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

更多功能

阿司匹林
功效作用 用药禁忌 用法用量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为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缓激肽、组胺的合成产生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等疾病的治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适应证
可用于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以及预防血栓形成等。
发热:用于治疗由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镇痛: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
风湿热:治疗风湿热的常用药物,用药后可解热、使关节症状好转并使血沉下降,但不能治疗和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关节炎: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炎症症状。此外,也可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能缓解症状,但近些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预防血栓形成:本品对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可用于预防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
其他:儿科用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症)的治疗。
药物起效时间
片剂
片剂:口服后大约2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在达最大血药浓度之前,药物已经开始起效。
咀嚼片:口服后大约0.33~0.81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泡腾片/分散片:口服后大约1~2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肠溶片:口服后大约3.5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缓释片:口服后大约6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胶囊剂
肠溶胶囊:口服后大约1~2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缓释胶囊:口服后大约3小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散剂/栓剂
起效迅速,但也与患者的病情及个人体质有关,请遵医嘱用药。
药物维持时间
片剂
片剂/咀嚼片:24小时内服用不超过4次,每次维持约6小时。
泡腾片/分散片:半衰期在2~3小时。
肠溶片/缓释片:每日服用1次,每次维持约24小时。
胶囊剂
肠溶胶囊/缓释胶囊:每日服用1次,每次维持约24小时。
散剂/栓剂
每日服用不超过4次。
药物联用
有指南表明,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再发有明确疗效。
对于有间歇性跛行症状、静息踝肱指数(ABI)≤0.90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多学科联合评估和管理,严格控制各项代谢指标,在口服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西洛他唑(50mgbid)或贝前列腺素钠(40mgtid)治疗。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有什么区别?
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都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二者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差异。
作用机制:氯吡格雷对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对血小板聚集有一定解聚作用,有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抑制血小板的环氧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临床应用:氯吡格雷常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药物的替代治疗、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进行了介入手术的患者,可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4周以上,后续继续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治疗;阿司匹林可以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可长期甚至终身使用。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系统异常,如胃痛、胃胀,严重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氯吡格雷的胃肠道出血反应较阿司匹林轻,但服用皮肤黏膜可能出现瘀斑
患者如需使用上述两种药物,请咨询专业医生,遵医嘱用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