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人体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用于辅助诊断多种疾病,也用于心肺复苏前检查
心跳呼吸暂停、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力衰竭、甲亢、脑膜炎等
不能在短期内自行恢复的呼吸频率异常,都建议就诊
定义
呼吸频率是体格检查中的一项指标,是指机体每分钟进行呼吸的次数。
呼吸频率反映肺通气功能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是肺生理功能的基本指标之一。呼吸频率与年龄、性别、潮气量等因素有关。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12~20次/分。
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
一般出生1个月的婴儿呼吸频率约为42次/分,1岁时约为30次/分,4~7岁约为24次/分,青少年与成人相近,约为20次/分。
呼吸过速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称为呼吸过速。
呼吸过速可能与剧烈运动、哭闹、剧烈情绪波动等应激状态有关。
原因
生理性原因
剧烈运动、哭闹、剧烈情绪波动等均可使呼吸频率加快。
呼吸频率与年龄、肺潮气量等有关,年龄越小,肺潮气量越低,呼吸频率越快。
病理性原因
其他情况:呼吸频率亦受体温影响,一般体温升高1℃,呼吸频率大约增加4次/分,故呼吸过速也可能见于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等引起发热的疾病。
危害
生理性原因导致轻度呼吸过速,一般经过休息可自然恢复,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病理性的短期轻度的呼吸过速,一般不会直接造成明显危害。
长时间呼吸过速或非常严重的呼吸过速,可导致吸气时间相对缩短、呼气时间延长,出现过度通气,
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引起
呼吸性碱中毒、血钙下降,可出现头晕、四肢麻木和四肢抽搐、颤抖等症状。
也可能引起呼吸肌肉疲劳、肋间疼痛以及膈肌疼痛等表现。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婴幼儿随着年龄增长、肺活量提高,呼吸频率会逐渐接近成人水平,不需要过度担心。
建议检查前尽量平稳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对呼吸频率的影响。
病理状态
如果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无其他症状,可就诊呼吸科,明确病因。
对于有发热等症状的患者,医生如果高度怀疑感染,可能建议进一步做血常规、
C反应蛋白、
降钙素原等感染性指标,或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如果怀疑有肺部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肺功能、胸部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医生可能会采取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机械通气等治疗方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呼吸过速,医生可能会开具
丙硫氧嘧啶等抗甲状腺药物或行碘131
放射治疗。
心力衰竭引起的呼吸过速,医生可能会开具
呋塞米等利尿药物、
地高辛等强心药物以及
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物进行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呼吸频率会逐渐降低,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呼吸频率没有下降,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呼吸过缓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低于12次/分称为呼吸过缓。
原因
生理性原因
深度睡眠可能会引起呼吸频率偏慢,甚至出现呼吸过缓,醒后正常活动后恢复正常。
药物性原因
镇静剂、麻醉药过量时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过缓。
病理性原因
其他情况:呼吸衰竭终末阶段会发展成为呼吸过缓甚至呼吸停止。多器官衰竭时也可能会出现
代谢性酸中毒,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过缓。
危害
生理性的呼吸过缓,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并且常可自然恢复。
呼吸频率偏低,可导致人体摄氧不足和排出二氧化碳较少,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等表现。
若呼吸频率严重偏低,甚至呼吸暂停,人体摄入的氧气量严重不足,有可能会造成组织器官缺氧,出现多器官功能异常,甚至引起死亡。
诊疗建议
生理性波动
深度睡眠后引起的呼吸过缓,若无明显症状,无需特殊处理。
若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部位颜色发紫等缺氧表现时,建议及时就诊。
药物性改变
若是镇静剂、麻醉药过量引起的呼吸过缓,建议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多数人不要进行特殊治疗。
必要时,可能需要使用
纳洛酮治疗阿片类药物及其他麻醉性镇痛药中毒,如哌替啶、阿法罗定、美沙酮、芬太尼等。可使用纳洛酮治疗阿片类药物及其他麻醉性镇痛药中毒,如哌替啶、阿法罗定、美沙酮、芬太尼等。
病理状态
若出现心跳呼吸暂停,需要紧急进行
心肺复苏,后续可能需要进行呼吸支持。
如果怀疑有
细菌性脑膜炎,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头颅CT、头颅磁共振(MRI)、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医生可能会采取抗生素治疗。
脑肿瘤引起的呼吸过缓,医生可能会建议行放疗、化疗或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脑外伤引起的呼吸过缓,医生可能会建议行手术治疗。
规范治疗有效时,呼吸频率会逐渐升高,恢复至正常;如果已经明确诊断,治疗后呼吸频率没有上升,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改治疗方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