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毛囊肿是慢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骶尾部
典型表现为疼痛性囊肿,出现感染后为发红发热
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先天性遗传和后天磨损有关
主要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藏毛囊肿是好发于骶尾部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是一种藏毛疾病。
典型表现为疼痛性囊肿,出现感染后为发红发热。通常位于臀裂或骶尾坐骨区,也可见于头皮、耳部、胸部、脐、指或趾间等部位。
发生在低位坐骨区域的藏毛囊肿称为骶尾部藏毛囊肿,因骶尾部为好发部位,故本文主要介绍骶尾部藏毛囊肿。
发病情况
目前研究表明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白种人。
相较于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的患病率比较低。
致病原因
主要有两种假说,如先天性学说、获得性学说。
先天性学说
先天性学说认为,患者因骶管残留或骶骨骨缝发育畸形导致骶尾部软组织内出现包涵物,产生窦道。内陷的上皮存在毛囊会导致窦道内藏毛发。
获得性学说
获得性学说是目前认可度较大的学说。获得性学说认为外因导致毛发进入皮肤是主要病因。
人体活动时,由于扭动和摩擦损伤,导致臀间沟的毛发进入皮肤软组织,形成窦道,毛发脱落,成为窦道内异物。窦道内异物易导致皮下组织感染,发生脓肿破溃,进而形成慢性感染或囊肿。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一项或以上危险因素者,为藏毛囊肿的高危人群:年龄20~40岁、男性白种人、肥胖、体毛旺盛、长期久坐、雄激素过多、有藏毛囊肿家族史。
藏毛囊肿的典型表现为皮肤疼痛性囊肿,出现感染后为发红发热表现。急性期可导致脓肿,有乳白色液体流出。
主要症状
一般好发于骶尾部臀中裂(臀沟)上方,是疼痛性囊肿。
多数患者囊肿内藏毛发,表现为发病部位质硬的肿块,可出现反复的慢性感染及破溃,形成外口。
当形成脓肿时,患处局部有红肿热痛症状,可见一小口位于臀沟上方,小口上方有明显触痛,挤压时部分小口中可排出较多乳白色脓液。
患者全身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病程较长。
并发症
蜂窝织炎
当藏毛囊肿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佳时,可引起蜂窝织炎症。患者可以出现浑身乏力、发热、
淋巴结肿大、患处红肿、皮温升高、伴有剧烈疼痛等症状。
就医科室
肛肠科
臀沟上方出现不明肿块,伴或不伴疼痛、红肿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肛肠科就医。若医院未设置肛肠科,也可以到普外科就医。
皮肤科
臀沟上方出现的肿块,也可以到皮肤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一晚注意清洗藏毛囊肿发病部位。
女性就医时,尽量避开月经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出现臀沟上方有肿块?
肿块处有发红、肿胀、发热和疼痛的症状吗?
是否有久坐的习惯?一天大概需要坐多长时间?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该类型的疾病?
是否进行过雄激素补充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肥胖、体毛旺盛、雄激素过多、藏毛囊肿家族史等。
临床表现
症状
臀部疼痛,出现感染有局部发热的感觉,无全身症状或症状较轻。
体征
臀沟上方可见囊肿,可出现流脓、发红症状;按压囊肿会出现疼痛症状。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是首选的辅助诊断方法。
使用超声检查骶尾部藏毛囊肿时,在发病部位的皮下软组织内可见不均质管状低回声包块。常提示有液性暗区,存在线状强回声,考虑为毛发碎片。
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可准确判断囊肿大小、数目和位置。
CT检查可很好的辅助判断病变组织与骶尾骨间的关系且不受肠腔内气体的影响。
MRI检查具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骶尾部藏毛性囊肿及其周边组织成像较清晰。
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为骶尾部藏毛囊肿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不能作为手术前诊断的标准。
鉴别诊断
部分藏毛囊肿的病史及临床表现常易与下列疾病相混淆,应予以鉴别。
肛周脓肿
相似点:两者都可出现肛周皮肤或腺体感染后化脓,伴有红肿热痛症状,局部可有波动感。
不同点:骶尾部藏毛囊肿病灶内常有毛发或毛发碎片存在,而
肛周脓肿无此特征。骶尾部藏毛囊肿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远,而肛周脓肿位于肛周或肛周深层组织。肛周脓肿发病较急,脓肿形成时间短,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肛瘘
相似点:感染急性发作期的骶尾部藏毛囊肿与
肛瘘都可有脓液流出的症状,都有红肿热痛的急性炎症反应。
不同点:通过
直肠指检可以鉴别,肛瘘直肠指检可触及条索状物,而藏毛囊肿直肠指检不能触及条索状物。
肛周结核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波动性肿块(触摸肿块表面能够感觉到肿块内部是液体性的,有液体积聚的现象)。
不同点:两病患者的病史不同,肛周结核有肠道或者肺结核病史,而藏毛囊肿并没有该病史。肛周结核一般表现为低热,而藏毛囊肿感染急性发作期间表现为
高热,需要进行探针检查相鉴别。
骶尾部畸胎瘤
相似点:病灶内均可发现毛发。
不同点:
骶尾部畸胎瘤一般好发于婴幼儿,成年人发病较罕见,一般骶尾部突出腹腔,骶前好发。而藏毛囊肿好发于20~40岁的男性白种人,主要发生在骶后。B超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可对两种疾病加以辨别。术后病理为两种疾病相鉴别的金标准。
疖、痈
相似点:在毛囊周围均可出现小包块,均有流脓症状。
不同点:疖、痈病变部位局限,无全身症状,无需治疗,常于数天内自愈。臀部疖、痈与骶尾部藏毛囊肿的关键鉴别点为臀部疖、痈一般病变部位远离臀沟位置且不会形成窦道。
治疗目的:消除脓肿、去除疼痛、治愈藏毛囊肿。
治疗原则:藏毛囊肿的治疗因人而异,一般医生会全面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一般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脱毛法治疗
脱毛法治疗既可预防又可治疗藏毛囊肿,是非手术治疗中最简单的治疗方式。
藏毛囊肿的产生和复发的高危因素之一是毛发嵌入。因为嵌入的毛发会减缓术后创面的自然恢复,延迟臀沟深处的愈合。所以,去除臀沟中的毛发对藏毛囊肿治疗是有效的。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适应证
适用于有手术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适用于有感染症状的患者。
常用药物
苯酚注射治疗
苯酚注射治疗是一种门诊微创治疗,无需住院,创面
瘢痕小。但苯酚注射治疗成功率较低,易复发,甚至出现脓肿和
蜂窝织炎等并发症。
可能会刺激患者皮肤,引起过敏反应等。化脓患者禁止使用此方法。
抗生素
对于有严重蜂窝织炎、存在免疫抑制或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常见药物有青霉素等。
手术治疗
适应证
适用于非手术治疗等保守治疗方式无效的患者。
适用于严重化脓感染的患者。
禁忌证
全身感染的急性期。
患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病。
存在其他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情况。
手术方式
切除病灶一期缝合:为传统的手术方式。该手术方式的复发率相对较高,愈合时间相对较短。
切除病灶开放二期缝合:该手术方式的复发率相对较低,但愈合时间较长,术后的感染率较高。
皮瓣手术: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皮瓣方式。但该手术方式的损伤较大、住院时间较长、恢复时间较长。
术后辅助治疗(富血小板血浆治疗)
富血小板血浆是新鲜全血通过特定离心方式,得到的含高浓度血小板的血浆,即血小板浓缩物。
可加速伤口创面的愈合、可以抑菌、减轻疼痛,是最新的术后辅助治疗方式之一。但需要较高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3个月内禁止盆浴。
恢复期要多食用富含维生素、蛋白质、
纤维素的食物,如瘦肉、蛋类、水果和蔬菜等,促进身体恢复。
出院后,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锻炼,但要注意劳逸结合,逐步恢复自理能力。
其他治疗
纤维蛋白胶治疗
纤维蛋白胶是一种生物粘合剂,由
人纤维蛋白原制成。主要起到止血和组织黏合作用。
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
治愈情况
保守治疗或积极手术的患者一般都可以恢复健康,但部分患者易复发。
危害性
藏毛囊肿一般好发于骶尾部,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脓肿等症状。手术治疗恢复时间较长,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藏毛囊肿易复发,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
少数可以发生恶变。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藏毛囊肿无特殊饮食禁忌,需要注意均衡营养,合理搭配饮食。
建议患者注意荤素搭配,多吃水果和绿叶蔬菜,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食用红肉补充所必需的氨基酸和蛋白质。
卫生管理
注意臀沟的卫生,注意修剪该部位的毛发。
每日温水清洗勤换洗内衣。
避免穿过紧的化纤材质的内衣。
运动管理
术后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度运动,选择比较轻松的锻炼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
日常患者注意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心理支持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学习藏毛囊肿相关知识,增强患者的自身安全感及治愈的信心。
患者有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抑郁情况时,要及时向亲友倾诉,必要时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随诊复查
无论采取哪种治疗方式,都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定期复查,以观察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如果病情复发需及时治疗。
建议术后一周内进行复查,主要检查项目为
血常规检查和超声检查。
预防
藏毛囊肿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无确切的预防措施,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
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保持规律的运动。
避免滥用雄激素类保健品。
保持理想体重
由于肥胖属于该疾病的高危因素,因此建议患者保持理想体重,使体重指数(BMI)在18.5~23.9 kg/m2范围内。
肥胖者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采取合理的方式减重。
注意个人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及定期骶尾部刮毛有利于减小骶尾部藏毛囊肿发生及术后复发的风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