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利水渗湿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体内无水湿的人慎用
中药介绍
猪苓(Chuling)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小便排出不畅,水肿,腹泻,带下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甘、淡,性平。归肾、膀胱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云南、河南。
春、秋二季釆挖,除去泥沙,干燥,切厚片。以外皮色黑、切面色白者为佳。
人工培育应3年以后,在夏秋两季采挖。
性状特征
菌核呈不规则条状、圆块状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
表面灰黑色、棕黑色,皱缩或瘤状突起。体轻质地硬,断面颗粒性,类似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甘淡。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通风干燥处。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痎疟、解毒……利水道。”
《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本草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胎肿,小便不利。。
治疗功效
利水渗湿。
主治病证
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
作用分析
利水渗湿
猪苓味甘淡性沉降,入肾、膀胱经,可以通调水道,是利水除湿的重要药物,可用于治疗由水湿内停导致的水肿证,症状表现为头面周身皆肿,眼睛因水肿不能睁开,同时伴有腹部胀满。
猪苓还可以泻膀胱水气,使小便通畅,可用于治疗由阴虚有热所导致的淋浊证,症状表现为小便频数而痛,尿中混浊沉淀物,或尿道流出浊物似脓等。
猪苓可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也可用于由湿热之邪亢盛,郁滞于体内所导致的
黄疸,症状表现为食欲降低,上腹饱胀,急性上腹疼痛,乏力,
尿色加深等。
猪苓可以利湿浊,有利于清除女性带下,可用于由湿气较重,郁积于体内导致的带下证,表现为白带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等。
临床应用
小便不利、水肿泄泻
治脾虚水湿内停引起的泄泻,常与茯苓、泽泻、白术同用。
淋浊带下
治热淋,小便淋沥涩痛,常与生地黄、
滑石、
木通等同用。
湿热黄疸
治湿重于热的黄疸,常与茵陈蒿、茯苓、白术等药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猪苓具有利尿、抗肾结石形成、调节免疫、抗诱变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猪苓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
用法用量
猪苓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6~12克,或入丸、散;或制成针剂使用。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为使药材纯净,必须对药材进行筛选、拣洗等处理,去除泥沙杂质,干燥,切厚片。
常见配伍
猪苓配白术
两药合用,有健脾益气,渗湿利水的功效,用于治疗水湿偏盛、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所引起的泻下稀水、尿少,身体困倦、不欲饮食等。
猪苓配大腹皮
两药合用,有利水除胀的功效,用于治疗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等。
组成方剂
五苓散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症状表现为小便不利,头痛身体轻微发热,心烦口渴想要喝水,甚至喝水后立刻呕吐。
或者肚脐以下跳动不宁,口中口水多或呕出口水、唾沫,头目眩晕;或者短气而咳;或者水肿、腹泻。舌苔白。
猪苓汤
功能与主治:利水,养阴,清热。适用于水热互结证,症状表现为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想要喝水,或者心烦睡不着,或者有咳嗽、呕吐恶心、水泻样便,舌红苔白或微黄。
也适用于血淋证,表现为小便淋沥疼痛,点滴难岀,小腹满痛等。
制成中成药
肾炎灵胶囊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尿,凉血止血,滋阴补肾。用于下焦湿热、热迫血行、肾阴不足所致的浮肿、腰痛、尿频、尿血;慢性肾炎见上述证候者。
药膳食疗
水肿,小便不通畅,臌胀
鲤鱼1条(重约250~500克),玉米须、
赤小豆各30克,冬瓜皮、茯苓、猪苓、泽泻各15克,陈皮6克,葱、姜适量。
将鲤鱼去鳞及内脏,洗净,放入砂锅内,加入玉米须、赤小豆、冬瓜皮、茯苓、猪苓、泽泻、陈皮、葱、姜,加入适量的水,小火炖至鱼烂熟,食鱼饮汤。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猪苓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猪苓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体内无水湿的人慎用猪苓,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如果有猪苓过敏史,则禁止使用。
猪苓渗利作用较强,体内无水湿的人慎用,以免伤阴。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猪苓与茯苓
两药同属于利水消肿药,味甘淡性平,均为治疗水肿胀满的常用药;两药都能利水渗湿,治疗小便不利,水肿等,常一起使用。
猪苓主要入肾与膀胱经,有利水渗湿的功效,而无补脾益中的作用,而且利水作用比
茯苓强,适用于水湿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水肿、腹泻、淋浊等病症。
茯苓利中有补,能补脾,宁心安神,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食少、大便稀不成形、腹泻等,以及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而且茯苓又是治痰的良药,也常用于治疗痰饮所致的眩晕、咳嗽、心悸等病症。
猪苓与茯苓在治疗水肿等疾病时常一起使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