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遗传、雄激素诱导、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
表现为皮脂溢出部位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
多数中年逐渐缓解,积极治疗可好转,部分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痤疮是什么?
定义
痤疮是一种皮肤毛囊皮脂腺发生的慢性炎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
痤疮皮肤损害包括粉刺、炎性丘疮、脓疱以及结节、囊肿及
瘢痕等,对于容貌有一定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青少年多见。
痤疮主要分布在皮脂分泌旺盛部位。常见于面部、颈部,其次是胸、背、肩、头皮等。
分类
痤疮最常见的类型是
寻常痤疮,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
寻常痤疮
大多在青春期发病。可出现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种形态的
皮疹。
聚合性痤疮
属较严重类型,表现为结节、囊肿、窦道及瘢痕,好发于男性青年。
暴发性痤疮
患者病情可突然加重,并出现发热、关节痛、贫血等全身症状。
化学诱导性痤疮
药物性痤疮:雄激素、糖皮质激素、卤素等导致的痤疮样损害。
化妆品痤疮:皮肤清洁剂中的抑菌物质、皂类或洗面奶内含的脂肪酸盐,多种化妆品、香波、防晒剂、增白剂、发胶及摩丝等均可能引起皮脂分泌开口堵塞或毛囊口炎症,引起痤疮。
还有一些特殊人群的痤疮,如婴儿期由于母体雌激素在胎儿阶段进入体内所引起的婴儿痤疮。某些女性的痤疮可能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发病情况
各个年龄都可患病,多见于15~30岁的青年男女,男性发病率略高。
痤疮怎么治疗才能彻底去除?
痤疮多指寻常痤疮,需根据痤疮严重程度遵医嘱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清洁皮肤和饮食,才能彻底去除痤疮。
一般轻度以外用药治疗为主,如
过氧化苯甲酰等,中重度除外用药治疗之外,还需要配合系统用药,如应用抗生素及
维A酸类的药物。
患者需要注意饮食,适当的控制油腻、甜食的摄入,注意清洁皮肤,做好保湿防晒。
脓疱型痤疮可以针挑吗?
脓疱型痤疮不建议患者自行针挑,操作不当会导致局部皮肤感染化脓,甚至后期会导致痤疮性瘢痕,造成严重后果。
建议患者去医院诊治,严格消毒后,可以针挑去脓,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针挑后需要遵医嘱配合外用消炎药物,如
莫匹罗星软膏、过氧化苯甲酰等。
痤疮自愈的方法是什么?
大部分痤疮患者30岁以后症状会减轻,有些会自愈。
早期轻症痤疮患者在注意清淡饮食、保证充足睡眠、注意皮肤护理后可能自愈,如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的控制油腻、辛辣、甜食的摄入,注意清洁皮肤,保证皮肤的清洁、控油、去脂,抑制微粉刺的形成,做好保湿防晒。中重度痤疮很难自愈,建议遵医嘱配合药物治疗等。
致病原因
痤疮的发病原因相对较多,且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致。
主要病因
雄激素水平异常:痤疮发病的关键因素。
皮脂分泌旺盛: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促进皮脂大量分泌。
毛囊周围细胞角化异常:可导致皮脂排泌受阻。
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以及上述3个病因共同引起的炎症反应,一起作用导致痤疮发病。
其他病因
遗传因素:常有家族聚集性发病,故推测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药物因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物、含卤素类药物、锂制剂、雄激素类药物等,或摄入过量维生素B12,可能会促使痤疮发生。
饮食因素:高糖饮食与痤疮加重有关;辛辣刺激性食物、乳制品也可能会加重痤疮。
环境因素:高温、通风不良的环境更容易诱发痤疮,如厨房、车间等,或经常戴头盔、长时间戴口罩。
心理因素: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是促使痤疮发生的常见原因。
吸烟饮酒:吸烟、饮酒增加痤疮发病的风险。
肥胖:肥胖可能与痤疮发病有关。
月经周期:部分女性在经前容易出现或加重痤疮。
发病机制
进入青春期的男性及女性,因正常的身体发育,会出现雄激素分泌旺盛的情况,或雄激素、雌激素水平失衡。
毛囊皮脂腺是皮肤上独立的内分泌组织,受性激素调控。人体内雄激素含量增多会引起皮脂腺肥大、皮脂腺功能旺盛,导致皮脂分泌增加。尤其是在皮脂腺分布较多的部位,如面部、颈部、胸、背、肩等处。
皮脂分泌增加,为微生物在皮肤上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油脂和厌氧环境,因此毛囊内的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更容易大量繁殖。
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水解皮脂中成分,可以刺激毛囊导管处的角质发生细胞增殖、
角化过度。
毛囊周围细胞角化过度,使毛囊口变小、变窄、堵塞,阻碍了皮脂的正常分泌和排出,因此多余的皮脂和角质栓会堆积在毛囊口,形成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过度增殖,其代谢产物可以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炎性
丘疹变为囊肿。
痤疮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
寻常痤疮,典型表现是毛囊口部位的粉刺、炎性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
瘢痕等,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人们平时所说的“皮肤出油”)。
主要症状
好发部位
皮脂腺分布密集部位,如面颊、额部、下颌、胸部、背部、头皮及肩部。
多对称分布。
病程变化
初期一般为圆锥形丘疹,和毛囊一致,常见白头粉刺或黑头粉刺。
加重后,皮损可形成炎性丘疹,顶端有较小脓疱。
继续发展可形成红色结节或囊肿,大小不等,挤压时有波动感。
严重时会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容易遗留窦道或瘢痕。
典型皮损
白头粉刺(闭合性粉刺)
毛囊口堵塞、皮脂堆积,形成白色角化性丘疹。
一般为直径1毫米左右的白色丘疹,在皮肤表面没有开口,破溃后可挤出黄白色豆腐渣样物质。
黑头粉刺(开放性粉刺)
堵塞毛囊口的皮脂被空气氧化后形成。
表现为毛孔中黑色的圆顶状丘疹,在皮肤表面有开口。
丘疹
由粉刺发展而来,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小红疙瘩,直径1~5毫米,可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或疼痛。
脓疱
丘疹的顶部可出现脓疱,表现为丘疹中心有白色脓疱,脓疱大小一致,里面充满白色脓液。
伴有疼痛且疼痛一般较重。
结节
由较重的炎症引起。
表现为皮肤表面坚硬疼痛的肿块,直径大于5毫米,触之有硬结和疼痛感。
囊肿
囊肿的位置比结节更深,是皮肤深处有脓液的肿块,疼痛部位也在皮下。
囊肿内充满脓液和血液的混合物。
融合皮损
皮损可融合成大的炎性斑块或窦道等。
炎性皮损消退后,容易遗留
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瘢痕或肥厚性瘢痕。
其他症状
一般自觉症状轻微,如果炎症较重会有局部疼痛。
不同类型痤疮的症状
寻常痤疮
初期常为白头或黑头粉刺,易发展成丘疹或脓疱,严重时形成囊肿、结节。
暴发性痤疮
初期表现为轻度痤疮,病情突然加重,面部及胸背部出现聚集成片的炎性丘疹和脓疱。
伴发热、多关节痛、肌肉酸痛、贫血等。
聚合性痤疮
皮损主要为黑头粉刺、炎性结节、囊肿和窦道,囊肿内有恶臭脓性物质。
广泛分布在头面、胸背、四肢近端、臀部等部位。
容易遗留凹陷性瘢痕。
新生儿痤疮
见于出生数天后的新生儿、婴儿。
皮损为红丘疹、针尖大小脓疱,分布于鼻部、两侧面颊。
热带痤疮
表现为寻常痤疮复发并加重。
皮损主要是躯干及臀部的脓疱、深在的炎性结节。
化学诱导性痤疮
药物性痤疮:皮损类似于寻常丘疹,多见于肩背部和上臂。
非药物性痤疮:皮损主要是粉刺。
并发症
急性化脓性感染:伴有发热、怕冷、
淋巴结肿大、全身不适等症状。
瘢痕:如果损伤深至真皮层,一般会留有瘢痕,影响面部美观。
心理问题:痤疮影响外貌,容易造成心理负担或自卑心理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15
痤疮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皮肤性病科
面部、肩部、背部等部位出现粉刺、炎性
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等皮肤病变,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避免挤压粉刺、脓疱、囊肿等皮损,以免引起继发感染或
色素沉着及
瘢痕。
就医前不要化妆,以免遮盖皮损影响医生观察皮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病变的,如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等?
皮损发生的部位有哪些?
平时皮肤容易出油吗?
病史清单
平时是否喜欢吃甜食、奶制品、辛辣刺激性食物?
作息规律吗?是否经常熬夜?
(女性)平时月经规律吗?皮损的发生与月经周期有关吗?
是否对某些药物、食物过敏?
近期是否精神紧张、压力大?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15
痤疮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根据发病特点、皮损分布及典型皮损特点,一般可初步确诊。
病史
(女性)经前期皮疹可加重。
临床表现
症状
多发部位:发生于皮脂腺密集的部位,如面部、颈部、肩背部等。
皮疹特点:毛囊口部位反复出现粉刺、
丘疹、脓疱、结节、囊肿,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
消退:女性可能在月经前出现,月经后逐渐消退。
体格检查
面部、颈部、背部、肩部、胸部有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形态皮损,局部毛孔粗大。
激素水平检测
一般是针对女性患者的检查。
如果医生怀疑痤疮的发生与加重同月经周期体内激素波动有关,可能要做此项检查,一般需要晨起空腹抽血。
毛囊虫镜检
在痤疮皮损上取一些组织作为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无毛囊虫。
但部分痤疮患者也可检出毛囊虫。
病理检查
不是必做的检查,此项检查需要采集病变部位的皮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属于有创检查。
不同皮损的检查结果不同,如白头粉刺显示毛囊漏斗部角质细胞增生、粘连,毛囊周围可见到少量
淋巴细胞;黑头粉刺显示毛囊壁被破坏,可见到碎片,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酒渣鼻
相似点:皮肤上都可出现丘疹、脓疱。
不同点:酒渣鼻多见于中年人,皮损常见于面中部、鼻部、口周等部位,皮损主要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
鼻赘等。毛囊虫镜检常为阳性。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相似点:皮肤上都可出现丘疹、结节。
不同点: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多见于成年人,皮损为红色、暗红色的丘疹或小结节,球形或稍扁,质地柔软,一般对称分布在眼睑、鼻唇沟等部位。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比较轻的痤疮可以不治疗,但如果痤疮反复发作,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应及时治疗。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度的痤疮,可采取一般治疗及外用药物治疗。
较重的痤疮,可能需要口服及外用联合用药。
物理治疗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皮肤护理
每日洗脸1~2次,用温水或温和的洁面剂清洁皮肤。
不要挤压、摩擦、搔抓皮肤。
选择合适的化妆品:忌用油脂类、粉类化妆品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软膏及霜剂。
避免高糖饮食:尽量少吃或不吃高糖食物,如蛋糕、糖果、巧克力等。
控制奶制品摄入:减少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量,如酸奶、奶酪等。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熬夜,不用脏手摸脸,勤换枕套等。
心理疏导:如果有比较明显的心理压力,可到正规心理科室接受治疗,并及时与家人及朋友沟通,获得支持和鼓励。缓解心理压力有助于痤疮的治疗和康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外用药物
如果不伴有明显炎症或感染,可以单独使用局部外用药物。
治疗轻、中度痤疮的首选药物,也是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
具有溶解粉刺、改善毛囊角化、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可改善痤疮瘢痕,也可预防新粉刺形成。
可单独或联合抗菌药物使用,用药时要注意避光,宜睡前使用。
部分痤疮患者在用药后,可有局部刺激症状,如红斑、脱屑、紧绷感、烧灼感等,持续使用刺激症状可逐渐消失。
过氧化苯甲酰
炎性痤疮首选的抗菌药物。
有抗炎并溶解粉刺、收敛的作用。
过氧化苯甲酰通过产生过氧化物达到杀菌效果,可杀灭痤疮丙酸杆菌。
部分痤疮患者用药时刺激症状明显,可发生
皮肤红斑、脱屑等。
常与维A酸类药物联合使用,使用期间要注意避光、防晒,如晚上睡觉前使用。
外用抗菌药物
可以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并有抗感染的功效。
单独使用抗菌药物疗效较差,容易使痤疮丙酸杆菌产生耐药性,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等。
此外,应避免反复使用同一种抗菌药物。
壬二酸
可以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减少炎症性痤疮,溶解粉刺,还能减轻炎症后的
色素沉着。
对不同类型的痤疮都有效果。
一般配制成15%~20%的霜剂使用。
一些痤疮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引发红斑或刺痛。
水杨酸
水杨酸制剂具有溶解粉刺、轻度抗炎的作用。
常用于不能耐受维A酸的痤疮治疗。
口服药物
中、重度痤疮患者如果伴有明显的感染,表面有创口,或外用药物无效时,一般需要口服用药,可联合外用药物。
抗菌药物
为中度痤疮首选药物。
用药不当容易引起细菌耐药,因此需要规范疗程和选用合适的种类,疗程通常为6~12周。
可以联合其他疗法。
异维A酸
口服异维A酸药物是针对严重痤疮的标准疗法,也是目前治疗重度痤疮最有效的方法,如果没有禁忌证,应尽早使用。
异维A酸可以减少油脂分泌、抑制皮脂腺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和黑头粉刺形成。
但异维A酸有明确的致畸作用,建议孕妇禁用。育龄女性治疗前1个月以及治疗后6个月内,建议严格避孕。
抗雄激素治疗
避孕药有对抗雄激素的作用,雄激素过高表现主要有多毛、皮脂溢出、月经紊乱等,对抗雄激素治疗可以减少皮脂分泌。但男性不可口服避孕药治疗。
迟发型痤疮、月经期前痤疮显著加重的女性,也可考虑应用口服避孕药。
糖皮质激素
主要针对
暴发性痤疮、严重结节性痤疮、囊肿性痤疮的炎症期,或聚合性痤疮的治疗。
用药需要遵循短期、小剂量、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的原则。用药时可皮内注射治疗。
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否则容易造成药物性痤疮或毛囊炎等不良反应,导致病情更加复杂。
分级治疗方案
Ⅰ级(轻度)
一般采用局部治疗,首选外用维A酸类制剂。
Ⅱ级(轻至中度)
联合外用维A酸类及过氧化苯甲酰或抗菌药,必要时联合口服抗菌药。
Ⅲ级(中度)
常需联合治疗,口服抗菌药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类药物为首选。
有指征的女性也可考虑抗雄激素治疗。
Ⅳ级(重度)
口服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一线治疗。
对于炎性
丘疹和脓疱较多者,也可先系统应用抗菌药联合外用过氧化苯甲酰,待皮损明显改善后再改用口服异维A酸序贯治疗。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皮损明显消退后均要继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为6~12个月,首选维A酸类药物外用,必要时可联合过氧化苯甲酰。
物理治疗
不能耐受药物治疗者,可考虑物理治疗。
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使用光敏剂和
激光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光敏剂进到人体后选择性地聚集在病变组织内,再用特定波长的激光照射,激发光敏剂,使病变组织发生光化学反应,破坏痤疮丙酸杆菌、减轻炎症反应。
可联合红蓝光照射治疗。
主要用于治疗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可能有疼痛、红斑、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化学剥脱疗法
主要使用果酸、水杨酸或复合酸,改善轻中度痤疮,预防痤疮后的色素沉着。
激光治疗
主要针对痤疮形成的瘢痕组织。
一般是在痤疮基本得到控制后再进行激光治疗。
主要包括1450nm激光、1550nm激光、
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等疗法。
射频治疗
用于改善痤疮瘢痕以及减少色素沉着。
注意事项
物理治疗会产生创面,注意避免创面沾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让结痂自然脱落。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痤疮以疏风清热、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为原则。
中药治疗可以联合针灸治疗(如辨证后取穴大椎、合谷、四白、下关、颊车等),以增强疗效。
特别提示:本病可以采取中医自我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其他治疗
用粉刺挤压器挤出粉刺,但需做好消毒处理。
如果皮损感染严重,脓液多,可能需要切开引流。
治愈情况
积极治疗的患者大多预后良好。但容易反复发作。
多数为慢性病程,时轻时重,一般25岁以后可减轻或痊愈。
危害性
中、重度痤疮可能影响正常生活及社交,甚至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日常管理
皮肤护理
治疗后如有疼痛,可在面部用柔软的干毛巾裹冰块冷敷15分钟,减轻局部皮肤的发红、灼热等不适。
用温和的清洁剂洁面,温水清洗。
避免用力或用粗糙的毛巾摩擦皮肤。
短时间不能对患处进行去角质等刺激操作。
避免使用油脂、粉质含量高的护肤品、化妆品。
避免挤压、搔抓皮肤,以免引起感染,加重病情。
出门可采取打遮阳伞、戴遮阳帽等防晒措施,预防
色素沉着或
皮疹复发。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饮水。
控制乳制品的摄入量。
避免辛辣、高脂、高糖食物。
少喝浓茶、咖啡。
忌酒。
作息管理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卫生管理
不用脏手摸脸。
勤换床单、枕套等床品。
其他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出汗后及时洗澡、洗脸。
避免长时间看电脑或手机等不良生活习惯。
放松心情,不要产生心理负担,以免引起内分泌紊乱。
预防
保持面部清洁,切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香皂洗脸,可用温和的洁面剂。
注意卫生,不用脏手摸脸,勤换床单、枕套等床品。
可以定期清洁角质。
少吃高糖、高脂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规律、不熬夜。
忌烟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