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是一种防腐剂和消毒剂,可杀灭细菌及部分真菌,对芽胞和病毒无效,不受脓液及其他有机物的影响。本品作用于组织局部对神经末梢有麻醉作用,故可止痒。主要用于杀菌、防腐。
适应证
低浓度苯酚可以用于小范围的皮肤消毒、止痒。
苯酚外用治疗皮肤真菌感染,如手癣、足癣、
汗疱疹等。
苯酚还用于各种外科器械、房屋的消毒和排泄物的处理。
用于雀斑、黄褐斑的脱色治疗。
起效时间
该药物起效时间是多久⽬前尚没有明确数据,与药物剂型、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请遵医嘱使用。
维持时间
该药物维持时间是多久⽬前尚没有明确数据,与药物剂型、浓度、用途等因素有关。请遵医嘱使用。
药物联用
苯酚与樟脑组成樟脑苯酚溶液的复方制剂,是一种口腔科常用的消毒防腐剂,樟脑可减少苯酚的刺激性,用于
牙髓炎、龋齿窝及牙根管消毒。
苯酚与水杨酸组成水杨酸苯酚贴膏的复方制剂,用于治疗鸡眼。水杨酸可软化皮肤角质,还可以抗真菌。苯酚则具有杀菌、止痒。两种药物联合作用,可有效祛除鸡眼。
禁用情况
对苯酚过敏者禁用。
化脓者禁用。
过敏性皮肤疾病不用苯酚消毒。
皮肤破溃和伤口处禁用。
禁用于食物或餐具的消毒。
禁用于膀胱镜等的消毒。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
高浓度苯酚用于脱色治疗时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
苯酚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孕妇应避免接触。
哺乳期女性
苯酚具有毒性和腐蚀性,哺乳期应避免接触。
注意,不得使用苯酚对食物、餐具及婴幼儿奶瓶等消毒。
儿童
婴幼儿不得使用苯酚。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老人
老人使用苯酚制剂与成人相同。
不良相互作作用
苯酚遇碘、溴即生成沉淀,遇碱式
醋酸铝溶液即发生白色沉淀,如溶液中含甘油,则可阻止沉淀发生。
苯酚与碱性盐类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不相容,升高pH、与血液或其他有机物质结合,本品的抗菌活性均会降低。
剂型规格
溶液剂:1%~10%。
油剂:1%~2%。
酊剂:5%~10%。
软膏剂:2%。
具体用法
用法
外用,详情请遵医嘱。
用量
止痒、止痛:1%溶液或2%软膏用于皮肤杀菌和止痒;按一定比例配制樟脑酚液,用于牙科止痛。
中耳炎及
外耳道炎:1%~2%甘油溶液滴耳,可有消炎、止痛作用。
皮肤消毒:10%水溶液涂拭阑尾残端,烧灼、消毒小的溃疡面。
皮肤真菌感染:手、足癣、
汗疱疹等用5%~10%酊剂局部涂擦。
脱色治疗:雀斑、黄褐斑等可用95%苯酚溶液局部点拭。
物品消毒:3%~5%的水溶液用于器械、室内、排泄物消毒。
防腐:0.5%溶液用于生物制剂防腐。
药物漏用
苯酚为外用,如有药物漏用情况,可立即补用。如有特殊情况,应在医⽣指导下使用。
药物过量
暂无权威资料记录过量使用的处理经验,没有特效的解药,应进行对症治疗。如不慎过量,可以用甘油或植物油清洗皮肤,或用大量水冲洗。出现不适,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药物停用
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如果症状持续发展,应及时就医。
不良反应的表现
苯酚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可引起烧灼感,使皮肤发白或产生红斑。
高浓度溶液(20%以上)有腐蚀作用,可使局部组织发生皮炎和坏死。
苯酚对组织的穿透力强,长期或大面积应用可经皮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
误食苯酚可出现疼痛、恶心、呕吐、出汗和腹泻。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外用苯酚如果产生局部刺激,如烧灼感、瘙痒等,可用甘油或植物油清洗皮肤,或用大量水冲洗。
高浓度苯酚溶液用于脱色治疗时,需格外谨慎,应小心点涂于患处,局部皮肤变白时立即涂丙二醇中和。
发生苯酚中毒时,应立刻送医急救,措施包括:洗胃(误食苯酚)、使用甘油清洗接触苯酚的皮肤(接触苯酚)、补液治疗、持续吸氧(发生昏迷时)等。
药物贮存
遮光,密封(10~30℃)保存。
远离火种、热源。
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不能混合储存。
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其他
如果苯酚不慎滴溅到眼中,用水或0.9%
氯化钠溶液冲洗至少10~15分钟。
使用苯酚消毒时,一定要看清浓度,仔细阅读说明书,如有医嘱,应严格遵医嘱使用。
多次使用可使织物变黄、橡胶制品变脆、油漆剥蚀等。苯酚呈酸性,浸泡器械时应加入碳酸氢钠与甘油,以防器械生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