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
早产儿外貌,可能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浅快而不规则,发绀、反应差、体重低
病因包括孕妇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
治疗包括产科复苏、危重患儿转诊、一般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定义
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又称超未成熟儿,是指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
胎龄37周至41⁺⁶周的新生儿为足月产儿,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有部分文献资料会将“extremely preterm infant”翻译为“
极早早产儿”或“超早产儿”,本文采取“超早产儿”的说法。“极早早产儿”通常译为“very preterm infant”,是指胎龄在28~31⁺⁶周的早产儿。
流行病学
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早产儿报告》显示,全球早产儿发生率>10% ,每年新增1500万,占全球活产儿的11.1%,每年死亡早产儿110万,占新生儿死亡的36%。
全球超早产儿约占早产儿的5%;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
我国2015年的一项报道显示,超早产儿总体存活率为50%~60%,而且地域差异较大,部分发达地区可达到70%~75%;其中胎龄26~27周、出生体重700~999克的超早产儿存活率可达到80%~85%。
致病原因
早产儿发生的原因包括自发性早产及医源性早产。
自发性早产:
多胎妊娠、子宫颈功能不全等致未足月分娩发动,或宫内感染等致未足月胎膜早破。
医源性早产:母亲或胎儿问题需要进行干预所导致。
高危因素
目前已知的孕妇早产风险因素如下。
孕妇因素
有晚期流产和/或早产史。
多胎妊娠。
妊娠间隔时间过短:小于6个月。
孕妇年龄≤17岁或>35岁。
过度消瘦:体重指数(BMI)<19,或孕前体质量<50千克。
子宫颈问题:子宫颈短(孕中期阴道超声发现子宫颈长度<25毫米)的孕妇,子宫颈功能不全或有子宫颈手术史者。
母亲疾病:如患妊娠高血压、
子痫前期/子痫、糖尿病、贫血、发热、心血管或肺部疾病等。
母亲生活方式:吸烟、吸毒、物质滥用、压力过大、体力活动等。
外伤。
胎儿因素
胎儿存在先天异常、生长受限、胎儿感染和
胎儿宫内窘迫等情况。
诱发因素
以下原因可能会增加孕妇早产的风险。
宫内感染:30%~40%的早产,常伴
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
泌尿生殖道感染:B族链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致下生殖道感染、
细菌性阴道病、无症状性菌尿、
急性肾盂肾炎等。
孕妇心理压力过大:导致母亲和胎儿均过度应激。
发病机制
早产发生机制
宫腔过度扩张及感染可导致炎症因子释放,引起机体前列腺素等物质合成增加,诱发子宫收缩。
母亲或胎儿的应激反应致宫颈过早成熟并诱发宫缩。
并发症发生机制
呼吸系统
超早产儿的肺部发育十分不成熟。
Ⅱ型肺泡细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极易诱发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呼吸中枢和呼吸器官发育未成熟致呼吸功能不稳定,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及周期性呼吸。
循环系统
心肌收缩力低、心排血量少,易发生低血压。
消化系统
吸吮力差或无吸吮能力,吞咽反射弱,不能自行进乳;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容量小,易发生溢乳、
呛咳,乳汁吸入而致
吸入性肺炎。
胆酸分泌少,脂肪的消化吸收能力弱,对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肝脏
肝合成蛋白能力差,糖原储备少,易发生低蛋白血症、水肿或低血糖。
肝脏贮存维生素K较少,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易引起出血。
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原始反射越难引出或反射不完全。
易发生脑室周-脑室内出血,多始发于侧脑室室管膜下的生发层基质,因为此部位对脑血流的波动、缺氧、
高碳酸血症及
酸中毒极为敏感。
早产儿大脑大动脉的长短分支发育不全及早产儿脑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对缺氧性损伤存在着先天易感性,易发生脑室周白质软化,可能导致中枢神经受损。
血液系统
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障碍、骨髓对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迟钝、
红细胞寿命短、体内贮存铁的利用和消耗增加等,使早产儿易发生贫血。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血小板数略低于成熟儿,血管脆性弱,易出血。
常因维生素E缺乏而引起溶血。
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发育不成熟,易导致出血、
血栓形成。
泌尿系统
肾小管对电解质和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差,易导致
电解质紊乱和糖尿;特别是钠的排泄能力有限,同时又不能有效地重吸收,因此高钠、
低钠血症常见。
早产儿
肾小球滤过率低,限制了水、钠、钾的排泄,易导致水肿和少尿。
肾浓缩功能差、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
体温调节功能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体表面积大、皮下脂肪菲薄,且通透性高,更易散热;基础代谢低、肌肉运动少、棕色脂肪少,糖原储备少,代偿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甚至硬肿症。
汗腺发育差,若环境温度过高、脱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药物等影响时,体温亦易升高。
免疫系统
固有免疫系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不成熟,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缺乏来自母体的抗体,抵抗力低,易出现感染,且容易迅速扩散至血液而发生
败血症。
由于患儿胎龄小、体重低,各系统器官发育不成熟,常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发绀(皮肤、黏膜呈青紫色)、喂养不耐受、反应差、皮肤及
巩膜黄染、水肿等症状,并可伴有低血糖、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少尿、器官功能障碍等表现。
主要症状
外观
头:头大,头长为身长的1/3~1/2。颅骨软,囟门宽大,颅缝未闭合。
身长:一般小于35厘米。
眼睛:紧闭或半张开。
皮肤:皮肤菲薄,几近透明,可清晰看到皮下血管;由于呼吸困难,皮肤、黏膜可呈青紫色;皮下脂肪少,胎脂丰富,水肿发亮,肌肉少。
胎毛:多,身上的胎毛长。
头发:短绒样、少且短。
耳郭: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紧贴颅骨。
乳腺:无结节。
外生殖器:男婴可能有睾丸未降;女婴可能有阴蒂突出、阴唇发育不良。
指、趾甲:未长出或刚刚萌出。
跖纹:脚底皮肤非常光滑,没有任何褶皱。
体重:一般低于1000克。
表现
体温:体温调节差、散热多、产热少,特别是在分娩后刚出生时体温低。
呼吸
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急促而浅、鼻翼扇动,易出现周期性呼吸(<20秒短暂的呼吸停顿后又出现呼吸,不伴有心率、
血氧饱和度变化及发绀)及呼吸暂停。
胎龄越小、呼吸暂停发生率越高,常于生后第2~3天出现,持续时间不等,通常于胎龄37周停止。
哭声:无哭声或声音非常小。
喂养:无吮吸能力,吞咽和呼吸不协调,生后不能自行进乳,需要管饲喂养或静脉营养。
次要症状
当外伤、缺氧、感染、凝血功能障碍时,往往易出血,且表现较重。尤易发生颅内出血,有时也可出现
肺出血。
并发症
胎儿越早出生,体重越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越高。并发症包括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
近期并发症(在出生后头几周内)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是超早产儿最常见的并发症,因为出生时肺发育尚处于囊泡期。
最常见的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发绀,随着呼吸支持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早期应用,典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逐渐减少。
其次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指任何氧依赖超过28天的新生儿,早期表现不典型,通常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呼吸机依赖或撤氧困难。
出生后数天或数周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气促、喘息、发绀、吸气凹陷和
肺部啰音等,多伴有生后感染。
2015年一项研究显示,存活超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为54.6%。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一般在生后早期(一般在出生后3天以内)发病,常为产前或经产道感染所致。
先天性肺炎:患儿出生后常有窒息史,复苏后有呼吸困难表现,呼吸暂停,体温不稳等。
分娩过程中感染性肺炎:一般经过一定潜伏期才发病,患儿有呼吸暂停、咳嗽等。
出生后感染性肺炎:发生率最高,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播、血行传播、
医源性传播。使用机械通气超过3天者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治疗比较困难,病程迁延。
神经系统疾病
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超早产儿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的风险大,多在生后72小时内发生,表现为呼吸暂停、嗜睡、肌张力减低、抽搐等。少量出血可自行吸收,大量脑实质出血可导致永久性脑损伤。
脑室周白质软化:通常无症状。
2015年一项研究显示,存活超早产儿脑室周围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为40.8%,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发生率为14.7%。
眼部病变
可并发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严重者可出现视力受损。
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轻,ROP发病率越高;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者发病率可高达70%~80%。
特点是影响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产生视网膜缺血和新生血管形成,以及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等。多为双眼发病,与性别无关。
循环系统疾病
低血压:由于血容量不足、心功能障碍,患儿容易发生低血压。
感染
超早产儿极易并发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化脓性脑膜炎等,可能危及生命,或导致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和生长受限。
消化系统疾病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为腹胀,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坏死为特点,可导致肠坏死、肠穿孔、
腹膜炎,甚至休克。
生后早期吸吮及吞咽功能差,需鼻饲喂养,且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延长,而需静脉营养补充。
如营养补充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受限,住院时间延长。
常发生低蛋白血症,易并发感染,出现发热、水肿等。
对多种药物处理能力低下,易发生药物中毒。
血液系统疾病
可并发贫血、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表现为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自发性出血。
体温调节障碍
可出现体温过低,并发新生儿硬肿症,表现为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移动,按之似橡皮样感,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代谢障碍
电解质紊乱
可出现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低钙血症,可有肢软无力、嗜睡、昏迷、惊厥,腱反射降低或消失,多种心律失常等各种表现。
远期并发症
运动障碍
脑瘫是超早产儿最严重的运动发育损害,大多表现为痉挛性双瘫,主要累及下肢。
认知障碍
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阅读和数学方面。
视力障碍
听力障碍
主要为听力下降,严重者听力丧失。
智力发育落后
围生期缺氧和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
胎膜早破是智力发育落后的危险因素。
牙齿问题
可出现牙齿萌发延迟、牙齿变色和牙齿排列不整齐。
慢性健康问题
包括慢性肺部疾病、
慢性肾脏病、宫外生长迟缓、哮喘、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生育能力下降等。
此外,远期并发症还包括行为及心理问题。
需要就医的情况
临产前,需选择具有超早产儿救治能力的新生儿科所在医院进行生产。
出生时需要有新生儿科医护人员进行复苏,一旦发生异常情况,需要有经验的新生儿科医生及时进行干预。
出生后,需转运至新生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诊治和观察。
出院后,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喂养困难、呕吐、腹胀、腹泻、血便、发热、抽搐、反应差、皮肤及
巩膜黄染、体重不增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建议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
就诊准备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医前需要通过医院的官网、官方App、114等正规渠道挂号,准备好社保卡(医保卡)等就诊资料,携带之前的就医资料,异地就医的患者还要办理备案手续。
医生可能会问哪些问题
出生时胎龄是多少?体重多少?
患儿出生时是否有抢救?
患儿是否存在自主呼吸、呼吸困难、发绀、反应差等症状?
患儿是否有发烧、抽搐?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持续了多久?
之前是否就医?如果曾住院,临床诊断有哪些?
做过什么检查?做过哪些治疗?
用过什么药物?治疗效果如何?有没有什么药物过敏?
患儿的喂养方式是什么?喂养困难吗?母乳还是配方奶喂养?是否吐奶、溢奶、呛奶、腹胀?排便情况如何?这些情况经常发生吗?
出院后在家呼吸如何?是否需要应用呼吸支持或吸氧?
出院后应用什么药物?
出院后患儿体重、身长、头围增长情况?
出院后运动发育情况?
母亲生产年龄是多少?第几胎第几产?
产检情况如何?孕期有无特殊疾病?孕期用过什么药?孕期血压、血糖是否正常?
围生期有没有发热、感染症状?
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有无难产、钳产等情况?
患儿父亲、母亲的血型是什么?家族中是否有特殊病史?
你可以咨询医生的问题
目前考虑什么疾病?需要进行哪些治疗?
需要做哪些检查和监测?目的是什么?
住院期间,需要注意哪些?
患儿有生命危险吗?需要住院多久?住院期间有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是否会有后遗症?如果有,有可能有哪些后遗症?
出院后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多久来院复查?
疾病诊断
通过胎龄(<28周),即可诊断超早产儿。以下内容主要用于判断超早产儿目前的状况,存在哪些并发症。
病史
患儿家属及产科医生需要给新生儿科医生提供以下信息。
患儿出生时的情况:几胎几产、分娩方式,有无难产、钳产,是否有
胎膜早破,羊水、胎盘、脐带情况,胎粪吸入病史,是否有
胎儿窘迫史及生后窒息,新生儿Apgar评分,患儿的异常情况等。
患儿父母情况:包括患儿父母的年龄、职业、血型、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有无不良嗜好,家族史;患儿母亲的产检情况,伴随疾病、外伤史、服药史、中毒史、生活习惯、是否压力过大,是否有吸烟、喝酒、成瘾药物史等,产前是否应用激素及次数等。
体格检查
主要检查患儿的呼吸状态,精神状态,皮肤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有无水肿及出血点、
瘀斑、黄染情况),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头颅及前囟情况,肺部、心脏及腹部查体,四肢肌张力,吸吮、握持、拥抱等原始反射的情况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
降钙素原:可了解患儿贫血程度,是否存在
血小板减少,感染与否。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通常提示患儿存在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
凝血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以便于预防、降低颅内出血。
感染及病原体检测
怀疑有感染时,可行乙肝五项、丙肝、梅毒、艾滋病抗体、TORCH核酸或抗体、尿巨细胞核酸定量、
血培养、血清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病原学高通量检测。
新生儿肺炎中,
痰培养阳性率较高的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也可见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新生儿败血症中,血培养阳性率较高的为肺炎克雷伯菌、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也可见真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生化检测:了解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
心肌酶、血糖、血脂、胆红素水平等。
其他检查
遗传学检查筛查先天代谢性疾病及其他遗传疾病。
如果贫血严重,或者血小板减少,或者白细胞明显异常,可能需要做骨髓穿刺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脑:检查脑部是否出血、积液,以及脑发育情况。
腹部:检查是否存在胃肠道、肝脾或泌尿系统问题。
心脏:检查心脏是否存在器质性缺陷及功能异常。
胸部:检查肺部是否存在病变,是否存在气胸。
胸部X线
有助于判断早产儿是否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类型和严重程度,心脏大小,是否有骨折等。
磁共振成像(MRI)
怀疑脑部出血但B超提示阴性时,或蛛网膜下隙、颅后窝及硬膜外等部位的出血时可行MRI,以明确颅内出血。
脑彩超异常,或母亲分娩前有感染表现,或患儿有异常神经系统表现时,需行头部MRI,评估预后。
眼科检查
听力筛查
检查患儿听力情况,是否有听力发育异常。
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S)、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
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矫正胎龄40周可行NBNA。
鉴别诊断
小于胎龄儿
相同点:体重低。
不同点
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小于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第10百分位的新生儿。可能是早产、足月、过期出生的胎儿。其原因可能是病理性,如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所致;也可能是生理性,如种族、母体体格差异等。
超早产儿:除了体重低,还有胎龄小。
足月小样儿
相同点:体重小于2500克。
不同点:通过胎龄即可鉴别。超早产儿胎龄小于28周,
足月小样儿胎龄超过37周。
产科复苏
预热好辐射保暖台,当超早产儿出生后,不用擦干立即将身体放置于食品级塑料袋或保鲜膜内,戴帽子,摆正体位,必要时清除口鼻黏液。
如有窒息,则立即进行窒息复苏,稳定后转运暖箱、呼吸支持下转入新生儿科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危重患儿转诊
宫内转运
不具备救治早产儿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及时将早产高危孕妇转至具有母婴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分娩。
出生后转运
包括院内转运和院间转运。
转运前:评估,积极救治并维持
生命体征稳定,完成病历资料的交接。
转运中:密切监护,持续保暖及生命支持治疗,做好监护及抢救记录。
转运后: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诊医生交接患儿情况、转运经过和主要治疗情况。
转运中注意事项
预防低体温
转运时,新生儿不宜裸体放于暖箱,可穿单衣或用食品级的塑料薄膜包裹患儿。需要戴帽子防止头部散热。
暖箱温度、湿度需适宜。
预防低血糖症
监测血糖。
预防低氧血症
转运前、转运中,选择适合的有创或无创呼吸支持模式。
转运中监测心率及经皮
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呼吸状况,如果呼吸暂停发生可给予外界刺激。
预防低血压
转运中,监测血压。
一般治疗
超早产儿需特别护理,强调仔细、耐心、轻柔、集中、迅速地护理和严密的监护。
保暖保湿
保暖
体重<1000克者,穿单衣时,需要的中性温度一般为34~35℃。
体重1000~1500克者,穿单衣时,需要的中性温度一般为34~34.4℃。
保湿:相对湿度在60%以上。
呼吸支持
根据呼吸状态给予有创或无创呼吸支持及供氧,但供氧浓度过高、吸氧时间过长,可引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或早产儿视网膜病。吸入氧浓度以21%~30%开始为宜。
营养及喂养
营养支持的目标是要达到相似胎龄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度,也要达到与正常胎儿相似的体成分和功能状态。
早期不能进行肠内喂养时,给予初乳涂抹口腔。如果能够肠内喂养,首选母乳喂养。
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如果喂养耐受,母乳量至少到50~80ml/(kg·d),需使用母乳强化剂,以增强母乳中蛋白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的含量。
如母乳不足,可给予母乳库捐赠的母乳喂养,或添加早产儿配方乳。
患儿缺乏经口喂养的吸吮力、协调的吞咽功能及食管运动的同步功能,生后需要用管饲法喂养,并予吸吮、吞咽功能训练。
因为经口摄入热量不足,可通过外周静脉输注营养液补充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各种营养物质。
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力差,极易发生感染。因此预防早产儿感染十分重要。
早产儿一般是在新生儿科(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ICU)接受治疗,早产儿感染风险会大大降低。
并发症治疗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呼吸支持
维持最佳目标经皮血氧饱和度范围。合理用氧、获得充分的组织氧合,避免氧化应激损伤,是早产儿最佳氧疗策略。
无创通气:尽可能应用无创通气,早期开始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有创通气:如果应用有创通气,需在保证足够气体交换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气道压力和潮气量。
限制液体
液体补充过量会增加
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风险。但是过分限制液体量又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肺泡化进程。故要做好液体管理。
肺表面活性物质(PS)
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也有报道,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改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预后。
支气管扩张剂
急性发作时,可雾化吸入β受体激动药。
抗炎治疗
糖皮质激素:《2016年欧洲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建议,当机械通气持续1~2周,可考虑短期使用低/极低剂量的
地塞米松,以利于拔管。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具有局部抗炎作用而全身性反应甚微,可考虑应用。
抗感染治疗
继发感染是诱发病情加重而危及生命的常见原因,故考虑感染时应积极寻找病原学、抗感染治疗。
其他治疗
如肌内注射
维生素A、吸入一氧化氮(NO)、使用利尿剂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目的是预防低氧血症、严重的
高碳酸血症及
酸中毒,避免低血压导致器官(如脑、肾)的低灌注。
肺表面活性物质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标准化治疗,可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持续时间和总的通气治疗时间。
药物分型:根据来源不同,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分为2种类型:天然型从牛或猪肺提取,合成型为人工合成。天然型疗效明显优于合成型,合成型多用于预防或轻症病例。
给药时机:生后根据病情立即给予呼吸支持,如需给予气管插管或在无创通气支持下出现需氧浓度增高或呼吸困难加重,应立即给药,不要等到X线出现典型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改变。
给药次数:按需给药,可重复给药,但给药间隔6~12小时。
呼吸支持
无创通气:包括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和SiPAP)、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无创高频通气(nHFV)等。
轻度或早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尽早使用无创通气,能使肺泡在呼气末保持正压,防止肺泡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张开。
及时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可减少有创通气的使用,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有创通气:对严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或无创呼吸支持效果不理想者,应采用有创通气。一般先使用常频通气,如常频通气参数比较高,效果不理想,应改用高频通气。
液体和营养支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期需适当限制液体,以改善肺功能。
《2016欧洲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南》建议生后患儿病情允许立即开始胃肠外营养。
生后第1天开始补充氨基酸、
脂肪乳剂,开始母乳微量肠内喂养。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抗生素治疗
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直至排除
败血症;但推荐使用窄谱抗生素,并缩短疗程。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预防是关键,积极寻找出血原因,祛除病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一般治疗
控制早产儿用氧的时间,在不妨碍治疗的情况下,尽量缩短使用时间。
药物治疗
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早期使用效果较好,对阈值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首选光凝治疗。
手术治疗
早期:可选择冷凝或光凝、封闭全部无灌注区,可预防新生血管形成或使新生血管消退。
晚期:玻璃体有出血或增生纤维形成时,可行玻璃体切割术和/或巩膜扣带术,可维持一定视力。
新生儿肺炎
羊水吸入性肺炎
对症治疗为主,保证呼吸道通畅。
预防感染。
乳汁吸入性肺炎
大量乳汁吸入时引起窒息应立即气管插管,吸出气管内乳汁,然后根据患儿的呼吸状态选择呼吸支持模式,同时给予对症处理。
慢性反复吸入者,应去除病因,抬高头位(30°~40°),防止反复吸入。
感染性肺炎
保证呼吸道通畅。
根据患儿呼吸状态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模式。
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用药。
动脉导管未闭
如果患儿因动脉导管未闭出现临床症状,需要给予关闭动脉导管。
首选
吲哚美辛治疗,促进动脉导管闭合。但是目前国内尚无吲哚美辛,故给予口服布洛芬或
对乙酰氨基酚关闭动脉导管。
使用药物治疗两个疗程失败后,仍反复发生或持续的动脉导管未闭,伴有显著左向右分流,患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需对呼吸支持依赖或肺部情况恶化,或
充血性心力衰竭,反复肺炎,以及存在药物治疗禁忌证时,需行导管介入封堵术或手术结扎治疗。首选手术结扎治疗。
贫血
可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在早产儿达到全肠道营养后尽早补充铁剂,必要时同时补充
维生素B₁₂及叶酸。
输血:对于急性失血的患儿,失血量超过10%即可给予输血。如果因贫血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增快、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体重增长缓慢等应给予输血。
喂养不耐受
首选母乳喂养。
母乳强化剂:在母乳量达到50~80ml/(kg·d)时,应开始在母乳中加入母乳强化剂(HMF)。推荐选择牛乳或人乳来源的、粉状或液态母乳强化剂。
间断性喂养:可选择间断性喂养(喂养间隔3小时、4小时、6小时或8小时),逐渐增加奶量。
如不耐受,延长喂养时间间隔、减少奶量,病情允许时给予袋鼠抱或者母婴同室。
严重胃残留或
反流而不能耐受胃内喂养者,经幽门喂养。
治愈情况
胎龄越小,体重越轻,死亡率越高。
由于超早产儿全身各器官系统发育极不成熟,即使存活,部分患儿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主要涉及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发育、成年期
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
危害性
后遗症:救治不及时或病情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脑瘫、癫痫、智力低下、学习障碍、视力低下,甚至失明、耳聋、
发育迟缓等后遗症。
慢性健康问题:容易出现慢性健康问题,如营养不良、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哮喘、肺功能障碍、肾脏疾病等。
对成年期健康的影响: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肥胖、成年后的生育率更低等,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
日常生活
喂养
首选母乳喂养。宫内或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宜采用母乳强化剂。如母乳不足或无法进行母乳喂养,使用早产儿配方乳。
喂养时调整早产儿的体位,都要抱喂,避免呛奶、窒息,在新生儿科或儿科专家指导下进行早产儿的喂养及辅食添加。
蛋白质摄入:早产儿的成长与蛋白质摄入量呈线性关系。在<1000克的婴儿中,要达到正常婴儿子宫内生长的肠内蛋白质需求量为4g/(kg·d),而对于1200~1500克的婴儿,则为3.6g/(kg·d)。
护理
保暖:出院后应根据环境温度适当保暖,环境较冷时需给早产儿保暖,衣物等需经过预热保暖后使用,但也不要过度保暖,以免出现
脱水热。洗澡时也应注意保暖。
预防感染
保持脐部干爽清洁,洗澡时尽量避开。
矫正月龄满月前,不建议亲朋好友来探望。
避免与生病的人接触。
如果母亲感冒,需戴口罩进行母乳喂养。
经常洗晒床单、被褥等用品。
接触新生儿前应洗手。
与新生儿接触的物品需清洁和消毒。
衣物宜宽大、质软、不用纽扣。
新生儿居住的房间要定时通风,每日2~3次。
家里注意卫生,打扫干净,但不需要所有物品都消毒。
不建议带新生儿去人口密集、环境密闭的场所。
睡眠
睡姿:不会抬头者,可选择仰卧和侧卧,侧卧可以左右两边轮换侧卧。如果有人看护,可以间断俯卧睡。
防止窒息:床上不要有太软的东西,不放毛绒玩具、杂物。
注意卫生: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勤换尿布或纸尿裤,防止臀部发红或出疹。
日常监测
监测新生儿每天的进乳能力、摄入奶量、消化能力、尿量、大便情况。
监测新生儿的呼吸、体温、体重及身长增长情况。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皮肤颜色、脐部等情况。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需要及时就医情况
出院后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诊复查。
如出现反应差、拒奶、频繁呕吐、腹胀、腹泻、血便、气促、鼻塞、咳嗽、呛奶、发绀,以及发热、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出现皮肤感染、发黄、苍白、出血点、
瘀斑、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发现脐周红肿或有脓性分泌物,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发现关节肿胀,或者肢体活动受限,需要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如果发现新生儿体重增长缓慢、体重不增甚至减低,需要尽快前往医院就诊。
需携带住院病历、门诊病历等临床资料定期前往新生儿科或高危儿门诊、儿童保健门诊、耳鼻喉科门诊、眼科门诊、语言及行为发育门诊等科室随诊、复查。
康复
急性期存在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可能造成脑瘫、智力低下、
发育迟缓等后遗症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应在新生儿科及发育行为儿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建议在家庭中进行,并定期到发育行为儿科或新生儿科随访门诊复查。
对于已经出现脑瘫、智力低下、发育迟缓等后遗症的患儿,应及时到发育行为儿科做相应的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特殊教育。
如果存在视力低下甚至失明、耳聋等问题,需要就诊眼科及耳鼻喉科。
预防
及时处理孕期并发症/合并症,预测早产的发生,完成产前促胎肺成熟;及时与新生儿科沟通,开展围产讨论,评估母婴风险,确定最佳分娩时间、处理方式和分娩地点。
避免低龄(<17岁)或高龄(>35岁)怀孕,避免
多胎妊娠,两次妊娠间隔最好在2年以上,避免体重过低妊娠。
备孕期及孕期需均衡饮食,避免体重过低或过高。
备孕期及孕期避免吸烟、饮酒、物质滥用,停止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好血压、血糖等。
重视孕期保健,避免劳累、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外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