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阳虚体弱的患者要慎用珍珠草
中药介绍
珍珠草(common leafflower herb)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珍珠草能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等疾病。
主要药性
味苦,性凉。归肝、脾、肾经。
产地选材
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夏、秋二季采集地上部分或带根全草,洗净泥土,除去货质,晒干。切段。本品气微香,叶味微苦,茎味淡、微涩。以果多、色灰绿者为佳。生用。
古籍记载
《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疳眼,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治头上生疮仔成堆,痛痒难抵,煎水洗,研末开油搽亦可。”
《临证指南》:“治小儿诸疳瘦弱,眼欲盲。”
《植物名实图考》:“治瘴气。”
《福建民间草药》:“平肝,退火,明目,治蛇咬伤。”
《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消肿。。
治疗功效
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
主治病证
珍珠草可以用于湿热黄疸、泄痢淋证、风热水肿、疮疡肿毒、蛇犬咬伤、小儿疳积、目赤肿痛等的治疗。
作用分析
利湿退黄
珍珠草味甘苦,性凉,主入肝经,具有清利湿热,而收退黄、止痢、通淋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
黄疸等。
清热解毒、明目
珍珠草苦凉,既能解火热之毒,又能解虫蛇之毒。可以用于热毒蕴结引起的疮疡肿毒,以及毒蛇或狂犬咬伤。
珍珠草入肝经,能清热明目。治疗肝火上炎,或风热上攻引起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
消积
珍珠草甘可健脾,善能消积,可以用于治疗小儿疳积。
临床应用
湿热黄疸、泄痢淋证、风热水肿
珍珠草味苦性凉,苦可以泄降,凉可以清热,其入肝经,通利肝胆,祛湿退黄。
对于湿热蕴结肝胆,面目皮肤色黄如橘皮者,可以和
茵陈同用。
对于膀胱湿热导致的热淋涩痛、砂淋、石淋,可与
金钱草等药相伍。
对于湿热毒邪下注大肠所导致的泄泻或便下脓血,肛门坠胀,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则与黄连、
木香等配伍以燥湿行气、调中止利。
风热邪客肌表,阻塞肺气,导致水湿内停,发为水肿之证,则以本品与
石韦、
浮萍等相配。
疮疡肿毒、蛇犬咬伤
珍珠草味苦性凉,可以清热解毒。内服外敷并用,可治疗热毒蕴结引起的疮毒肿痛、毒蛇咬伤或狂犬咬伤。也可以与白花蛇舌草、
重楼等配伍用。
小儿疳积
珍珠草凉以清热,单用水炖服,可以治疗小儿先天体质弱,又过多食用肥甘食物,脾胃失运,食积化热所引起的疳积。
目赤肿痛
本品入肝经,苦凉泄火,清热明目。单用或配
菊花,内服外洗可以治疗肝热上攻,风热注目导致的赤眼火肿,涩痛难忍。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珍珠草具有抑菌、抗病毒、抗单纯疱疹病毒和保肝等药理作用。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珍珠草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珍珠草煎汁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5~30克。
珍珠草还可以外用,外用适量。
除消食药(应该在饭后及时服药)、镇静安神药(临睡前服用)等药物以外,一般药物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与食物的消化。
炮制方法
夏、秋间采集地上部分或带根全草,洗净泥土,除去杂质,鲜用捣汁或捣敷。或晒干,切段备用。
制成中成药
珍珠草可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目前较少应用于中成药中。
安全用药须知 温馨提示
使用珍珠草时,需要关注其特殊人群的用药须知。此外,珍珠草与一些药容易混淆,需加以鉴别。
珍珠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临床疗效、安全用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
儿童用药以及具体用量需咨询医生,并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用药禁忌
有珍珠草过敏史的人群,则禁止使用。
阳虚体弱的患者要慎用珍珠草。
服用药物期间忌食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使药物的疗效降低,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鉴别用药
珍珠草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的全草或带根全草,珍珠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
珍珠草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明目,消积的作用,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润肤祛斑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赤翳障,疮疡不敛,皮肤色斑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