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益气补中的功效
一种名贵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的人不宜使用
中药介绍
炙
黄芪(Honey-fried Radix Astragali)为黄芪的炮制加工品,常见为蜜炙。黄芪取自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脾虚气弱引起的倦怠乏力、胃口不好、进食量少、大便不成形。
主要药性
味甘、性温。归肺、脾经。
产地选材
道地产区为山西浑源、繁峙、应县,甘肃岷县、岩昌、武都,黑龙江宁安、依兰,内蒙古武川、武东等。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性状特征
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外表皮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略有光泽,可见纵皱纹或纵沟。
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有的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具蜜香气,味甜,略带黏性,嚼之微有豆腥味。
储存方法
储存在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本经逢原》:“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
《本草害利·肺部药队》:“黄芪极滞胃口,胸胃不宽,肠胃有积滞者勿用。实表,有表邪及表旺者勿用。助气,气实者勿用。病人多怒则肝气不和,勿服。能补阳,阳盛阴虚,上焦热甚,下焦虚寒者均忌,恐升气于表,而里愈虚耳。痘疮血分热者禁用。。
治疗功效
益气补中。
主治病证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作用分析
益气补中
炙
黄芪味甘、性温,入脾经,善于补益脾气、升举中阳,用于治疗脾虚气弱引起的倦怠乏力、胃口不好、进食量少、大便不成形等症。
临床应用
脾气虚弱证
治脾气虚弱引起的倦怠乏力、胃口不好、进食量少、大便不成形,可单用炙黄芪熬膏服,或与人参、
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同用。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炙黄芪有抗疲劳、耐低温、抗流感病毒、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保护肾脏、降血脂、降血糖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炙
黄芪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炙黄芪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9~30克。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之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取熟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后,加人净黄芪片中拌匀,闷润至透,放在炒制容器内,用小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每100千克黄芪片,用熟蜜25千克。
常见配伍
炙黄芪配人参
炙黄芪擅长益气补中,偏于温补固护;人参善于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偏于滋补强壮。
两药是甘温补气的重要配伍,适用于气虚引起的精神疲倦、饭量减少、自汗(白天出汗、活动后出汗加重)等身体虚弱证候。
组成方剂
再造散
功能与主治: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适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表证,常见表现为怕冷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身体冷、精神倦怠、想睡觉、面色苍白、语声低微等。
黄芪建中汤
药物组成:桂枝、炙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炙黄芪。
功能与主治:温中补气,和里缓急。适用于阴阳气血俱虚证,常见表现为腹内拘急、腹痛不适、喜温喜按、形体偏瘦、面部没有光泽、心慌气短等。
归脾汤
功能与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常见表现为心慌、心跳剧烈、健忘失眠、食少、身体疲乏等。
防己黄芪汤
功能与主治:益气祛风,健脾利水。适用于表虚之风水或风湿,常见表现为汗出怕风、身体沉重或水肿、或肢体关节疼痛、小便不通畅等。
制成中成药
乙肝养阴活血颗粒
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活血化瘀。主要用于肝肾阴虚型
慢性肝炎,常见表现为面色晦暗、头晕耳鸣、腰腿酸软、胁下痞块、舌质红少苔。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功能与主治:益气化湿,疏肝解郁。用于肝郁脾虚型慢性肝炎,常见表现为胁痛腹胀、胃脘部痞塞不通、不想吃饭、身体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舌质暗淡、舌体肿或有齿痕、舌苔薄白或白腻。
十一味参芪片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用于脾气虚所致的体弱、四肢无力。
牛黄降压片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平肝安神。用于心肝火旺、痰热壅盛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失眠、烦躁不安;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芪苈强心胶囊
功能主治: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用于冠心病、高血压所致轻中度
充血性心力衰竭,辨证为阳气虚乏、络瘀水停,常见表现为心慌气短、活动后加剧,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身体疲倦乏力,小便短少,口唇青紫,咳吐稀白痰等。
药膳食疗
气血虚弱
将母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等,洗净,切成块,与炙黄芪、通草一起放入锅中,隔水蒸3小时,加入调料调味即可。空腹食,分3天吃完。
脾胃虚寒
炙黄芪18~24克,桂枝6~9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瓦楞子15克,饴糖2~3匙。
先水煎瓦楞子,后放入其他药材,煎好取汁,放入饴糖溶化服。日1剂。
虚证
炙黄芪10克,红枣5枚,生姜2片。
黄芪切成薄片,红枣剖开去核,生姜去皮切丝。将上述药物放在杯中,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后即成。代茶饮。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炙
黄芪时,需要关注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炙黄芪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等人不宜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炙黄芪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的人不宜使用。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炙黄芪与人参、党参
人参、
党参、黄芪三药皆有补气的作用,且常配伍使用以增强疗效。
但人参作用较强,是补气首选的药物,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的功效。
党参的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
炙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擅长补脾气、升阳气,尤其适宜脾虚气陷等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