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由药物引起的重症药疹之一,能引起该病的药物包括
阿司匹林、
柳氮磺吡啶、磺胺类药物、
卡托普利、苯巴比妥等。临床表现为全身皮肤弥漫潮红、脱屑,可伴有明显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可合并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如治疗不及时可因水
电解质紊乱和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
大多数药物都具有引起
药疹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中草药物,但以抗原性较强者引起的最多,多为鲁米那、磺胺类、保泰松、苯妥英钠、对氨基
苯甲酸、链霉素、金、砷等重金属,其他如羟吡唑嘧啶、甲氧噻吩头孢菌素、甲氰咪胍、
氯喹、
异烟肼、硫酰脲等亦可引起,此外,对患有先天过敏性疾病的机体及重要器官患有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疹的危险性比较大。
本病如因初次用药导致,多在服药后20多天出现。亦可一开始即出现,也可在麻疹样或
猩红热样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表现为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渗液、结痂,之后出现大量脱落的叶状
鳞屑。黏膜也可受累,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本病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包括恶寒、发热、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合并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蛋白尿、
黄疸等。本病病程慢性,有时可长达一个月,患者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因全身衰竭或激发严重感染而死亡。
组织病理表皮角化不全,
表皮水肿、海绵形成,真皮水肿,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和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根据服药史、皮损状况、临床表现不难诊断,需要和不同类型的
药疹鉴别。
1.尽量减少用药品种,避免药物滥用。立即停用可疑致敏药物,多饮水或静脉输液促进药物排泄。
3.重症者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减量。
4.注意消毒措施,避免激发感染。
5.注意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7.外用温和药物,如白凡士林,避免外用刺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