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接触漆类物质或闻及油漆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皮炎
以皮肤水肿、潮红瘙痒、刺痛、丘疹、水疱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多与接触油漆类物质过敏相关
以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为主
定义
漆疮又称
油漆皮炎、生漆皮炎,是指因接触漆类物质或闻及油漆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而引起的一种
接触性皮炎。
多发生在头面、手臂等暴露部位,表现为皮肤水肿、潮红瘙痒、刺痛、或有
丘疹、水疱、糜烂、渗液。严重者还可伴有怕冷、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发病情况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以男性患者居多,确切的发病率目前尚未有准确统计。
一项对212646名皮肤科患者进行了
斑贴试验,其中,在1361名油漆工中,737人患有接触性皮炎。
致病原因
漆疮属于Ⅳ型迟发性
变态反应,该病主要原因是对油漆过敏的人群接触到漆树、漆液、漆器或油漆所产生的挥发性气体,从而引发过敏反应。其中,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极少量的漆酚即可使患者发生皮炎。
此外,油漆含有多种添加剂,含各种有害物质,常见有苯、松节油、松香水、煤焦溶剂等,其中松节油、松香水等可引起对皮肤的刺激,导致皮肤过敏,从而导致
油漆皮炎的发生。
诱发因素
长期从事与漆类有密切接触的工作者(如油漆工人、林业工人),因长期接触,暴露于致敏原下,易诱发漆疮的发生。
到有漆树生长的野外活动、频繁接触带有油漆的家具、房屋或进入带油漆物品的密闭空间内,也可诱发该病。
敏感体质者,近期有接触漆类物质或吸入漆类挥发性气体,因体质敏感也较容易诱发此病。
漆疮是一种因过敏而引起的
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病较急,主要以皮损症状为主,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还可伴有眼睑、
阴囊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其他症状。
主要症状
皮损症状
漆疮一般因接触物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性不同,发生的皮炎形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相同。
其潜伏期一般最短几分钟,最长二十几天,一般十天左右。
多发生在头面、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表现为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水肿、伴有瘙痒或者灼热感。随后出现粟粒大红色
丘疹、小水疱,水疱可融合成大疱,破溃后形成糜烂面,呈浆液性渗出。
严重时可发生感染,甚至溃疡。
全身症状
漆疮未经治疗可迅速蔓延,
皮疹泛发至全身,严重时,糜烂面伴有细菌感染时,可伴有发热、畏寒、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
其他症状
当皮炎发生在眼睑、包皮等组织疏松部位时,可出现水肿。
大面积接触后可出现中毒症状,出现表皮剥脱,严重者可引起过敏性休克等。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出现皮肤弥漫性潮红、水肿、伴有瘙痒或者灼热感影响正常生活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皮损部位严重感染、化脓,并伴发热、头痛、甚至昏迷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以免掩盖病情。
可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特点,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出现发热、头痛、甚至昏迷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建议家属陪同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皮肤潮红、水肿、瘙痒、
丘疹、水疱、糜烂?是否突然发生?是否能自行缓解?
是否有发热、畏寒、恶心、头痛等表现?从何时出现?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是否有眼睑、
阴囊水肿、甚至昏迷等表现?从何时出现?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油漆?是否有油漆类物质过敏史?
是否有相关家族史?
是否治疗过?治疗方案?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IgE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通常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
斑贴试验可以诊断漆疮。
病史
以下并非该病诊断必需,但若有以下病史,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曾有油漆类物质过敏史。
临床表现
于颜面、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表现为皮肤出现弥漫性潮红、水肿、伴有瘙痒或者灼热感。随后可出现粟粒大红色
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等。
严重时可发生感染甚至溃疡,可伴有发热、畏寒、恶心、头痛等全身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若出现白细胞升高、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通常提示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通常提示存在过敏或寄生虫感染,对疾病诊断和判断感染程度有一定帮助。
尿常规
尿常规主要是用于明确尿中白细胞、红细胞和细菌计数等情况,及有无
蛋白尿、血尿。
若尿常规结果提示白细胞、细菌计数均明显增高,往往提示合并泌尿系统的感染,对疾病的诊断和感染程度判断有帮助。
若尿常规显示有红细胞、蛋白尿、血尿,提示可能有肾功能受损,可帮助判断疾病严重程度。
血生化
主要包括肝功能、肾功能。
检测肝肾功能主要用于判断有无肝肾功能受损。
若结果出现肝肾功能异常,通常提示有肝肾等内脏受累,对协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明确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等有重要作用。
血清IgE
可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反应性疾病。
若IgE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过敏反应性疾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其他检查
斑贴试验是测定机体迟发型接触性变态反应的一种诊断方法,根据Ⅳ型皮肤变态反应原理而设定。
斑贴试验是检测接触过敏原的经典试验,主要适用于接触性皮炎、职业性皮炎等因接触引起的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若检查结果为阳性反应,通常表示对该试验物过敏,可协助漆疮的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湿疹
相似点:两者都可见红斑、肿胀、甚至水疱、渗出、常伴剧烈瘙痒。
不同点:
急性湿疹常病因复杂,呈对称发作的特点,临床突出表现为浆液渗出明显,严重者呈点滴状渗出,剧烈的瘙痒使患者难以耐受,由于搔抓而出现抓痕、血痂、合并细菌感染而出现脓疱、脓性渗出、脓性结痂,呈现湿疹特有外观,即多种形态
皮疹同时存在。
急性荨麻疹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肿的表现。
不同点: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皮损为风团,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皮疹反复成批发生,常泛发,亦可局限,以傍晚发作者多见。该病属于Ⅰ型
变态反应,可检出
特异性IgE抗体。
药疹
相似点:两者均可表现为
皮肤红斑、丘疹、水疱,还可伴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表现。
不同点:
药疹为药物通过口服、外用和注射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的反应。常呈密集对称分布,一般来说,药疹皮损的颜色更为鲜艳,瘙痒更为明显,且停用致敏药物后逐渐好转,两者不难鉴别。
治疗目的:主要是寻找病因,促进皮损痊愈,预防感染。
治疗原则:主要为抗过敏、对症处理、抗感染治疗等。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如对症外用药物、口服或静脉输注药物等)等。
一般治疗
得漆疮后,首先要避免与生漆或疑有生漆污染的东西接触,对漆过敏的人群,还要远离生漆。
要充分消除残留在皮肤上的漆,可用95%酒精、肥皂水、清水冲洗。
要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建议不要用手抓挠,以免导致皮肤破损引发细菌感染,不利于皮肤恢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
视皮损严重情况,可选择适当的外用药物进行局部对症治疗,对局部皮损可以起到消除红肿、止痒、降低皮温、消炎杀菌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漆疮症状。
轻度红肿、
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用
炉甘石洗剂,其中可加适量
苯酚、樟脑或薄荷脑以止痒。
急性皮炎伴明显渗液时用3%硼酸溶液、1∶20
醋酸铝溶液或1∶(5000~10000)
高锰酸钾溶液做冷湿敷。
急性皮炎渗液不多时可外用硼锌糊、锌氧油,其中可加2%~5%糠馏油、2%~5%
鱼石脂等。
同时可外用
新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可以减少脓性分泌物的产生,起到防止感染的作用。
口服或静脉输注药物
抗组胺药
适用于皮肤过敏而引起漆疮的患者。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可能出现乏力、头痛、嗜睡、口干、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
抗生素
适用于漆疮并发细菌性感染的患者。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可能出现胃肠功能紊乱、恶心、腹泻、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皮炎持续进展,较为严重的漆疮患者。
一般短期使用,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长期使用可出现
向心性肥胖、消化道溃疡、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
其他
可补充维生素C,能够起到抗过敏的作用,有助于缓解过敏引起的漆疮。
另外,可以加用
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达到快速治愈的效果。
治愈情况
漆疮是一种自愈倾向的疾病,一般患者不再接触漆类物质后,1~3周左右可自然消退。经过积极干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但由于漆疮属于Ⅳ型迟发性
变态反应,痊愈后若再次接触漆类物质或吸入漆类挥发性气体,仍有再次发病的可能性。
预后因素
漆疮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因素常导致预后不良。
合并严重感染。
合并过敏性休克。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可适量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鱼虾等食物,适当饮水。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戒酒,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接触漆类物质。
平常尽量穿着透气、宽松衣物,勤换洗,使用温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心理支持
由于该病会出现
皮肤红斑、
丘疹、水疱等,还会伴瘙痒,影响日常生活和美观,但只要避免搔抓,避免接触漆类物质,遵医嘱进行积极治疗一般几周内可逐渐恢复,不要有心理负担。
若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压抑等情况时,亲友可增强陪护及开导,同时必要时可给予心理干预。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皮损严重程度,有无渗液、糜烂。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发热、畏寒、恶心、头痛等表现。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损面积扩大、表皮剥脱、昏迷等表现。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血压下降、精神萎靡等。
预防
漆疮的病因较为明确,一般可以有效预防。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行为降低发病风险。
避免接触漆类物质进行有效预防。
加强个人防护。戴防护口罩、穿戴工作服、围裙、套袖及防护手套;工作服与生活衣物隔离存放;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洗工作服;涂防护膏等。
日常中注意调整饮食习惯,注意清淡饮食、均衡营养,可适量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油腻、鱼虾等食物,适当饮水。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戒烟戒酒,适当运动,避免熬夜。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