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视神经等组织的病变
有视物模糊、视野缺损、视物变形、视物遮挡感等表现
与遗传、感染、外伤、药物、全身疾病等有关
可采取激光、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全身疾病引起者需治疗原发病
定义
眼底在临床上没有严格的定义,一般指肉眼无法窥见的眼球内组织的总称,包括玻璃体、视网膜、葡萄膜、视神经等。眼底病变即发生在这些部位的病变。
眼底病变可能由遗传、变性、感染、循环障碍、药物及全身疾病等因素引起。
眼底病变种类繁多,本文仅对临床常见的眼底病变进行简述。
分类
眼底病变按部位及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玻璃体疾病
常见的玻璃体疾病有
玻璃体液化、
玻璃体积血和玻璃体炎症等。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血管疾病
黄斑疾病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之间积聚液体而发生的分离。
常见疾病有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及
脉络膜脱离等。
视网膜营养不良
视网膜慢性、进行性病变,具有遗传性。常见的有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
Stargardt病等。
视网膜肿瘤
中毒性视网膜变性
药物及化学制剂可引起视网膜损伤。如长期、大量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
氯喹、乙胺丁醇等可引起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的光损伤
主要包括紫外光及激光等有害光线引起的视网膜损伤。
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炎
葡萄膜疾病中较常见的是葡萄膜炎。
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葡萄膜炎和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脉络膜脱离
脉络膜脱离是各种原因导致血管外压力突然降低使得血浆大量渗出,积聚在脉络膜上腔而发生的脱离。
脉络膜肿瘤
常见的有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转移瘤。
视神经疾病
炎症、感染、中毒等引起的视神经疾病。如视神经炎、
视盘水肿、
缺血性视盘病变、
视神经萎缩等。根据受累的视神经部位不同,视神经炎又可分为
视盘炎和
球后视神经炎。
发病情况
玻璃体疾病
玻璃体液化:在80~90岁的人群中,50%以上的人存在玻璃体液化。
玻璃体后脱离: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约58%,65岁以上人群为65%~75%。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血管疾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发病率约为1/10000,多发生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为单眼发病。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达44%~51.3%。
黄斑疾病
黄斑囊样水肿多继发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组织、葡萄膜炎、手术后等。约27%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合并黄斑囊样水肿。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20~45岁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50岁以上人群首位致盲原因。我国50岁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为15.5%,其中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占11.9%。
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病率为6.3/10万~17.9/10万。
视网膜营养不良
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较罕见。全球约有150万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发病率约为1/3500,中国发病率约为1/3467。
视网膜肿瘤
数量较少。视网膜血管瘤是较多见的良性肿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第二位。发病率约为1/28000~1/15000。
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炎多见于青壮年。
中间葡萄膜炎好发于中壮年人,80%为双侧,但多不对称。
视神经疾病
视神经炎
视神经炎好发于中、青年人群,超过70%的患者为女性。
视神经萎缩
在我国,视神经萎缩的发病率目前达到115/10万,远远高于国际5/10万的平均水平。
致病原因
眼底病变的类型不同,致病原因也不尽相同。与遗传因素、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外伤、感染、颅内占位病变等有关。
玻璃体疾病
玻璃体液化
主要与年龄增长有关。玻璃体是透明的凝胶体,随年龄增长,玻璃体可发生液化,表现为
飞蚊症。进一步液化可导致
玻璃体后脱离。
玻璃体积血
可由眼内血管性疾患和损伤引起,也可由全身性疾患引起。
玻璃体炎症
常继发于周围组织如
中间葡萄膜炎、
后葡萄膜炎等炎性疾病,也可由外伤或手术将病原微生物带入眼内引发。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血管疾病
病因主要包括血管栓塞、
血管痉挛、血管壁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
黄斑疾病
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视网膜慢性光损伤:可能与光氧化应激有关。
免疫和炎症因素。
感染、过敏、变性、胶原血管病等。
视网膜脱离
裂孔性
视网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老年人、眼外伤等。
非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由于其他眼病产生渗出液积聚于视网膜下引起。
玻璃体积血、炎症等产生机化或视网膜下机化条带对视网膜牵拉。
高血压、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
葡萄膜炎、视网膜脉络膜肿瘤、视网膜血管病、系统性疾病。
视网膜营养不良
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如
视网膜色素变性,父母一方或双方携带视网膜色素变性致病基因,则子女可能受致病基因影响而患上该病。
视网膜肿瘤
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射线照射、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有关。
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炎
感染性葡萄膜炎: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可通过直接侵犯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或眼内容物引起炎症,也可通过诱发抗原抗体及补体复合物反应而引起葡萄膜炎。
脉络膜脱离
大部分继发于内眼手术,如抗
青光眼滤过手术、白内障手术,以及眼外伤等。睫状体脱离或水肿、脉络膜循环障碍等,也可能引起
脉络膜脱离。
脉络膜肿瘤
与遗传、环境因素等有关。
视神经疾病
视神经炎
脱髓鞘为常见原因。
结核和梅毒感染是较常见的感染相关的病因。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视盘局部血管病变:如眼部动脉炎症、动脉硬化或栓子栓塞。
眼部血流低灌注:如全身低血压、颈动脉或眼动脉狭窄、急性失血、眼压增高。
视盘水肿
眶内原因:眶内肿瘤、血肿等。
高危因素
有以下因素者为眼底病变的高危人群,需引起注意。
高龄、肥胖或吸烟。
有眼部外伤、手术史。
存在眼内、眶内或鼻窦等局部感染,以及结核或梅毒等全身感染。
户外工作,长期受到阳光照射。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的眼底病变,症状会有差异。以下为各类眼底疾病的一般表现。
玻璃体疾病
眼前黑影飘动:眼前突然出现飘动的黑影或者烟雾感,其形态繁多,呈尘状、线状、蛛网状、钱币状等。
闪光感:眼球转动时眼前频繁出现闪光亮点或光斑。
视物发红、模糊。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血管疾病
视力减退: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严重者视力完全丧失。
视物变形:看到的物体变大或变小,直线看成曲线、波浪状、歪斜的线条。
视物遮挡感:眼前有一层东西遮挡,看不见周边的事物。
黄斑疾病
视力减退:不同程度视力下降,严重者视力完全丧失。
视物变形:看到的物体变大或变小,直线看成曲线、波浪状、歪斜的线条。
视物变暗:看眼前的物体或周围的环境昏暗模糊不清。
中心暗点:眼前的中心视野出现暗点或暗影。
视网膜脱离
闪光感:眼球转动时眼前频繁出现闪光亮点或光斑。
眼前黑影飘动:眼前突然出现飘动的黑影或者烟雾感,其形态繁多,呈尘状、线状、蛛网状、钱币状等。
视力障碍:不同程度视力下降。
视网膜营养不良
夜盲:在黄昏或暗处感觉看不清。
视力减退:进行性视力减退。
周边视野缺损:眼睛余光看见的范围缩小,看不见周围的物体。
视网膜肿瘤
肿瘤生长于眼内时,
瞳孔异常反光感,可有斜视,或表现眼睑红肿类似蜂窝组织炎。肿瘤继续增大,可引起眼胀、头痛,甚至眼球突出。
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炎
前葡萄膜炎:急性发病者,有眼痛、眼红、怕光、流泪、视物模糊、瞳孔变形等症状。慢性者,症状不明显,可有眼红、视力逐渐下降。
中间葡萄膜炎:常累及双眼,可同时或先后发病。轻者可无症状或仅有眼前黑影飘动。严重者可出现视物模糊、暂时性近视。
后葡萄膜炎:一般无疼痛、流泪等眼部刺激症状。部分人有眼前黑影飘动、闪光感、视物变性、视物模糊等。
脉络膜脱离
继发于手术或外伤的,有视力减退、眼球黑影飘动、视野中有大片黑影遮挡等表现。
脉络膜恶性肿瘤
如果肿瘤位于黄斑区,疾病早期可有视物变形或视力减退;如果位于眼底的周边部早期无自觉症状,逐渐出现周边视野的遮挡感。
视神经疾病
视力障碍:不同程度视力下降。
眼痛:眼眶深部疼痛或转眼球时疼痛。
视野明显改变:即眼睛余光看见的范围缩小。
色觉障碍:看色盲图时,红绿色图片分不清。
偶伴头痛、恶心、呕吐。
就医科室
眼科
出现视力下降、
视野缺损、
视物变形、眼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突然出现严重视力下降,眼前固定黑影,建议立即到急诊科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眼前突然出现固定黑影者,尽量避免剧烈活动。
就医前避免自行滥用药。
建议由家属接送、陪同就诊。
眼底疾病多需要散瞳检查,避免紧张情绪。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视物模糊?如有,是看近模糊还是看远模糊?
是否有
眼前黑影飘动、视物遮挡感、视野缺损?如有,持续多久了?黑影是否固定不动?
是否有视物变形、闪光感?看直线是否变形?
是否有夜盲?
是否眼球转动时有疼痛感?
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什么情况下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视网膜眼病的家族遗传病史?
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甲亢、风湿病病史?如有,患病几年?
是否有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病史?
是否患有肿瘤性疾病?
是否有营养和代谢性疾病?
是否有结核病、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病史?
是否有手术史?
是否长期暴露于户外环境或强光中?
是否长期服用某些药物?
是否有眼部外伤史?
是否患有高度近视?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眼科检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眼底检查、眼压检查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传染病四项、凝血功能等。
影像检查:
视觉电生理检查、眼部AB超检查、视野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色觉检查、眼眶及头颅CT和MRI检查等。
其他检查:基因检测、眼内液检测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梅毒、艾滋病、结核病等病史。
有眼部外伤、手术史。
存在高度近视。
临床表现
玻璃体疾病
闪光感、眼球黑影飘动或烟雾感、视物遮挡感。
视网膜疾病
黄斑疾病: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视物变暗、中心暗点。
视网膜脱离:闪光感、视力下降、眼球黑影飘动或烟雾感、视物遮挡感。
视网膜营养不良:视力进行性减退、视物变暗、视野变小。
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炎:畏光、视力模糊、眼痛,有的患者伴有头痛、恶心、发热等全身症状。
脉络膜脱离:可能有视力下降、眼球黑影飘动、视物遮挡感。
视神经疾病
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球转动时疼痛、视野变小、色盲、头痛等。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视力有无下降。需查矫正视力。
需查近视力,检查距离为30cm,但不受限制,以能看清近视力表上的最小字符为度。
需查远视力,国内使用的国际标准视力表和对数视力表,检查距离为5m。
裂隙灯检查
通过裂隙灯观察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等情况。
基本可以发现眼前段疾病。
眼压测量
通过眼压计检查眼压是否升高。
测量时眼压计会有轻微气流喷到眼睛上,对眼睛无损伤,因此无需紧张,尽量听从医生指示,在测量眼压过程中尽量不要眨眼或闭眼。
大部分
视网膜病变不会出现眼压升高,但缺血性病变会产生新生血管,出现新生血管时可能有眼压增高。
眼底检查
检查眼后节情况,包括玻璃体、视盘、黄斑、视网膜等。
通过直接、间接眼底镜、前置镜、眼底照相等方式进行检查,检查时需散大瞳孔,睁大眼睛,向前平视或向不同方向转动眼球。
视网膜病变时可能有
视网膜水肿、出血、隆起、渗出、棉绒斑等改变。
影像检查
眼部B超检查
在
眼底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可以检查和鉴别各种眼内和眼眶疾病,检查无创,无痛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一种重要眼底检查手段。可对活体视网膜的不同层次进行扫描成像,做精细检查。对视网膜分辨率高。
可清晰显示视网膜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用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眼科临床诊治眼底病的常用检查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某种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如荧光素钠),快速注入被检者静脉内,循环至眼底血管中,受到蓝光的激发而产生黄绿色荧光,利用配有特殊滤光片的眼底照相机,观察并及时拍摄眼底血循环的动态过程。
能在活体眼中反映出视网膜大血管至毛细血管水平的生理与病理情况,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指导光凝治疗及预测视力预后等方面,帮助极大。
视觉电生理检查
记录视觉系统的生物电活动,以评估视觉功能。
可克服屈光间质混浊的障碍评价视功能,可帮助预测术后视力情况。
视野检查
当眼球向正前方固视不动时,所见的空间范围。
视野又分为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中心视野是指30°以内的视野范围,主要为黄斑中心1~3mm直径范围内的视功能。黄斑以外的视力为周边视野。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视野半径≤10°者,即使视力正常也属于盲。
许多眼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视野的特征性改变,所以视野检查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
基因检测
遗传性眼病可通过基因检测发现致病基因。
鉴别诊断
玻璃体变性与白内障的鉴别
相似点:均可出现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的症状。
不同点:白内障是由于
晶状体混浊引起,患者常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
玻璃体变性是玻璃体出现异常表现,患者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通过眼部超声、裂隙灯检查可予以鉴别。
视网膜静脉阻塞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鉴别
不同点:
视网膜静脉阻塞多累及单眼,视网膜静脉迂曲扩张,多见视网膜火焰状出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般累及双眼,可见散在点状或片状出血,进展后出现硬性渗出,棉绒斑,患者血糖水平高。
黄斑囊样水肿与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鉴别
相似点:两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均可出现视网膜水肿等眼底改变。
不同点:
视网膜动脉阻塞多发生于老年人,视力急剧下降,甚至无光感,视网膜颜色苍白水肿,动脉显著狭窄,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黄斑呈现圆形暗红色。
黄斑囊样水肿患者中心视力逐渐减退,视网膜水肿区呈不同程度反光增强。
急性葡萄膜炎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鉴别
相似点:急性前葡萄膜炎与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都为急性发病,且都可有眼痛、怕光、流泪等症状。
不同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还可有剧烈头痛、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眼压测定发现眼压升高可鉴别,没有明显的前房内炎症反应。
视盘水肿和视盘炎的鉴别
相似点:两者均常为双眼发病,均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改变等症状,均可出现
视盘水肿等眼底改变。
不同点:视盘水肿常为双眼,视盘肿胀比较明显,但视功能多正常,视野为早期生理盲点扩大。常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视盘头炎常为突然发病,视力下降严重,多累及双眼,伴眼眶深部痛及眼球转动痛。
治疗目的:恢复眼底正常结构,最大程度保留视力及视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原则:可采取全身用药、玻璃体腔注射药物、眼底激光、手术等方式治疗。
一般治疗
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首先应积极治疗和控制全身性疾病。
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或糖尿病,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如患有梅毒、艾滋病、结核病,需同时在感染科进行治疗。
如为全身免疫病引起,需联合风湿免疫科治疗全身免疫病。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可通过玻璃体腔注射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药物进行治疗。
黄斑水肿
葡萄膜炎
感染性葡萄膜炎需对症抗感染治疗。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需针对全身病进行相应的抗炎治疗。
视神经炎
若影像检查发现有脱髓鞘灶,可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
甲泼尼龙)静脉冲击疗法,以后口服糖皮质激素。可以遵医嘱使用维生素B族。
感染性
视神经炎需针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
激光治疗
视网膜大动脉瘤
可使用氩激光封闭瘤体。
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
可采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来抑制新生血管形成,避免新生血管形成造成渗出、出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增殖期可通过激光光凝术来破坏缺血区视网膜,减少需氧量,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也可以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退化,阻止疾病的恶化。
视网膜母细胞瘤
位于后极部未侵及视神经、黄斑区的较小
肿瘤(直径≤4mm,厚度≤2mm),可考虑
激光治疗。先阻断肿瘤供养血管,再破坏瘤体本身。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可通过视网膜激光封闭无灌注区,以封闭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减轻视网膜下出血、渗出。
视网膜裂孔
手术治疗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应尽早行视网膜复位术。手术方式根据裂孔位置、大小等选择
巩膜外加压术、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等。
眼底肿瘤
眼底病是由颅内或眶内肿瘤引起,则需神经外科或眼科行手肿瘤切除术。
其他病变
各种原因引起的
玻璃体积血、玻璃体纤维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时,可根据病情选择玻璃体切除术进行治疗,以清除玻璃体积血和纤维增殖膜,恢复视网膜正常结构。
治愈情况
玻璃体疾病
生理性
玻璃体变性,不能自愈,但通常对生活无明显影响。病理因素引起的玻璃体变性,如果及时治疗原发疾病,可明显改善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视网膜疾病
视网膜血管疾病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如果就诊及时还可以治疗,超过90分钟往往预后较差,常造成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若
视网膜静脉阻塞位于中央静脉,或阻塞的程度比较严重,尤其侵犯黄斑部,出现局部缺血的情况,则预后较差。若阻塞的部位在静脉分支,阻塞程度较轻,没有引起视网膜局部缺血,及时配合治疗,预后较好。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首先要控制血糖,必要时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抗VEGF药物等治疗,可得到控制。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晚期会造成视力严重受损,如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导致失明。
黄斑疾病
黄斑裂孔手术后裂孔闭合差或术后出现并发症,损伤裂孔区者愈合差。
渗出性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经药物、激光等治疗,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视力,但无法治愈。干性黄斑变性治疗效果差,最终可导致失明。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时间长且未手术,视网膜出现增殖、僵硬,预后较差。
黄斑区视网膜没有出现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及时通过手术进行视网膜复位,可恢复较好视力。
已出现黄斑区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术后视力难恢复。
视网膜营养不良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目前尚无有效治愈的方法,患者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葡萄膜疾病
葡萄膜炎不能自愈,病情严重者,若治疗不及时,可损害视力,严重时可致盲,致盲率为1.1%~9.2%。如果诊断及时、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可治愈,但易复发。
视神经疾病
大多数
视神经炎经过积极治疗都可恢复正常,而且病情较短,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者治疗效果缓慢或无效,炎症消退后视盘苍白萎缩,视力障碍,预后欠佳。
视盘水肿视力障碍发生较晚。病因如能及早去除,及时配合治疗,预后较好。长期严重的视盘水肿,则预后较差。
危害性
大部分眼底病变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少吃油炸、腌制的食物。低盐低脂饮食。
适量摄入牛奶、瘦肉、鱼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
早睡早起,尽量避免熬夜。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功能。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及有害光线下。
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不在暗处看手机、电脑、电视。
情绪管理
眼底病变患者常有视力下降等表现,可能出现暴躁易怒、犹豫不决,常伴发孤独感、愧疚感等。
疾病确诊后不要慌张,应及时与家人及医生沟通,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发生其他并发症。
病情监测
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情况,积极控制全身疾病。
患者平时可注意是否有视力下降、
视物变形、视物变暗,
视野缺损、色觉障碍,注意眼前是否有黑影飘动,是否眼前有遮挡感,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随诊复查
定期到医院复查,以观察病变恢复情况或是否有进展。
复查时一般会检查视力、裂隙灯、眼底、眼压、OCT等。
预防
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40岁以下人群,每隔5~10年检查一次。
41~54岁,每2~4年一次。
55~64岁,每1~3年一次。
65岁以上者,每1~2年一次。
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史者,应更频繁检查。
原发病的防治
积极防治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可以减少眼底疾病发生的概率。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少摄入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用眼40分钟,休息10~15分钟。
控制体重,保持适当运动。
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外出可戴太阳镜或遮阳帽。
平时注意休息,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压力过大。
保持规律作息,合理用眼,避免熬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