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哌林为非麻醉性强效镇咳药,起效快,可同时作用于中枢和外周,无成瘾性。通过阻断来自肺、胸膜牵张的神经兴奋来镇咳,也可用于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
适应证
苯丙哌林常用于刺激性干咳,及其他原因(如吸烟、感染、过敏等)引起的咳嗽。
刺激性干咳:苯丙哌林常作用于咳嗽比较严重,且比较频繁,咳嗽无痰或者少痰的干咳情况,有强效止咳作用,通过阻断肺迷走神经反射来抑制咳嗽。
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咳嗽: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引起的咳嗽均能够使用苯丙哌林止咳,有强力止咳作用。
应注意,本品不适用于痰多者。
药物起效时间
不同剂型药物起效时间不同,苯丙哌林口服吸收较快,一般口服后15~20分钟内发挥药效。
药物维持时间
苯丙哌林的不同剂型的药物持续时间不同,如缓释片保持药效时间可达12小时,其他剂型药效一般约为4~7小时,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联用
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品,请在使用苯丙哌林前向医师或药师咨询。
苯丙哌林和右美沙芬的区别?
苯丙哌林为非麻醉性镇咳药,可通过阻断肺及胸膜等外周神经冲动,同时也直接对咳嗽中枢产生抑制作用而镇咳。
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主要抑制延脑的咳嗽中枢而发挥作用。
治疗咳嗽应根据症状、咳嗽分型、持续时间来选药。刺激性干咳或阵咳者宜选苯丙哌林等;剧烈咳嗽者首选苯丙哌林,该药见效迅速,镇咳效力比
可待因强,次选
氢溴酸右美沙芬;白天咳嗽者可选用苯丙哌林,夜间咳嗽者可选用氢溴酸右美沙芬。
禁用情况
对苯丙哌林过敏者禁用此药。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者慎用此药。
孕妇慎用。
痰多者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
苯丙哌林在孕期的用药安全性尚未确定,所以孕妇慎用。
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因苯丙哌林对于哺乳期妇女用药未进行安全性评价,用药期间建议暂停哺乳。
儿童
12岁以下儿童使用苯丙哌林用药未进行安全性评价,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老人
老年人肝、肾功能多低下,为安全起见,应当慎用。
不良相互作用
禁止联用
目前尚无权威资料指导本品不能与哪些药物联用,如需同时使用其他药物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
谨慎联用
目前尚无权威资料指导本品需谨慎与哪些药物联用,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药物,用药前请咨询医生,并将您所有已确诊的疾病及正在接受的治疗方案告知医生。
苯丙哌林不同剂型有不同的使用方法,用量也不同,应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根据实际病情使用。
剂型规格
苯丙哌林在临床药物中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
磷酸苯丙哌林片剂、胶囊剂:20mg/片或20mg/粒(以苯丙哌林计)。
磷酸苯丙哌林颗粒剂:20mg/袋。
磷酸苯丙哌林分散片:20mg/片。
磷酸苯丙哌林缓释片:40 mg/片。
磷酸苯丙哌林双层缓释片:79.2mg(相当于苯丙哌林60 mg)/片。
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液:10mg/10ml;20mg/10ml;80mg/80ml;100mg/100ml;200mg/100ml;120mg/120ml。
具体用法
磷酸苯丙哌林片剂、胶囊剂
口服,成人每次20~40mg,每天3次。
磷酸苯丙哌林颗粒
溶于温水服用,成人每次20~40mg,每天3次。
磷酸苯丙哌林缓释片
口服,40 mg/片,成人每次40mg,每天2次。
磷酸苯丙哌林双层缓释片
口服,79.2 mg(相当于苯丙哌林60 mg)/片,成人每次1片,每天2次。
磷酸苯丙哌林口服液
口服,成人每次20~40mg,每天3次。
磷酸苯丙哌林分散片
口服,吞服或用少量水溶解后服用。成人一次20~40mg,一日3次,或遵医嘱。
药物漏用
如果只是偶然一次漏用,不要过于担心。如果没有明显的不适,是不必过度担心的。
药物漏服时间若大于下一次用药间隔的一半则无需补服,下次用药时间按照正常剂量即可,不可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如果每日服用该药三次,早上8点时第一次服用,若下午1~2点左右忘记服药,间隔不超过2小时时,可以服药一次。如果已接近下次服药时间(晚上10点左右),只需服用一次药物剂量即可,不可多服。
药物过量
目前尚无关于苯丙哌林过量使用的研究资料,请遵医嘱服用,如不慎过量,还请密切关注身体情况,出现不适,还请及时就医。
药物停用
用药后出现口干、口渴、倦怠、乏力,口咽麻木,胃部烧灼感、食欲缺乏等症状时停止用药。
少数患者可出现
皮疹、药热等过敏反应,当立即停药,症状严重者及时就医。
如按疗程用药后,症状缓解、消失,应遵医嘱停止用药。
表现及处理方法
一般不良反应
如轻度口干、头晕、恶心,胃部烧灼感、食欲缺乏。
症状较轻者可观察,同时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如无缓解立即就医。
神经系统反应
口干、口渴、倦怠、乏力,口咽麻木。
其中口咽麻木为一过性,如症状消失可继续用药,如其他症状严重,应立即停药,停药后观察,若无好转立即就医。
过敏反应
立即停药,停药后观察,若无好转立即就医。
药物贮存
遮光,密闭,在阴凉处保存。
儿童或宠物一旦咀嚼或吞食新的或使用过的本品,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应妥善保存、处理本品,确保儿童、宠物或其他人接触不到本品。
其他
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若已知对海鲜类食物过敏,如鱼、虾、蟹、贝类、海带、紫菜等,建议短期内避免食用,特别是过敏反应者,以免引起严重过敏反应。
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等,减少过敏现象产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