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支持细胞异常生长而导致的良性肿瘤
呈单发或多发的鲜红色、质软斑块,边界清楚,有时表面不平而像草莓
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及手术治疗
有一定自愈性,部分瘤体可自行减退消失,但可能会遗留瘢痕影响外观
定义
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支持细胞良性增生有关。
草莓状血管瘤早期表现为轻微毛细血管扩张、粉红色
斑疹、
斑片,甚至色素减退,逐渐形成隆起性鲜红色斑块和
肿瘤,其颜色呈鲜红色或深红色,表面像草莓一样,因此被称为草莓状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是先天胎记的一种,通常在宝宝出生后七天到一个月内出现,可出现任何部位,好发于头、面、颈部,也可发生于外阴。
发病情况
草莓状血管瘤发病率在婴幼儿约为4%~5%,男女发病比例约为(2~5):1,大概60%的草莓状血管瘤出现在头颈部。
草莓状血管瘤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与血管生成及抑制失衡、细胞因子调节通路突变、免疫功能异常及外源性因素相关。
致病原因
草莓状血管瘤的发病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血管生成及抑制失衡
体内的血管形成因子与血管形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从而导致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异常,从而形成草莓状血管瘤。
基因突变
草莓状血管瘤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特别是控制血管形态以及血管发育的基因出现改变就可以导致草莓状血管瘤。
免疫因素
在婴儿刚出生时,其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此期间,婴儿体内的吲哚胺2,3-双加氧酶含量会上升,这会削弱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由于血管的过度增长可能被免疫系统忽视,因此使
血管增生不被限制,从而形成草莓状血管瘤。
诱发因素
研究显示,患儿母亲长期接触塑料、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以及日常接触化肥、农药,有可能会使草莓状血管瘤的发病率升高。
高危因素
早产、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及妊娠糖尿病均是婴儿患草莓状血管瘤的高风险因素。
草莓状血管瘤主要表现为皮肤血管出现异常增生、形似草莓颜色及外观的血管瘤。
主要症状
好发部位
草莓状血管瘤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主要好发头、面、颈部。
发病时间
一般在新生儿出生后7天至1个月时间内出现。
皮损特点
早期表现:苍白色斑块或毛细血管扩张,易被误认为贫血痣或青肿。
典型表现:皮肤表面出现颜色鲜红或暗红的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状或分叶状,压之不易褪色,形似草莓。
部位较深的
血管瘤皮肤可呈浅蓝色,或仅仅表现为皮肤隆起。
并发症
溃疡:草莓状血管瘤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大的、节段型血管瘤,位于唇部、肛周及外生殖器周围更易伴发。
功能损害:发生于眼周、唇部、鼻部等部位的巨大性血管瘤,可引起视力受损、
进食困难、呼气困难等。
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出现皮肤异常斑块或肿块,应及时就诊,以便明确具体病因。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婴儿出生一个月内发现皮肤出现单发或多发鲜红色斑块或肿块表现,需警惕
血管瘤可能性,建议及时就诊。
皮肤科
草莓状血管瘤也属于皮肤科疾病,可前往皮肤科就诊进行诊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给患儿穿着易穿脱的衣物。
可拍摄血管瘤变化的照片,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孩子出现这种皮肤病变的?
是否有增大、增多倾向?
病史清单
婴儿母亲怀孕及怀孕前是否长期接触塑料、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以及日常接触化肥农药?
孕期母亲是否有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
多胎妊娠及妊娠糖尿病等情况?
婴儿是否为早产儿?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超声检查。
病理学检查。
草莓状血管瘤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做出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母亲长期接触塑料、油漆涂料等有害物质以及日常接触化肥、农药。
孕期患儿母亲有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
多胎妊娠及妊娠糖尿病等情况。
患儿为早产儿。
临床表现
婴儿出生时或出生1个月内,皮肤表面出现颜色鲜红或暗红突出皮面的半块或肿物,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状或分叶状,压之不易褪色,形似草莓。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瘤体范围及其血液供应情况,可与其他一些不富含血流的包块性疾病相鉴别,也能为治疗提供参考。
病理学检查
草莓状血管瘤的病理特点为真皮浅深层结节状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可累及皮下脂肪,并形成小叶样结构,且小叶内细胞团呈不同程度地逐渐向成熟的血管分化。
鉴别诊断
脉管畸形
相似点:发病时间为出生后就有;自觉症状不明显。
不同点:草莓状血管瘤为鲜红色或深红色;
脉管畸形颜色根据畸形的脉管而定。草莓状血管瘤主要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所致;脉管畸形的血管内皮细胞正常,血管形态乱,管腔异常。
治疗目的:控制、消除症状,避免出现并发症。
治疗原则:医生会根据患儿年龄,
血管瘤生长位置、大小、速度等,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激光治疗等,可使大部分患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β受体阻滞剂
可抑制草莓状血管瘤生长,促使血管瘤消失。
局部注射药物
一般用于局限性、位置较深的、非重要组织器官周围的草莓状血管瘤。
口服用药
常用药物包括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儿童口服用药需十分严谨,必须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减药、停药。
手术治疗
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可采取手术切除,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医生会根据皮损部位、患儿年龄、皮损大小及有无并发症等综合因素考虑。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血管瘤效果较好,一般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激光治疗适合于表皮上的
毛细血管瘤,可以不留
瘢痕或者留下很轻微的瘢痕,特别适合面积小的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若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治愈情况
自愈
草莓状血管瘤有一定自愈性,随着时间推移部分血管瘤可自行减退消失,但可能会遗留
瘢痕影响外观。
治愈
草莓状血管瘤若经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激光治疗等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根治效果,对外观影响非常小。
危害性
未经治疗的瘤体消退后,皮肤及皮下组织可残存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等,可能会影响患儿的局部外观。
草莓状血管瘤日常需特别注意皮肤护理,以免造成不良皮肤损害。
日常管理
家长应当注意患儿卫生情况,定期帮助患儿洗澡。
定期给患儿剪指甲,避免抓挠患处皮肤。
衣物和尿布需要采用柔软、吸水、无刺激的棉质品,避免穿人造纤维等材质的衣物。
注意保护患儿皮肤损害部位,减少摩擦,防止外伤、出血。
如果发现
血管瘤破裂出血,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压住出血部位。如果已压迫5~10分钟,出血仍然不止,建议及时带患儿就医。
如果接受了手术治疗,需要注意伤口区卫生,定期消毒、换药,避免患儿剧烈哭闹。
家长应在明确诊断后认识到
毛细血管瘤是良性疾病,避免过度焦虑。
预防
草莓状血管瘤目前还没有特定的预防方法,出生后及时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进展。
备孕及怀孕期间母亲应避免接触塑料、油漆涂料、化肥农药等有害物质,以减少胎儿患病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