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苯蝶啶属于保钾利尿药,直接抑制肾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的Na+-K+交换,K+排泄减少,Na+、C1-、水排泄增多,从而达到利尿的作用。其利尿作用较迅速,主要用于治疗各类水肿性疾病。
适应证
治疗水肿性疾病:包括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肝硬化腹水、
肾病综合征,以及缓解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水钠潴留,可纠正上述情况时的继发性醛固酮分泌增多,并拮抗其他利尿药的排钾作用。
药物起效时间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速,30%~70%迅速吸收,单剂口服后2~4小时起作用,达峰时间6小时。
药物维持时间
本品单次口服后,作用持续时间7~9小时;无尿者每日给药1~2次时,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至10小时,每日给药4次时药物作用可持续9~16小时(平均12.5小时)。
药物联用
氨苯蝶啶氢氯噻嗪片:为氨苯蝶啶和氢氯噻嗪的复方制剂,二者均为利尿剂,但氨苯蝶啶可拮抗氢氯噻嗪的排钾作用,减少氢氯噻嗪导致的
低钾血症,主要用于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及轻、中型高血压症。
四者联用可用于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对重度高血压需与其它降压药合用。
禁用情况
过敏禁用。
慎用情况
无尿患者慎用。
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糖尿病患者慎用。
肾结石或有此病史者慎用。
运动员慎用。
老年人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
动物实验发现本品能透过胎盘,但在人体中的情况尚不清楚,应遵医嘱。
哺乳期女性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本品可由乳汁分泌,但在人体中的情况尚不清楚,用药期间不建议母乳喂养。
儿童
儿童需在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老人
老年人应用本药较易发生高钾血症和肾损害,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慎用。
不良相互作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尤其是具有较强盐皮质激素作用者,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减弱氨苯蝶啶的利尿作用,而拮抗本药的潴钾作用。
雌激素:雌激素能引起水钠潴留,从而减弱本药的利尿作用。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尤其是
吲哚美辛):能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且合用时肾毒性增加。
拟交感神经药物(如
麻黄碱、去甲肾上腺素以及
肾上腺素)可以降低本药的降压作用。
因
甘珀酸钠、
甘草类制剂具有醛固酮样作用,故可降低本药的利尿作用。
多巴胺:可以加强本药的利尿作用。
地高辛:本品可使地高辛半衰期延长,应注意用量,以防地高辛过量中毒。
氨苯蝶啶与肾毒性药物合用,会使肾毒性增加。
氨苯蝶啶与噻嗪类和袢利尿剂合用时可使血尿酸进一步升高,故应与治疗痛风的药物合用。
氨苯蝶啶可使血糖升高,与降糖药合用时,后者剂量应适当加大。
剂型规格
片剂:50mg/片。
具体用法
用法
口服,用温水吞服。
进食时或餐后服药可减少胃肠道反应,并可能提高本药的生物利用度。
用量
给药应个体化,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使用,以减少
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如每日给药一次,应于早晨给药,以免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成人:起始剂量每日25~100mg(半片至2片),分2次服用,与其他利尿药合用时,剂量可减少。维持阶段可改为隔日疗法,即隔日服用本品,剂量同前,也可遵医嘱。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300mg(6片)。
儿童:起始剂量每日按体重2~4mg/kg,或按体表面积120mg/m2,分2次服用,每日或隔日疗法。最大剂量不超过每日6mg/kg或300mg/m2。
药物漏用
本品每天服药两次,如果已超过两次正常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请跳过此次漏服的剂量,直接于下一次服药时间服药。切记不可一次服用两倍剂量,以免引起毒性反应。
如果有不能确定的情况,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目前未进行该项试验且无可靠资料,请遵医嘱服用,如不慎过量,请立即就医,并密切关注身体情况,若出现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由医生进行处理。
药物停用
不良反应的表现
常见不良反应
少见不良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头痛。
罕见不良反应
其他:肾结石。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如果用药期间出现高钾血症的迹象,如恶心、心率缓慢或不正常、虚弱或丧失活动能力,请立即停药,并马上到医院就诊。
出现胃肠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如果症状轻微,可清淡饮食,注意休息,一般可自行缓解,则无需处理,若症状严重或无法耐受,需立即停止使用本品,及时到医院就诊。
出现过敏反应、血液系统损害等不良反应时,需立即就医,遵医嘱进行处理。
药物贮存
需密封保存。
本品应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其他
本品会干扰荧光法测定血
奎尼丁浓度的结果,如果需要进行相关检测,应提前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本品可使血糖(尤其是糖尿病)、
血肌酐和
尿素氮(尤其是有肾功能损害时)、血浆肾素、血钾、血镁、血尿酸及尿酸排泄量测定值升高,使血钠值下降,如果需要进行相关检测,应提前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用药前应了解血钾浓度。且需注意在某些情况下血钾浓度并不能真正反应体内钾潴量,如
酸中毒时钾从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而易出现
高钾血症,酸中毒纠正后血钾浓度即可下降。
避免高盐饮食。过多的盐会使身体保持水分,从而降低药物的效果。
不要食用含钾的食盐替代品或低钠奶制品,这些产品可能会导致血钾水平过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