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介绍
奥克利珠单抗是一种抗B细胞表达的CDM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成人患者的复发型或原发进展型的
多发性硬化。
制剂规格
奥克利珠单抗只有注射液这一种制剂,但有2种规格,具体如何使用请咨询医生。
奥克利珠单抗注射液:300毫克/10毫升;600毫克/20毫升。
用途
奥克利珠单抗用于治疗成人患者的复发型或原发进展型的
多发性硬化。
如何用药
奥克利珠单抗为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病情开处方拿药,并遵医嘱用药,包括用法、用量、用药时间等。不得擅自按照药物说明书自行用药。
根据输液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剂量调整。
奥克利珠单抗是一种静脉输注药物,6个月输注一次,每年只需输注2次。
如果错过了滴注计划,要尽快给药,不需要等到下一周期,并重新制定输液计划,2次滴注间隔需大于5个月。
如果出现危及生命或致残的输液反应,立即停止并永久停用。
发生严重输液反应时,要根据情况中断输液并采取适当的治疗。当反应症状消失后可重新输液,但滴注速率要降到反应前的一半。
发生轻、中度反应时,要将滴注速率降到反应前的一半并至少观察30分钟。
首次用奥克利珠单抗前需考虑的问题
乙型肝炎病毒筛查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HBV)抗体呈阳性的患者禁用。
接种疫苗在奥克利珠单抗治疗前6周完成必要的疫苗接种。
每次输液前准备
评估感染情况确定有感染情况要延迟注射。
治疗前用法:滴注前30分钟给予100毫克
甲泼尼龙(或等效的其他皮质激素),以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滴注前30~60分钟给予抗组胺药,可进一步降低输液反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还可以考虑添加一种解热镇痛药(如
对乙酰氨基酚)。
推荐剂量和应用管理
开始剂量为300毫克静脉滴注,2周后给予第二剂300毫克静脉滴注(奥克利珠单抗300毫克用0.9%
氯化钠注射液250毫升稀释,起始滴注速度为每小时30毫升,如果没有发生输液反应,每30分钟增加滴注速度每小时30毫升,最快滴注速度为每小时180毫升。奥克利珠单抗300毫克至少需要滴注2.5 小时)。
之后奥克利珠单抗剂量每6个月单次600毫克静脉滴注(奥克利珠单抗600毫克用0.9%氯化钠注射液500毫升稀释,起始滴注速度为每小时40毫升,如果没有发生输液反应,每30分钟增加到滴注速度每小时40毫升,最快滴注速度为每小时200毫克。奥克利珠单抗600毫克至少需要滴注3.5 小时)。
每次输完液后至少观察患者1小时。
用药须知
禁止用药
对奥克利珠单抗有危及生命的输液反应史的患者禁用。
有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禁用。
谨慎用药
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尚未确立,应慎用。
哺乳期妇女使用时应权衡利弊,利大于弊时才使用。
奥克利珠单抗与一些药物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你正在使用其他药物,使用奥克利珠单抗前请务必告知医生,并咨询医生是否能用药,如何用药。
药物是有不良反应的。但也不要因害怕不良反应而拒绝用药。你可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或者咨询医生,了解奥克利珠单抗的药物不良反应,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
不良反应
奥克利珠单抗不良反应主要包括
治疗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常见上呼吸道感染、输液反应、皮肤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咳嗽、腹泻、外周水肿、疱疹病毒相关感染等不良反应。
严重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皮肤发痒,呼吸困难,恶心,呼吸急促,
皮疹,喉咙刺激或疼痛,头痛,疲劳,感觉喉咙无力,肿胀,心跳加快,疲倦、发烧,头晕,咳嗽或喘息,脸红。
感染:增加患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疱疹感染的风险;可能发生
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乙型肝炎病毒(HBV)重新激活;免疫系统减弱。
恶性肿瘤。
其他不良反应请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用药注意
育龄妇女在接受治疗期间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需要采取有效避孕措施。
奥克利珠单抗可引起感染,患者要及时告知医生,告知感染的症状,比如发热、寒战、持续咳嗽、
带状疱疹的症状、
生殖器疱疹等。
奥克利珠单抗可引起输液反应,在滴注后24小时后发生,患者如果出现输液反应,应立即告知医生。
建议患者在治疗前4周完成所有的活疫苗接种,在治疗前2周完成所有的非活疫苗接种,治疗期间不能接种疫苗,治疗结束后B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后就可以接种。
奥克利珠单抗可能会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
药物相互作用
有些药物可能与奥克利珠单抗相互作用,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疫苗、维生素、草药等。这些药物与奥克利珠单抗一起使用前请咨询医生。
奥克利珠单抗与免疫抑制剂,包括免疫抑制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合用,会增加免疫抑制的风险。
合理用药
药物必须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处方药应该由医生开置,非处方药应该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奥克利珠单抗是处方药,必须由医生根据你的病情开处方使用。
奥克利珠单抗需要遵照医生处方足量、足疗程应用。病情完全控制前你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但不要轻易减量、停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