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Benznidazole是一种硝基咪唑类抗菌药。
Benznidazole可抑制克氏锥虫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临床可用于治疗2~12岁枯氏锥虫引起的美洲锥虫病(Chagas病)。
截至2020年11月,本品尚未在国内获得批准上市,资料源于国外上市披露信息,仅供参考。
制剂规格
药物的规格不同,其吸收速度、稳定性也会不一样。不同厂家的制剂因制作工艺不同,其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可能也不一样。因此,具体如何选择何种剂型和规格,请遵循医嘱。
本品为片剂,有两种规格100毫克/片和12.5毫克/片。
用途
本品可用于治疗枯氏锥虫引起的美洲锥虫病。
适用于2~12岁的儿童患者。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本品所含任一成分过敏者禁用。
有其他硝基咪唑衍生物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谨慎用药
目前尚缺乏2岁以下和12岁以上人群使用本品的详细研究数据,慎用。
目前尚缺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本品的详细研究数据,慎用。
妊娠期和哺乳期能否用BENZNIDAZOLE?
妊娠期使用本品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因此孕妇禁用。
有限的文献报告显示,本品存在于人类乳汁中。因此不推荐哺乳期间使用本品治疗。
在使用本品治疗之前,应对生育期女性进行妊娠试验;生育期女性在使用本品治疗期间以及最有一次服药后5天内,应使用有效避孕方法。
本品可能会损害男性的生育能力,对生育力的影响是否可逆尚不明确。
如何用药
给药方法
口服给药,本品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
本药片剂可制成浆液服用。
对30千克以下的患儿,12.5毫克的片剂需加水10毫升,待片剂在水中分解1~2分钟后,轻摇混合容器并立即饮用药液,之后再加入10毫升水于混合容器中涮洗并饮用。
对30千克及30千克以上的患儿,100毫克的片剂需加水80毫升,待片剂在水中分解1~2分钟后,轻摇混合容器并立即饮用药液,之后再多次加入80毫升水于混合容器中涮洗并饮用。
给药剂量
本品的用量与患者体重相关,如果治疗过程中体重发生变化,也需要相应调整药量。
每日总剂量
2~12岁儿童患者每日服用本品的总剂量为5~8毫克/千克。
分两次服用,间隔约12小时,共服药60天。
单次剂量
体重小于15千克的患者,每次用药50毫克,可溶于40毫升水中,每日2次。
体重15~20千克(不包括20千克)的患者,每次用药62.5毫克,可溶于50毫升水中,每日2次。
体重20~30千克(不包括30千克)的患者,每次用药75毫克,可溶于75毫升水中,每日2次。
体重30~40千克(不包括40千克)的患者,每次用药100毫克,可溶于80毫升水中,每日2次。
体重40~60千克(不包括60千克)的患者,每次用药150毫克,可溶于120毫升水中,每日2次。
体重大于等于60千克的患者,每次用药200毫克,可溶于160毫升水中,每日2次。
不良反应
本品具有遗传毒性,可造成染色体畸变。
动物试验发现本品具有致癌性,但尚不清楚在人体中是否具有致癌性。
本品可能会导致头痛、头晕等感觉异常或周围神经病变,这时应立即停用本品。
本品可导致骨髓抑制,引起嗜中性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贫血和白细胞减少症等,一般停药可缓解。
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还有腹痛、体重减轻等。
用药注意
治疗期间和治疗后至少3天内,禁止饮用酒精饮料或含丙二醇的产品。
治疗期间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并伴
淋巴结肿大、发烧和/或紫癜等其他症状或全身受累迹象时,应停用本品。
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
全血细胞计数,出现骨髓抑制迹象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
腹痛、恶心、呕吐、皮疹、食欲下降、头痛和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可导致本品治疗中断。
发生了药物不良反应怎么办?
绝大部分药物都会有一定概率发生不良反应,因此发生不良反应时,不要过度惊慌。
如果不良反应症状不严重,适当对症处理,可以坚持用药。
如果不良反应较大,需要就医,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以决定是否继续用药,还是换用其他药物。
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就医?
使用药物后发生以下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出现头痛、头晕等感觉异常或周围神经病变。
出现腹痛、体重下降、发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BENZNIDAZOLE应该如何保存?
存放于20~25℃的环境中,可短时间暴露于15~30℃的环境中,并密闭保存,注意防潮。
需放置于儿童不能接触到的位置。
药物相互作用
酒精或丙二醇与本品合用,可能会发生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头痛和潮红等症状。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体外研究显示,枯氏锥虫可对本品产生耐药性。
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处方购买,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BENZNIDAZOLE为处方药,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应用。
盲目自行用药可能会增加不合理使用药物的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浪费药物资源,贻误病情,产生耐药,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病情完全控制前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能擅自减量、停药,以免形成耐药、病情反复或者再次加重。
不要将该药物分享给有相同症状的人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