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非甾体抗炎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主要用于
普通感冒或者流行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热,缓解轻至中度疼痛,还用于抗
血栓形成等。
适应证
用于解热、抗炎、抗血栓等治疗。
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者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以及月经痛,也可用于感冒以及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所引起疼痛和发热的病因,因此需同时联合其他药物对病因进行治疗。
抗炎、抗风湿:本品为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以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且使血沉下降,但本品不能去除风湿热的基本病理改变,同时也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以及其他合并症。
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本品也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改善症状,但必须同时进行病因治疗。
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够防止血栓形成,临床用于预防一过性的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药物起效时间
口服本品后1~2小时可达血药峰值(Cmax),在此之前药物已经开始起效。
药物维持时间
目前尚无明确数据证明服用本品后其药效在机体维持多长时间。其药物半衰期为15~20分钟,水杨酸盐的半衰期的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以及尿PH,一次服用小剂量时半衰期约为2~3小时;大剂量时半衰期可达20小时以上;反复使用时半衰期为5~18小时,遵医嘱用药即可。
药物联用
目前本品的药物联用尚无权威资料,如果在使用该药物期间需要应用其他药物,应先咨询医生,听从其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法。
禁用情况
有
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史者,尤其是出现哮喘、神经
血管性水肿或休克以及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哮喘患者禁用。
慎用情况
过敏体质慎用。
痛风患者慎用。
鼻出血患者慎用。
月经过多患者慎用。
发热伴脱水的患儿慎用。
肝肾功能减退慎用。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孕妇服用水杨酸前应审慎权衡利弊。
作为预防措施,长期治疗的剂量尽量不超过150mg/天。在妊娠最后3个月,服用高剂量的阿司匹林(大于300mg/天)可能导致孕期延长,母体子宫的收缩受抑制和胎儿的心肺毒性(例如动脉导管提前关闭)。
此外,母亲和胎儿的出血风险增加。分娩前短期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胎儿颅内出血,尤其是早产儿。因此所有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禁用于妊娠最后3个月的妇女,除非在正确的临床专家建议和严密监测下极有限地应用于心血管和产科。
哺乳期女性: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哺乳期女性应避免使用。
儿童:因目前对儿童使用本品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有限,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遵医嘱使用。
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下降,服用本品时易出现毒性反应,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遵医嘱使用。
不良相互作用
不应与含本品的同类制剂以及其他解热镇痛药物联合应用。
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能够增加本品的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不宜联合应用。
本品与糖皮质激素(如
地塞米松等)联合应用时,可增加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本品能够加强口服降糖药以及
甲氨蝶呤的作用,不应联合使用。
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排泄,使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
剂型规格
片剂:50mg/片;0.1g/片;0.3g/片;0.5g/片。
具体用法
用法
口服,用适量水送服。
用量
成人
解热、镇痛:一次0.3~0.6g,一日3次,必要时可每4~6小时一次,24小时不超过4次。
抗炎、抗风湿:一日3~6g,分4次口服。
抑制血小板聚集:一次75~300mg,一日1次。
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痛停止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
小儿
解热、镇痛:按体重,一次5~10mg/kg,必要时可每4~6小时一次;或按体表面积1.5g/m2,分4~6次口服。
抗风湿:急性期,按体重一日80~100mg/kg,分3~4次口服,如果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剂量。
儿科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川崎病):开始时,按体重一日80~100mg/kg,分3~4次服用;退热2~3日后减量至每日30mg/kg,每日3~4次;症状消失后减量至一日3~5mg/kg,每日服用1次,维持2个月或更久。
药物漏用
每日服用1次时,当天想起的时候马上补服。
每日服用2~4次时,可以按照“漏服药物时间是否超过用药时间间隔的二分之一”原则来判断。
如果漏服药物时间没有超过用药时间间隔的1/2,可以补服,下次服药再按原时间间隔。例如应在早晨8点和下午8点服药,如果早晨8点漏服了药品,可在当天14点以前以原量服用,下午8点服药时间和剂量不变。
如果漏服药物时间超过用药时间间隔的一半以上,不需补服,下次按原间隔时间用药。不可在下次加倍剂量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过量服用本品会导致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症状:轻症者无特殊症状,服用大剂量会出现水杨酸反应,即头晕、眩晕、耳鸣、耳聋、出汗、恶心、呕吐、腹泻、嗜睡、头痛、多汗、呼吸深快、烦渴、手足不自主运动(多见于老年人)以及视力障碍等反应。
措施:减少用药剂量或停药,中毒严重者需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
急性中毒
症状:主要特征为严重的酸碱平衡紊乱,轻中度中毒时,出现呼吸急促、换气过度、
呼吸性碱中毒、出汗、呕吐、恶心等反应;中至重度中毒时,出现血尿、抽搐、幻觉、血糖异常、酮尿、
低钠血症、
低钾血症、换气过度、非心源性肺水肿、
蛋白尿等。
措施: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送医,遵医嘱治疗。
药物停用
本品用于解热镇痛时为对症治疗药,不宜长期或大量服用,用于止痛不超过5天,用于解热不超过3天,若症状没有缓解,可以停用并咨询医生更换药物。
本品用于治疗
风湿性疾病或抑制血小板聚集时,应长期用药,遵医嘱停药。
患者服用本品后如出现
胃肠道出血、胃溃疡、胸闷、气短、乏力、言语混乱等情况,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第一次服用本品后如出现
皮疹等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师。
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血常规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药。
不良反应的表现
较常见不良反应
胃肠道异常: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较少见或罕见不良反应
胃肠道异常:出血或溃疡,可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
气管异常:
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困难或哮喘。
泌尿系统异常:血尿。
中枢神经异常:眩晕。
肝脏异常:肝脏损害。
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时,应清淡饮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
出现出血或溃疡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量,并对症、支持治疗。
出现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时,必须立即就医,应保持气道畅通、吸氧以及使用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
发生皮疹时,应避免搔抓,及时就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抗过敏药。
出现眩晕时,应注意休息,小心陪伴,如果症状不缓解或持续加重,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支持治疗。
出现血尿、肝脏损害时,应立即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支持治疗。
如果用药后感觉有其他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不良反应的轻重判断是否应停药或采取必要的措施。
药物贮存
应于干燥处密封保存。
存放在儿童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儿童误服。
其他
年老体弱或体温在40℃以上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品,解热时应多喝水,以利排汗和降温,避免因出汗过多而造成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或虚脱。
服用本品期间不得饮酒或含有酒精的饮料。
儿童应用本品时,如果剂量过大可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
小儿发热时应用,特别是流感和水痘的患儿可导致
瑞氏综合征。
本品不推荐作为儿童退热药以及控制风湿活动的首选药物。
较大剂量服用本品时可干扰
尿糖、尿酮体、血尿酸、尿5-羟吲哚醋酸、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试验。
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计数。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