点
密集多发、晶莹剔透的小水疱、
鳞屑,有自限性,可自然痊愈。
水疱
皮肤上迅速出现密集分布的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透明水疱,疱液清亮,壁薄且轻微摩擦就会破,周围不发红。
水疱可相互融合,多在1~2天内自然吸收。
鳞屑:水疱吸收后,残留在皮肤上的干瘪疱壁形成极薄的细小鳞屑,鳞屑会自然脱落。
红色粟粒疹(红痱)
痱子的常见皮损类型。
好发部位
手背、肘窝、颈、胸、背、妇女乳腺下、小儿头面部、臀部等。
皮损特点
红色丘疹、小水疱。
丘疹:皮肤上迅速密集分布圆而尖、针头大小的丘疹,周围轻度发红。
水疱:部分丘疹顶端有细小水疱,破溃后形成小而薄的结痂,数日后消退并脱落。
其他症状
常伴有明显瘙痒,轻度烧灼感、刺痛感,可引起小儿抓挠皮肤、哭闹等。
脓疱性粟粒疹(脓痱)
多由红痱发展而来。
好发部位
皮肤皱襞部位(四肢屈侧、会阴等)、卧床者背部、小儿头部。
皮损特点
丘疹、针头大小脓疱。
丘疹:丘疹皮损类似于红痱,密集的小丘疹,周围皮肤发红。
脓疱:丘疹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含脓液。
其他症状
瘙痒、刺痒,出汗后加重,引起小儿抓挠皮肤或哭闹。
深部粟粒疹(深痱)
多见于红痱反复发作后。
好发部位
成人躯干、四肢,面部及掌跖不发生。
皮损特点
深在丘疹、水疱:深在性丘疹、水疱与皮肤颜色一致,表面无光泽,高温或出汗后
皮疹明显增大,不易擦破,刺破后有透明浆液流出。
其他症状
皮损广泛发作时,可有全身出汗减少或无汗。
严重时可导致头痛、眩晕、疲劳、食欲缺乏、嗜睡等。
并发症
无汗症
深痱皮损广泛发生,可有持续性汗腺损害,引发全身出汗减少或无汗。
热衰竭
深痱
无汗症病情严重时,可引起热带性汗闭性衰竭、
热衰竭,出现无力、头痛、眩晕、食欲缺乏、嗜睡等全身症状。
继发感染
可因抓挠皮肤而引起继发皮肤感染、脓疱等。
多汗症
深痱发生无汗症者,可能有代偿性的局部多汗症,表现为面部、腋窝、手足汗多。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在炎热环境中出现躯干或褶皱部位皮肤上的密集
丘疹、水疱、脓疱,建议及时就医。
皮损破溃后红肿、疼痛、流脓,伴发热、寒战,建议立即就医。
小儿内科
小儿身上出现密集丘疹、水疱、脓疱,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避免剧烈搔抓皮肤病变,以免引起继发感染。
皮肤病变的形态可随时间发生变化,手机拍照保存既往皮肤病变的形态,可能会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肤病变出现在哪些部位?
皮肤病变出现多久了?
皮肤病变会在出汗后增多吗?什么情况下会减少?
病变部位有没有接触过特殊的物品或化妆品?
病史清单
是否对某些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
家里或工作环境怎么样?有没有正常的通风和降温措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口服):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
头孢拉定等
诊断依据
痱子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生活环境特点、症状、体格检查等,一般无需其他检查。
病史及生活环境特点
高温、湿热气候或环境下发病。
穿着化纤材料等不透气衣服。
长期卧床。
多汗,如发热、肥胖、剧烈运动等。
临床症状
发生于新生儿、幼儿或成人躯干或皮肤褶皱部位。
皮肤上密集分布的小水疱、
丘疹,出汗后加重,降温后减轻。
轻微瘙痒、刺痛等。
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皮损分布部位及具体皮损形态特征。
皮肤褶皱部位(手背、肘窝、妇女乳腺下、会阴等)或颈、胸、背部密集分布的丘疹、水疱、脓疱。
实验室检查
医生怀疑为脓痱时可能要取脓液进行细菌培养检查。
检查结果通常为阴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此项为有创检查,并非常规检查项目,一般仅适用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
检查结果显示为汗管顶端内有角质层或角质层下水疱,
中性粒细胞浸润;或与汗管相通的表皮生发层中有棘细胞层水肿性水疱,真皮及导管周围组织内
淋巴细胞浸润;或水疱内中性粒细胞;或真皮内导管破裂、淋巴细胞浸润,导管表皮内部分海绵形成。
皮肤镜检查
不是必做的检查,可观察到肉眼看不到的皮肤表面及皮下损伤情况。
鉴别诊断
新生儿脓疱病
相似点:新生儿常见病,皮肤水疱。
不同点:
新生儿脓疱病发病急剧,传染性强,开始为红斑,快速出现水疱并增大,为豌豆至核桃大小,可见脓疱,容易在产科或婴儿室引发流行;痱子主要在夏季或高温闷热环境下发病。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相似点:新生儿容易发病,皮损为丘疹、脓疱,可自然消退。
不同点:
新生儿中毒性红斑多在新生儿出生后4天内发病,皮损为红斑、丘疹、风团、脓疱。无痱子发病原因。
夏季皮炎
相似点:夏季高发,皮肤丘疹。
不同点:夏季皮炎多对称分布于四肢,
皮疹为大片红斑基础上的丘疹、丘疱疹,一般有剧烈瘙痒症状;痱子好发于褶皱部位,瘙痒、烧灼等自觉症状不明显。
湿疹
相似点:皮肤上丘疱疹。
不同点:湿疹多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皮损主要为红斑基础上的丘疱疹,形态多样、对称分布,任何季节都可发生,瘙痒明显,多有遗传过敏史;痱子常见于夏季、高温闷热环境,轻度瘙痒。
毛囊炎
相似点:皮肤上丘疹、脓疱。
不同点:毛囊炎是由细菌感染毛囊口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多见于头面、颈部、臀部、会阴,皮损初期为红色丘疹,后出现丘疹中央脓疱,周围发红;湿疹是由于人在高温闷热环境汗液排出不畅引起的浅表性炎症反应,好发于腋窝、皮肤褶皱部位等。
痤疮
相似点:皮肤出现丘疹、脓疱。
不同点:痱子中红痱的特点是红色基底上的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脓疱,凉爽时会好转。痤疮就是粉刺、丘疹、脓疱,一个小包,上面白头,可伴炎症红斑和水肿,比痱子稍大,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环境降温、保持皮肤干燥即可减轻症状、痊愈。
可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居家治疗,病情严重者可采用药物治疗。
药物需经医生指导后谨慎使用。不建议自行采用偏方或家庭常备药物(如花露水、
风油精)涂抹痱子皮损部位,以免对皮损产生刺激。
一般治疗
降温除湿
适度降低生活环境温度,如夏秋高温潮湿季节使用空调、电扇等降温,室内温度保持在22~26℃比较适宜。
梅雨季节或空气湿度较高时,可使用空调除湿。
注意避免空调直吹,以免着凉。
可用柔软的干毛巾包裹冰块进行局部冷敷,以减轻瘙痒、刺痛症状。
小儿护理
夏季注意给小儿降温,尽量用透气、柔软的包被,并定时松解查看有无异常。
注意及时给小儿擦汗,如果出汗较多、衣服发潮,应及时更换衣服。
给小儿穿着透气的纯棉衣服,避免穿着化纤材质的衣服。
保持清洁
高温潮湿季节最好每天洗澡。
可每日用温水清洁皮损部位,自然风干。
没有皮损的正常皮肤可定期去角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摩擦皮肤。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以清凉、止痒、收敛为主,多数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少数需要口服药物。
外用药物
清凉止痒剂
外用清凉止痒剂是治疗痱子的常用方法,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
痱子粉具有吸汗、消炎、止痒等作用。在使用时应注意不要涂抹过厚,否则容易堵塞毛孔,使汗液排出不畅。
薄荷酊有清凉止痒等的作用。
激素类药物
治疗红痱时,局部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乳膏或洗剂,可明显减轻瘙痒、控制炎症;应注意症状严重者才使用,并非常规治疗。
抗菌药膏
如继发皮肤感染,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药膏控制感染。
异维A酸
深痱者可使用
异维A酸治疗。异维A酸具有抑制痱子再生、促进角质脱落等的作用,但临床较少用。
炉甘石洗剂
瘙痒严重者还可使用
炉甘石洗剂外洗,以缓解瘙痒、去除红肿。
口服药物
抗菌药物
皮肤损伤严重且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口服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常用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红霉素、甲硝唑等,也可使用头孢类抗生素,如
头孢拉定、
头孢氨苄等。
抗组胺药物
少数出现严重或难以控制的瘙痒者,可适当使用抗
组胺药物缓解瘙痒。
中成药治疗
外用药物
以清凉止痒为主要治疗原则,常使中成药消痱散,也可用灯亮
金银花、
野菊花和适量鲜
紫花地丁煎水,外洗。
口服药物
以清暑解毒、消炎止渴为主要治疗原则,可选用
清暑解毒颗粒、
六神丸等。
治愈情况
本病为夏季常见病,预后良好。
即使未经治疗,也能自然消退。
可能会复发。
危害性
多数病情较轻,没有明显危害。
继发感染:可能因不断搔抓引发继发皮肤感染。
日常管理
改善环境
改善平时居住和生活的环境,加强室内通风散热,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可使用开空调、开电扇、开窗等方式,减少出汗、促进汗液蒸发。
梅雨季节或环境中适度较高时,应适度降低空气适度,可使用空调的抽湿模式,或抽湿机,下雨时少开窗。
高温季节日晒强烈时应减少室外活动,避免长时间剧烈户外活动。
保护皮肤
保持皮肤清爽干燥,定期洗澡。
出汗后及时擦干、更换衣物。
避免搔抓皮肤,尤其要注意小儿,可剪短指甲。
穿着柔软、透气的衣服,避免穿通风不良的化纤材料衣服。
选择柔软、吸汗的纯棉床品,定期清洁、更换。
调整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冬瓜等。
多喝水,尤其是出汗后更要及时补充足量水分,必要时喝淡盐水。
避免辣椒、花椒、烈性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是高温季节。
预防
环境
保持室内通风、凉爽。
服装
穿宽松、透气、吸汗的衣服,及时换洗潮湿的衣服。
皮肤
保持皮肤干爽,出汗后及时擦干,定期洗澡。
生活护理
出现痱子后如果症状不重,一般无需就诊,保持皮肤清爽干燥,可薄涂痱子粉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