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通性疾病是以表皮被贯通、真皮内成分经表皮排除为特征的皮肤损害,表现为一组
丘疹结节性皮肤疾病,表面出现角质栓或痂皮。
经典的穿通性疾病有两种,均为遗传性,它们是原发性胶原纤维穿通表皮的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RPC)和原发性弹力纤维穿通的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EPS)。第三种穿通性疾病是获得性穿通性皮病,包括
穿通性毛囊炎、毛囊和毛囊旁角化过度病。常见于成人,与糖尿病和(或)肾衰竭引致的瘙痒症有关。
1.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RPC是一种极少见的家族性疾病,始发于12岁以下的儿童,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发生在面部、四肢、躯干的伸侧面。浅表创伤后,患处出现角化性、孤立性
丘疹,直径约6mm,中央有脐凹,内含黑色角质栓。丘疹一般在6~8周后消失,但容易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长。排除成分为渐进性坏死的嗜碱性胶原纤维,排入到杯状表皮凹陷内。
2.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EPS多数发生在儿童和30岁以下的青年,男性多发,男女比例是4:1。约40%的病例合并其他
遗传性疾病。EPS的
皮疹是2~5mm大小的角化性丘疹,中心萎缩,常排列成匍行形或环形,主要分布在颈部、面部、四肢或其他屈侧部位。排除物为变性的弹性纤维。
3.穿通性毛囊炎
是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2,主要发生在四肢伸侧,皮疹多为孤立性丘疹,直径2~8mm,毛囊中心见白色角质栓,栓内有白色卷曲毛发。本病可以自然消退,但容易反复发生。排除物为卷曲的毛发和变性的毛囊内容物。
4.毛囊和毛囊旁角化过度病
又名克尔里病,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无明显性别差异。皮损常呈棕红色丘疹,并逐渐增多,丘疹直径在1~8mm之间,中心有圆锥形角质栓,损害局限于颈、躯干、乳房、下肢,可以呈弥漫对称性分布。常伴有
糖代谢紊乱,可与肝脏或其他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排除物为肉芽肿性物质、坏死性物质、胶原,偶有弹性组织。
主要是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所有穿通性疾病中,都有一个痂皮性或
角化过度性的栓子,在
皮疹的不同阶段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不全。不同类型的穿通性疾病其组织病理表现也有差异。
1.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典型病变显示表皮杯形下凹,凹内含有柱形
角栓,由角化不全的角质、细胞碎片、蓝色退变的胶原纤维组成。
2.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可见狭长管腔穿通表皮或毛囊,管腔外口扩大,内含角栓,由角化不全性角质、嗜
苏木紫碎片和弹性纤维碎片组成。
3.穿通性毛囊炎
毛囊口扩张,内含角化不全性角栓,并含有嗜苏木紫碎片和卷曲的毛发。
4.毛囊和毛囊旁角化过度病
凹陷的部分被角化不全性角栓填补,含有嗜苏木紫碎片而无弹性纤维组织,穿通的基底部有肉芽肿性炎症反应。
1.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
RPC是一种极少见的家族性疾病,始发于12岁以下的儿童,多为孤立性、角化性
丘疹,中央有脐凹,内含黑色角质栓。丘疹一般在6~8周后消失。排除成分为渐进性坏死的嗜碱性胶原纤维。
2.匍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
30岁以下的男性多发,
皮疹是2~5mm大小的角化性丘疹,中心结痂或萎缩,常排列成匐行形或环形,排除物为变性的弹性纤维。
3.穿通性毛囊炎
是最常见的类型,直径2~8mm,毛囊中心见白色角质栓,栓内有白色卷曲毛发,排除物为卷曲的毛发和变性的毛囊内容物。
4.毛囊和毛囊旁角化过度病
平均发病年龄在30岁左右,皮损常呈棕红色丘疹,并逐渐增多,丘疹直径在1~8mm之间,中心有圆锥形角质栓,常伴有
糖代谢紊乱,可与肝脏或其他系统疾病同时存在。排除物为肉芽肿性物质、坏死性物质、胶原,偶有弹性组织。
1.银屑病
该病发病以青壮年为主,临床表现以红斑,
鳞屑为主,全身均可发病,以头皮,四肢伸侧较为常见,多在冬季加重。病程较长,有易复发倾向。
2.疣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潜伏期为1~3个月,能自身接种扩散。病毒存在于棘层细胞中,可促使细胞增生,形成疣状损害。
3.扁平苔藓
多发于中年人,特征性
皮疹表现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和斑块,好发于手腕、前臂、下肢远端和骶骨前区,患者自觉瘙痒。部分患者皮疹与口服药物有关,如ACEI、噻嗪类利尿剂、抗疟药等。
EPS可以用局部
冷冻疗法,切面性切除法,电外科破坏或玻璃胶带剥除法,但可能会形成
瘢痕,疗效难以评估。也可以口服
维A酸,有一定疗效。全身性获得性穿通性疾病的治疗比较困难,抗
组胺药物略微有效;光疗是肾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原发性遗传性穿通性疾病有自限性,大部分可自愈,但容易反复发作。获得性穿通性疾病多因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疾病导致,其预后与其他疾病的治疗有关。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